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兩棲類

 

page.jpg 

(兩棲類)

第一個從水中登上陸地生活的脊椎動物,不過還是必須在靠近水域的地方生活,兩棲類是一種可以在水域和陸地生存的動物,既有適應陸地生活的特徵,也保留一些在水中生活的特徵,究竟牠們要如何演化,才可以從水中遷移到陸地上生存呢?地球上的什麼生物是兩棲類呢?兩棲類的生活史特別嗎?就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 分類  生物分類學下目前僅存一種綱 ➝ 滑體亞綱,底下可以再分成三個目

 

無尾目  幼體沒有長腳,成體有長腳,不過沒有尾巴,例如常見的青蛙、蟾蜍

有尾目  幼體和成體的外觀差異不大,都長有尾巴、發展完全的四肢,大小一致但是比較細弱,例如蠑螈、山椒魚

 

cefc1e178a82b90167fd3baa7a8da9773812efd3.jpg

(大蠑螈)

➝ 有尾目的兩棲類,外觀長的很像蜥蜴

 

無足目  有尾巴但是沒有腳,外觀很像蚯蚓,例如蚓螈

 

下載.jpg

(蚓螈)

➝ 無尾目的兩棲類,外觀看起來很像昆蟲,很難聯想到牠是脊椎動物

 

🌀 身體特徵

 

皮膚  皮膚裸露,沒有鱗片或是毛髮覆蓋,體內的水分容易散失,所以兩棲類不能遠離水域太遠,皮膚也會分泌黏液來保持濕潤

呼吸器官  小時候(幼體)會在水域中生活,用呼吸;長大後(成體)在陸地生活,會用肺跟皮膚來呼吸

循環系統  兩心房、一心室

感覺器官  在水中和陸地上,因為傳導聲音、光線的介質不同,感覺器官必須要改變,尤其是聽覺器官,漸漸發展出中耳用來擴大聲波,再傳導到內耳,才可以聽見空氣中的聲音

 

🌀 生活史

 

  兩棲類動物繁殖時需要在水域附近,因為卵必須生產在水中

幼體  型態很像魚,用鰓呼吸,有側線和尾鰭,游泳能力強

➪ 兩棲類的卵和幼體都在水域中生活,變態後的成體才可以到陸地上生活

成體

▶ 長出四肢,可以在陸地上行走;無足目的四肢退化,大部分會在地底下生活

▶ 身體大致分成頭部、軀幹、四肢、尾巴四個部分,不過無足目的當然沒有四肢、無尾目的當然也沒有尾巴

▶ 鰓呼吸 ➝ 肺+皮膚呼吸

▶ 蛙類的眼睛後方發展出類似中耳的構造

▶ 眼睛長有活動性眼瞼,連有瞬膜,又稱為「第三眼瞼」,是一塊透明薄膜,眨眼時會從眼角拉開蓋住眼球,保持眼睛的濕潤、保護角膜、清除眼睛中的異物等…

 

未命名.png

(蛙類的瞬膜)

➝ 無尾兩棲類和爬行類的瞬膜,可以遮住角膜來濕潤眼球,保護眼球又不會影響視線

 

🌀 食性  兩棲動物都是肉食性,大部分吃昆蟲、蜘蛛,體型比較大一點的兩棲類,甚至會吃小型爬蟲類或哺乳類

 

🌀 防禦機制   兩棲動物有著柔軟的身體和薄薄的皮膚,沒有利爪和硬殼等防禦武器,那牠們要如何保護自己呢?

 

分泌黏液   濕潤的皮膚會很難捕捉,想像抓青蛙時那種「古路咻」的感覺,一不小心手就會滑掉;黏液也會有難吃的味道,甚至有毒性,讓獵食者不太想吃牠

嚇唬  一些青蛙和蟾蜍可以吸入大量的空氣讓身體膨脹,外觀變的巨大兇猛來嚇跑一些獵食者

躲避  很多兩棲生物會選擇白天隱藏,夜間再出來覓食,希望可以躲開白天的獵食者

保護色  體色和周圍環境相近,甚至會隨著環境而變色

 

未命名.png

(玻璃蛙)

➝ 完美的融合在環境中,連產下的卵都有保護色

 

1340384408-1349187110_l.jpg 

(莫氏樹蛙)

➝ 莫氏樹蛙的身體可以變色,當變成綠色的身體時,在一群樹葉上很難被發現

 

警戒色(毒素)  身體鮮豔的顏色(大多是黑色配紅色或黃色),警告獵食者「我有毒!吃我不會有好下場」

 

下載 (1).jpg

(火蠑螈)

➝ 火蠑螈的皮膚可以製造蠑螈鹼,獵食者嚐過一口火蠑螈後,就會知道這個外觀的獵物不好吃,這個不好吃的「基因」就會代代相傳下去,後代子孫看到火蠑螈的外觀後,根本不會有想吃牠的慾望

 

images.jpg

(東方鈴蟾)

➝ 鮮豔的警告色長在腹部上,遇到攻擊時反而會將腹部朝上,露出鮮豔的顏色
 

下載 (2).jpg

(金色箭毒蛙)

➝ 棲息在哥倫比亞沿岸的特有蛙類,全身為鮮艷橘紅色或黃色,皮膚上布滿高濃度的生物鹼毒素,為青蛙界中毒素最毒的!

 


爬蟲類

 

page.jpg

兩棲類是第一個從水域過渡到陸地上的脊椎生物,那麼爬蟲類就是已經「陸化」完全,可以適應陸地上缺水的生活了,那麼牠們是有什麼構造呢?爬蟲類有多少種類?有什麼特別的習性嗎?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 分類  爬蟲類分類一直以來都有爭議,將爬蟲類生物分類在「爬蟲綱」下的歸類法很粗糙,因為彼此缺乏顯著而且絕對的共同特徵,跟你說海龜跟蛇其實都是爬蟲類,會不會覺得很難理解?

部分生物學家甚至提出了鳥類也是爬蟲類的一種,從血緣來看鳥類是最接近鱷魚的生物,小編提供爬蟲類最簡單而且最適當的定義:「脊椎動物中,除了魚類、兩棲類、鳥類、哺乳類以外的動物」,可以分成以下四個目

鱷目   長吻鱷、短吻鱷等鱷魚

喙頭蜥目   目前全世界只剩下兩種,斑點楔齒蜥和甘氏楔齒蜥,分布在紐西蘭附近的小島

 

喙頭蜥.jpg

(耐寒的喙頭蜥)

➝ 喙頭蜥目的生物從兩億五千萬年前就在地球上生存,外觀幾乎沒有改變,是一種活化石;乍看之下很像有鱗目的蜥蜴,不過兩種生物的頭骨特徵有很大的差別(這是動物學家的功課) 喙頭蜥也沒有蜥蜴生殖時會使用到的「半陰莖」,喙頭蜥交配時會直接將精子注入雌性的泄殖腔中

 

有鱗目  包含蜥蜴、壁虎、蛇,將近有8000種的生物,種類非常多!

龜鱉目   包含海龜、陸龜、憋
 

 

🌀 變溫動物   poikilotherm,俗稱「冷血動物」,現在很少使用「冷血動物」這個名詞了,因為有時候這些動物的體溫甚至會比人類高,用「變溫動物」來形容比較適合,大部分無脊椎動物、魚類、兩棲類、爬蟲類都是屬於「變溫動物」,因為身體內沒有調溫系統,體溫一般是波動的,必須靠環境來調節體溫,例如曬太陽、埋在沙土裡等…

 

生態意義   變溫動物不需要用自己的能量來保暖或是降溫,跟相同重量的溫體動物相比,只需要1/10-1/3的能量就能存活,白話說就是需要比較少的食物就可以生存,可以保護生態多樣性,不需要大量攝食金字塔底層的生物

 

3590.jpg_wh1200.jpg

(鱷魚是變溫動物)

➝ 趴在岸邊曬太陽,吸收熱能調節體溫

 

🌀 兩棲類vs爬蟲類  小編只挑一些重點!

 

皮膚  兩棲類必須依靠皮膚進行呼吸作用和吸收水分,沒有鱗片包覆;爬蟲類皮膚有鱗片,水分不容易散失,可以適應乾燥的陸地環境

生存環境  兩棲類幼體需要在水中生活,成體也需要在水域附近的潮濕環境中活動;爬蟲類成功的適應陸地上的乾燥環境了

生殖方式  兩棲類進行體外受精,需要水作為受精卵的媒介;爬蟲類進行體內受精,不需要水份為媒介

▶ 大部分的雄性爬行類具有成對的管狀性器官,稱為半陰莖;陸龜和海龜只有單一的陰莖

 

352124245aa44f7c9b317df83b53d7ea_th.jpg 

(蜥蜴的半陰莖)

➝ 不過交配的時候只會使用半陰莖中的一條

 

   區別兩類生物的重要依據!

 

page.jpg

(上方是爬蟲類的蛋,下方是兩棲類的蛋)

➝ 兩棲類的卵跟魚卵很相近,外層有果凍狀的卵囊包覆著,以赤裸裸的狀態產入水中;爬蟲類的卵很像雞蛋,外面有卵殼,內部由羊膜包覆著胚和卵黃,胚未來會發育成個體,卵黃提供胚生長的養分

 

有鱗目下的蜥蜴和蛇的卵殼,其實發育還不完全,卵殼像皮革一樣有彈性,可以吸收外界的水分而膨脹

 

未命名.png

(卵內部構造示意圖)

➝ 動物的卵有羊膜構造的,只有爬蟲類、鳥類、哺乳類三大類,羊膜可以用來區分兩棲類和爬蟲類,爬蟲類的羊膜可以從內部鎖住水分,讓胚的生長發育不會缺水

 

未命名.png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兩棲類動物 爬蟲類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daddypoppy 的頭像
    daddypoppy

    daddy-poppy's 藥學跟動物世界

    daddypopp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