close

蜥蜴不是單純指一個物種,而是指兩棲綱、有鱗目下的一群生物總稱,體型小至只有幾公分的壁虎,大至可以超過三公尺的科摩多巨蜥,都是屬於「蜥蜴亞目」下的一份子,蜥蜴廣泛的分部在世界各地,只有南極洲和部分島嶼沒有

 

🌵 身體構造、特徵

 

皮膚  類似其他爬蟲類,為了適應陸地上乾燥的環境,皮膚由角蛋白構成的鱗片層層包覆住,可以減少水分的蒸散;蜥蜴也會隨著生長發育而脫皮,但是不像蛇類每次會蛻下一整塊的皮,蜥蜴是一塊一塊的蛻皮,為了不讓蛻下的舊皮被天敵發現而暴露自己的位置,蜥蜴會將舊皮吃掉

 

shui_pi_1.jpg

(一塊塊蛻皮的蜥蜴)

➝ 如果發現養的寵物蜥蜴蛻皮困難,除了營養不良,可能是空氣中的濕氣不足,可以準備一小盆的水或是濕紙巾幫助牠蛻皮

 

舌頭    蜥蜴舌頭一般都很長,部分種類的舌端會分岔,例如毒蜥蜴、鞭尾蜥蜴、巨蜥等,舌頭主要用來探測環境的變化,來回吞吐的舌叉偵測環境後,經由犁鼻器將環境中的化學訊息轉成某種訊息,類似嗅覺的功能

 

下載.jpg

(吐舌中的平原巨蜥)

➝ 吐出的舌頭正在偵測環境中的化學分子

 

172450bp332knsbkkvesjh.jpg

(覓食中的變色龍)

➝ 變色龍又長又黏的舌頭是捕捉獵物的好武器,舌頭長度幾乎跟軀體一樣長了!

 

足部

 

吸盤足    腳趾上長著數百萬根細小的剛毛,每根剛毛的末端又分岔成數百根更細小的絨毛,當腳掌和地面接觸時,會和細小的毛形成凡得瓦爾力,就像吸盤一樣可以牢牢的將腳掌固定住 ➝ 壁虎爬牆不會滑落的原因!

 

page.jpg 

(壁虎的腳掌放大圖)

➝ 腳掌鱗片特化的吸盤構造,可以讓壁虎和變色龍緊緊的抓牢住表面
 

腳趾構造

 

未命名.png

(變色龍的腳趾)

➝ 前肢和後肢都有五指(趾),前肢內側三指癒合、外側兩指癒合在一起,可以握著;後肢的內側兩指癒合、外側三指癒合在一起,可以握著,特化的(趾)指頭讓變色龍善於在樹上攀爬

 

尾巴  毒蜴的尾巴很短,但是儲存豐富的脂肪,當在食物充足的雨季,毒蜥可以獲得足夠的營養,除了供給身體能量,多餘營養轉成脂肪存到尾巴,尾巴會變得越來越粗大;反之食物來源不足的時候,毒蜴開始消耗尾巴的脂肪庫存,尾巴會越變越小 ➝ 可以觀察毒蜥尾巴的粗細,知道牠的營養狀況

▶ 因為尾巴是重要的儲存能量器官,毒蜥不像其他蜥蜴遇到危險時會斷尾求生,斷掉的尾巴之後也不會再長出來

 

🌵 毒液

十幾年前,人們認為蜥蜴中只有毒蜥科的兩種蜥蜴有毒,分別是美國毒蜥、墨西哥毒蜥;不過後來發現,許多種類的巨蜥也可以分泌毒液,甚至認為是無毒蜥蜴的唾腺中,都發現了跟毒液毒素相關的基因

 

--- 兩種毒蜥科的蜥蜴

 

毒液   毒蜥的下頷前部長有毒牙,牙上有溝,溝內和毒腺相通,毒液是從由牙溝滲入唾液中,再從唾液進入傷口,進入到傷口的毒液量會比較少,毒液滲入的速度也比較慢,對於健康成年人的致死率不高,不過毒蜥的咬合力很大而且不會主動鬆口,會造成嚴重傷口,有傷口再加上毒液持續滲入,時間一久還是有危險的,被咬到的人會有噁心嘔吐、發燒、血壓下降、呼吸不規則等症狀

▶ 毒蜥的毒液通常用來防衛而不是捕獵

▶ 比較:毒蛇是用毒牙注射毒液的方式來癱瘓獵物

 

7200001sq18019s3378.jpg

➝ 剛生出來的毒蜥就有毒腺了

 

食性  肉食性動物,主要吃老鼠、小型鳥類、其他爬蟲類,也喜歡爬到樹上吃鳥蛋,一年只吃個5-10餐,其他時間靠儲存的脂肪生活

品種

images.jpg 

(美國毒蜥,又稱為希拉毒蜥)

➝ 通體的金黃色或橘色,上面布滿不規則的黑色斑紋,主要分布在美國西南部各州,平常大部分的時間都在地下洞穴中,躲避乾熱的氣候,當要覓食的時候才會跑出來

 

下載.jpg

(墨西哥毒蜥)

➝ 墨西哥毒蜥體型比美國毒蜥大,體色比較黯淡,黑色中帶有淡黃色的斑點與條帶,主要分布在墨西哥和瓜地馬拉南部

 

🌵 繁殖  蜥蜴是透過體內受精來繁殖下一代,受精卵已經完全不需要水當媒介,交配時雄性會將半陰莖插入雌性的泄殖腔中

 

375px-Trachylepis_maculilabris_mating.jpg 

(石龍子交配中)

 

未命名.png 

(鱷蜥的半陰莖)

➝ 交配時只會用到半陰莖中的其中一條,不同次的交配會輪流使用

 

⊙ 蜥蜴大部分是卵生,雌蜥蜴會將蛋下在巢穴或是地上,不同種類的蜥蜴,蛋的體積大小和數量都有明顯的差異,大多數蛋殼比較有彈性,可以讓水分流通,不過生活在乾旱地區的蜥蜴蛋殼會鈣化,避免水分流失;大部分蜥蜴不會有護卵的行為

▶ 對於卵生蜥蜴,孵化時的環境溫度可以決定敷出來的蜥蜴性別,比較低的溫度會孵出比較多的雌蜥蜴,高溫下會孵出比較多的雄蜥蜴

 

⊙ 大約兩成蜥蜴是胎生的,透過類似胎盤的結構給蜥蜴寶寶營養;部分蜥蜴是卵胎生 ➝ 鱷蜥;少部分蜥蜴透過孤雌生殖來繁殖 ➝ 鞭尾蜥蜴、科摩多龍

 

14ce36d3d539b6005646d682ea50352ac65cb77f.jpg

(卵胎生的鱷蜥)

➝ 鱷蜥交配後的受精卵,會在鱷蜥媽媽的身體裡待十個月左右的時間生長發育,隔年會直接生出約2-6隻的鱷蜥寶寶

 

images (1).jpg

(墨西哥鞭尾蜥)

➝ 鞭尾蜥的卵不需要經過受精,可以直接生長發育成幼蜥,後代全部都是性的

 

🌵 習性

 

變溫動物   俗稱的「冷血動物」,自身控制體溫的能力有限,必須靠曬太陽獲得外界的熱能來維持體溫,大部分的蜥蜴都是在白天活動,不過有些壁虎是夜行性的生物

 

gazer5.jpg 

(正在曬太陽的巨型環尾蜥)

 

防禦行為

逃跑  動物遇到危險時最直接的本能

保護色  許多蜥蜴的外觀可以融合在環境背景中,有偽裝的效果

▶ 變色龍變色大部分不是為了要偽裝,而是隨著心情、溫度來改變體色

 

6296a2dbb816e0cbb8f824ed83dc90876af91bfe.jpg

(完美融合在樹幹上的蜥蜴)

 

反射出血  角蜥會將血液流在頭部,增加血壓後爆破眼睛附近的微小血管,除了可以嚇唬掠食者,血液的味道對於犬科和貓科動物來說是難聞的,可以降低掠食的慾望

噴血防禦的角蜥

 

p6CRop2VkKSW.jpg

(噴血中的角蜥)

➝ 角蜥噴血對貓科、犬科獵食者最有效,但是對於掠食性鳥類沒有作用

 

混淆  掠食者通常都會攻擊獵物脆弱的頭部,獵物會比較快失去反抗的能力,不過松果蜥的頭部尾部長得很相似,可以混淆掠食者

 

0.jpg

(松果蜥相似的頭部和尾部)

 

裝死  如果遇到速度很快的掠食者,有些蜥蜴會裝死,這時候怎麼動牠都不會有反應,等到掠食者稍微放鬆,一有空隙馬上逃之夭夭

 

f_5913876_1.jpg

(裝死中的台灣攀木蜥)

 

斷尾(自割)  當受到掠食者的攻擊時,不少蜥蜴會割掉自己的尾巴求生,剛斷掉的尾巴因為有許多神經,還會來回晃動,讓掠食者分心而忘掉逃跑的蜥蜴,如果掠食者沒有吃掉尾巴而走掉,蜥蜴會回頭來吃掉斷掉的尾巴,補充能量

斷掉的尾巴之後會慢慢長回來(毒蜥的尾巴不會長回來),不過失去尾巴的蜥蜴,在蜥蜴群中的地位會下降,生存率也會降低,因為傷口癒合和尾巴再生,都需要耗費大量的能量,而且尾巴是許多蜥蜴儲存脂肪的部位,失去這些脂肪會影響蜥蜴的健康

沒有尾巴的蜥蜴其運動能力也會受到影響,造成覓食能力降低(追不到獵物)、求偶失利(雌蜥蜴不喜歡殘肢的雄性)、跑不過掠食者等…

➝ 蜥蜴斷尾算是最後一道防線,能不用就不用的防禦行為

蜥蜴斷尾求生的視頻

 

--- 介紹一些特別的蜥蜴種類

 

 

🌵 變色龍   有麟目、避役科下的生物,主要分布在非洲和馬達加斯加,少數分布在亞洲

 

未命名.png

(變色龍的棲息區域)

 

chameleon.jpg

➝ 皮膚被顆粒狀鱗片覆蓋、頭頂上有鈍三角形突起、尾巴比較長,可以纏繞在枝幹上,幫助變色龍攀爬

 

特化足部   前肢後肢都有五指(趾),前肢內側三指癒合、外側兩指癒合,後肢的內側兩指癒合、外側三指癒合在一起,可以握著,特化的(趾)指頭讓變色龍善於在樹上攀爬

 

眼睛   上下眼瞼合在一起,只有露出瞳孔部份,一隻眼睛可以往任何方向轉180度,視野非常遼闊

 

未命名.png

➝ 兩隻眼睛可以獨立轉動,可以同時看兩種不同的東西

 

獵食  變色龍有著幾乎和身體等長的舌頭,平時收在嘴巴裡,當看見獵物靠近的時候,把長舌頭射出去,將獵物吸住後捲回來吃掉

 

5d057aaf1048cc74f7868df2c5a2d894575da38c.jpg

 

高冠變色龍獵食的視頻,吃下的獵物也太大!

變色龍的搞笑視頻,說明變色龍對於眼前的獵物不太挑的

 

變色機轉  傳統認為變色龍會變色,是體內色素細胞的膨脹和收縮造成,這是錯誤的觀念,生物有不同的顏色主要透過兩種形式:色素色和結構色,變色龍會表現出不同的體色是因為結構色

▶ 色素色又稱為化學色,是因為體內的某些化學物質,可以反射或是吸收可見光中的某些波長,而表現出的顏色

▶ 結構色又稱為物理色,因為光和身體結構的干涉、散射等相互作用產生的顏色

 

images.jpg

➝ 變色龍的皮膚中有兩層緻密重疊的虹色細胞(iridophore cell),除了含有色素,還有無數個納米晶體,變色龍可以透過皮膚的放鬆或是收緊,控制納米晶體的排列結構,當變色龍處於平靜狀態時,晶體緊密的排列會反射短波長的藍光,變色龍本身的皮膚就含有黃色色素,當藍色結構色和黃色色素色結合時,就是我們平常看到變色龍會呈現的綠色

當變色龍緊張時,納米晶體的排列會比較鬆散,會反射出不同波長的色光,因而呈現藍、綠、黃、橙、紅等不同的顏色

 

變色時機  隨著環境變色而融入環境中,這是錯誤的傳統觀念,偽裝絕對不是變色龍變色的原因,會變色主要是因為…

 調節體溫:當變色龍感到比較熱的時候,體色會變得比較淺,反之會變得比較深,可以吸收熱能

 利用變色表達情緒,也是交流訊息的工具:生氣時因為體內的黃色色素細胞膨脹,阻礙藍光反射,變色龍會呈現黃色或是紅色;如果看到變色龍轉黑,可能要準備攻擊了;當變色龍平靜時會呈現綠色

▶ 求偶:雄性變色龍表現出鮮艷體色來吸引配偶,研究顯示顏色越鮮艷的變色龍,在爭奪交配權的鬥爭中比較容易獲勝;如果雌性變色龍對求愛中的雄性變色龍沒有興趣,她們的體色會變的黯淡表示拒絕;懷孕變色龍的體色也會比較黯淡

 

➪ 變色龍隨著溫度和心情變色,或是為了求偶變色,只有少部份是為了融入環境才變色

 

🌵 壁虎   有鱗目、壁虎科下的中小型的蜥蜴,我們常聽到的「守宮」、「蠍虎」、「四腳蛇」都是壁虎的俗名,主要分布在熱帶、亞熱帶地區,因為壁虎在低於攝氏11度的環境中容易死去,棲息在亞熱帶的壁虎到了冬天就會躲起來冬眠,很難在冬天看見活蹦亂跳的壁虎,更不用說溫帶和寒帶地區,壁虎幾乎很少見

▶ 因為敢捕捉有毒的蠍子,有了「蠍虎」的俗稱

 

1517489193495.jpg

➝ 壁虎的眼睛很大,瞳孔類似貓眼呈現垂直形

 

特化足部  壁虎的腳掌因為許多的剛毛特化成類似吸盤的構造,靠著凡德瓦力,讓壁虎飛簷走壁都不會掉落下來

益獸  常常在夏秋季的傍晚開始活動,捕食蚊、蠅、飛蛾、飛蟻,甚至討人厭的小蟑螂都是壁虎的獵物,有些人很怕壁虎,一看到就想到打死或趕跑,但是壁虎是捕蟲高手,可以清除家裡的害蟲,只要居家環境變乾淨,害蟲都消失了,壁虎就會遷徙到其他有充足食物來源的地方了

家屋養壁虎,蚊蠅夜夜除」說明了壁虎除蟲的效果

 

20160716003280.jpg

(獵殺蟑螂的壁虎,比也吃蟑螂的喇牙可愛多了)

 

❏ 為什麼民間有「濁水溪以南的壁虎會叫,以北的壁虎不會叫」的說法? 

因為品種不同,北部常見的壁虎是「無疣蠍虎」,無法發出明顯的叫聲;會發出叫聲的是「疣尾蝎虎」,主要分布在台灣的中南部

因為壁虎外型類似,一般人很難去分辨,產生了「北壁虎不會叫、南壁虎會叫」的錯覺,不過疣尾蠍虎也有零星分布在台灣北部,偶爾也會聽到壁虎的叫聲呦!

蠍虎「ㄑㄧㄚ ㄑㄧㄚ」的叫聲

 

1111.jpg 

(無疣蠍虎)

➝ 台灣北部常見的壁虎品種,尾巴沒有鱗刺、腳掌皮辦雙行、叫聲不明顯

 

page.jpg

(疣尾蠍虎)

➝ 台灣中南部常見的壁虎品種,尾巴有鱗刺、腳掌皮辦也是雙行、叫聲明顯

 

未命名.png

(鉛山壁虎的腳掌皮瓣)

➝ 台灣有三種常見壁虎,疣尾蠍虎、無疣蠍虎的腳掌都是雙行皮瓣,鉛山壁虎則是單行皮瓣

 

🌵 科摩多巨蜥   俗稱「科摩多龍」,有鱗目、巨蜥科的動物,是世界上最大的蜥蜴,成年體長平均在2-3公尺,體重普遍達到70公斤以上,僅僅分布在印尼的四個島嶼中

 

1018992550_o.jpg

 

掠食行為  科摩多巨蜥是肉食性動物,不吃動物的屍體腐肉,主要吃無脊椎動物、爬行類、鳥類、小型哺乳動物、甚至也會掠食大型水牛、山羊、鹿、野豬,如果食物缺乏,也會獵食比較年幼的同伴

以往認為科摩多龍的唾液含有大量的細菌,被咬到後獵物就算掙脫逃跑,沒多久也會因為傷口細菌感染而死,不過進代研究發現,其實科摩多龍會分泌毒液,咬到獵物後會把獵物放走,跟蹤或是徘徊在獵物附近,因為科摩多龍的毒液隨著傷口進入到獵物血液,讓血液無法凝固、血管擴張,導致獵物肌肉麻痺、血壓下降、休克、失去意識、失血過多而死,這時候科摩多龍就來享用大餐囉

因為科摩多龍分布的小島,沒有其他肉食性掠食者,在島上除了人類之外,幾乎沒有天敵

科摩多龍的掠食影片

 

9.jpg 

(搶食中的科摩多龍)

 

t.jpg

(被同伴攻擊的科摩多龍)

 

繁殖  每年七月是科摩多龍的繁殖季節,通常會將卵產在地底或是樹穴中,一窩蛋有5-20顆,需要78個月的孵化期,到了隔年春天,科摩多龍寶寶才會出生,還需要經過大約五年的時間才會性成熟

▶ 科摩多龍也會孤雌生殖,只是產下的都是性寶寶:科摩多龍的性染色體分為WZ,雌性組合是WZ、雄性是ZZ,孤雌生殖中會讓其中一個配子代替精子受精,只能有WW或是ZZ的組合,如果是WW則無法生殖,只有ZZ組合的受精卵可以順利著床


🌵 海鬣蜥  又叫做「加拉帕戈斯海鬣蜥」,僅分布在科隆群島上,主要棲息在海邊的岩石,偶爾也會出沒在沼澤或是紅樹林,是一種會到海中覓食的蜥蜴

 

1_fr2pYejaeIy-fUWztKSj9g.jpeg

➝ 體色偏黑色、黑灰、黑綠色,黯淡的體色可以方便吸收太陽中的熱能,因為科隆群島附近海域的水溫比較低,下海捕食後體溫會迅速下降,上岸後需要快點曬太陽提高體內的溫度,曬太陽的同時會從鼻孔噴出多餘的鹽分,海鬣蜥的頭部有時候會覆蓋一層鹽巴,看起來很像白色

 

2287360_584574.jpg

(雄性海鬣蜥)

➝ 繁殖時期的雄性海鬣蜥體色比較鮮艷,會呈現磚紅色

 

食性   雖然外表看起來很兇猛,但是海鬣蜥是素食主義者,主要吃海底的蘚苔和藻類

 海鬣蜥會隨著食物的多寡來改變體型的大小,可能是世界上唯一會因為環境改變體型的蜥蜴:聖嬰現象期間的藻類數量大減,海鬣蜥的體長減少了20%,不過當藻類數量正常後,海鬣蜥會還原成原本的體長

 

images.jpg

(吃藻類中的海鬣蜥)

➝ 短短的口鼻部和鋒利的牙齒,適合刮除岩石上的藻類;鋒利的爪子抓地力強,可以不被強勁的水流或海浪沖走

 

d1722604.jpg

➝ 長長又扁的尾巴,適合在海中游泳

 

arrow
arrow

    daddypopp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