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fd4c3cf-e4eb-4208-9ae1-1577b04ed5dc.jpg

前一陣子火紅的手游「旅行青蛙」,因為可愛的造型和多變的風景明信片,受到大家的喜愛,不過現實中的青蛙,不少人應該會覺得黏呼呼、長相怪異,而感到有點害怕吧?

我們都知道青蛙是什麼,腦海中也有既定形象,但是我們還是對青蛙很多的行為、習性、特徵一知半解,編者整理了青蛙的知識、科普、著名種類要跟大家分享,看完不一定會成為青蛙系,但是至少會對「蛙兒」有更進一步的認識!

 

🐸 前言  蛙類主要有兩種動物 ➝ 青蛙、蟾蜍

這兩種動物有時候可以用特徵和外觀判定,有時候又很難絕對的區別開來,不過青蛙跟蟾蜍都是兩棲動物中的無尾目,大部分的幼體(蝌蚪)在水中生活,身體像魚的流線型構造,有尾巴,用鰓呼吸,變態為成體後可以在陸地上生活,長出四肢替代尾巴,用肺和皮膚呼吸,不過少數蛙類沒有兩棲的特性

 

SS285599.jpg

(的的喀喀湖蛙)

➝ 只有棲息在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淡水湖【南美洲的的喀喀湖】,這裡氣候寒冷、湖水溶氧量低,的的喀喀湖蛙主要透過鬆弛的大面積皮膚來吸收氧氣,肺部已經退化,終身生活在水中,是世界上最大的水蛙,體長大約50公分

 

27464923820_60de6c9c8e_b.jpg

(古氏龜蟾)

➝ 澳洲的特有種,外觀非常像烏龜,是完全地棲性的蛙類,將卵產在沙土上,發育成幼蛙後才會孵化,生活史沒有蝌蚪這個時期

 

🐸 食性、獵捕

蛙類是肉食性動物,主要吃昆蟲,尤其生活在田野的蛙類,可以獵殺蟬、蚊蠅、螟蟲、蛾等農業害蟲,一隻體型中等的青蛙,每天可以吃下60-70隻的害蟲,體型大一點的甚至可以吃掉上百隻的害蟲,是生物防治的小幫手

▶ 蝌蚪會吃孑孓,等於幫忙消滅蚊子

 

page.jpg

➝ 隨著環境改變,食物鏈可能會反轉,青蛙也可以吃蛇、鼠、魚、蝙蝠等生物了…

 

❏ 蛙類要怎麼捕捉昆蟲呢?

主要有兩種形式,一種是像蟾蜍靜靜等待獵物上門,屬於守株待兔型;如果是活動能力強的青蛙,會一直更換覓食的地點,主動搜索獵物,屬於主動出擊型,蛙類會有許多特殊構造,幫忙牠們捕捉獵物

 

眼睛  眼睛大而突出,可以擴大視野,除了正後方和上後方,其他角度的活體都可以迅速看見

▶ 眼睛和口腔只隔著一層薄膜,當蛙類在吞食物的時候可以閉眼睛,將眼球陷入眼眶並且推壓口腔壁,幫助吞咽食物 ➝ 青蛙吞食物時會閉眼睛

 

5180187095_58334870e3.jpg

(青蛙的大眼是特色)

➝ 看東西時看的到物體輪廓,但是細節看不清楚,青蛙對活體會比較敏銳,只要是會動而且比牠嘴巴小的動物,都有可能被當成食物,例如昆蟲、小魚、甚至小型青蛙或鳥類…

 

舌頭  舌頭可以伸很長,擴大取食範圍,而且表面有許多黏液,可以輕鬆的黏住獵物

 

c54d5e506746446dba0a891f746d1100.jpeg

➝ 青蛙的舌根長在下頷前端,舌尖反而伸向嘴裡,當舌頭翻出嘴外的時候,伸縮力強、長度長的蛙舌,是一項捕捉獵物利器

 

嘴巴   嘴巴寬大,可以吞食比較大的獵物,上頷長有小齒,可以防止食物滑出口中,並不是用來咀嚼的,蛙類是直接吞下獵物的!

▶ 蟾蜍則是完全沒有牙齒

 

後腿  青蛙的後腿發達,可以跳很高,可以輕輕一躍撲到60-70公分高的飛蟲 

images.jpg

(跳躍捕捉獵物的青蛙)

 

🐸 皮膚構造

 

黏液腺  蛙類皮膚有黏液腺,會持續分泌黏液保持皮膚的溼潤,幫助皮膚進行呼吸作用,也可以用來吸收水份,這就是印象中青蛙總是濕濕滑滑的原因

▶ 蟾蜍皮膚因為角質化,顯得乾燥許多

 

毒腺  分泌具有刺激性的毒液,當獵食者吞食青蛙類時,會有噁心、辛辣、苦澀等感覺,因為不舒服將蛙類吐出,毒性因蛙而異,但都是為了保護蛙類

 

未命名.png

(蟾蜍)

➝ 蟾蜍的兩隻眼睛後方有兩個大的毒腺,稱為耳後腺,分泌出的毒液可以加工製成中藥材「蟾酥」

 

➪ 只要手上沒有傷口,也不要接觸到黏膜(眼睛、口腔),其實摸到蟾蜍並不會中毒,只要將手洗乾淨就好

 

1421587402375.jpg

(箭毒蛙鮮艷的警戒色)

➝ 有毒性的青蛙,身體通常會比較鮮豔,警告獵食者「我有毒!不要吃我」

 

色素細胞  星狀的色素細胞擴張時,展現出大片色素會呈現出某種顏色,當收縮時色素就緊密的擠進一個小點內,顏色就淡化消失了,蛙類可以透過色素細胞轉換身體的顏色

▶ 艾氏樹蛙的體色變化很大,體色可以從深褐色轉變成米黃色,甚至有時候會出現淡綠色…

保護色  隨著棲息環境改變體色或是演化出融合環境的體色,有隱蔽的效果,有些青蛙的身體花紋還能可以打破身體的輪廓,讓蛙類看起來不像蛙類,干擾獵食者

 

6130278288_05f89ca48e_b.jpg

(莫氏樹蛙)

➝ 翠綠體色完美的融合在葉子背景中

 

嚇唬色   其實沒有這個專有名詞,但是這樣表示會比較淺顯易懂,突然亮出體色特殊或鮮艷的部位,暫時嚇唬敵人

 

page.jpg 

(上圖白頷樹蛙,下圖莫氏樹蛙)

➝ 莫氏樹蛙大腿內側的紅色斑紋、白頷樹蛙大腿內側的黑色網紋,這些花紋平常被遮住,但是遇到危險時突然跳起來伸展大腿,露出這些花紋,可以讓敵人嚇一跳

 

🐸 鳴叫   青蛙鳴叫的聲音

 

構造、機轉  青蛙有聲帶,發聲前會吸一口氣到肺部,把肚子鼓起來,腹部縮小後把肺部中的氣體擠出去,經過咽喉震動聲帶發出聲音,之後氣體和聲音再一起送到長在青蛙口角兩側的鳴囊,共鳴下將聲音放大後傳送出去

 鳴囊除了發聲,也可以突然鼓起嚇唬敵人,部分青蛙的鳴囊(尖吻達蛙),甚至是育兒的地方

 

03.jpg

(雄蛙才有鳴囊)

➝ 平時不叫時,很難發現收縮的鳴囊,不過鳴叫時鼓起的鳴囊,是辨別性別的特徵,其實雄蛙雌蛙都會叫,但是雄蛙有鳴囊,鳴聲會比較響亮

 

鳴叫時機   青蛙平時很安靜的,但是有些時候會一直叫一直叫

▶ 受到天敵攻擊時,會發出求救聲;當我們用手指戳牠的身體時,青蛙也會叫

 建立自己的領域,發出的警告聲;打架時當然也會發出聲音囉

▶ 求偶,繁殖季節青蛙叫的可厲害了,發出此起彼落的聲響來吸引雌蛙;研究指出雌蟾蜍喜歡低沉的鳴聲,而低沉的鳴聲大部分是體型較大的雄蟾蜍發出的

 

🐸 繁殖、產卵、育兒

 

求偶  雄蛙們嘶聲鳴叫,希望可以獲得雌蛙的青睞,不過一些叫聲不成熟的雄蛙,會躲在附近伺機而動,當雌蛙接近遇交配的對象時,這些投機取巧的雄蛙會攔截並且抱住雌蛙交配,稱為「衛星行為」,當然不是每次都會攔截成功,一但被發現就會被驅逐

 

交配   雄蛙通常會主動爬到雌蛙背上,用前肢緊緊抱住雌蛙,進行交配的行為,雌蛙被抱住的時候會排出卵,雄蛙噴出精子後形成受精卵,蛙類是體外受精但是看起來很像體內受精,這個抱著交配的行為稱為假交配

▶ 擁抱時順勢擺動前肢,可以幫助雌蛙將卵排出!

 

6130274686_2ace2e5217_b.jpg

(假交配中的莫氏樹蛙)

➝  蛙類抱著交配是不是很有愛?但是研究發現,有時候雄蛙會抱著死雌蛙不放,只知道擁抱和交配,完全不管對方的死活,甚至觀察到有些魚被求愛中的雄蛙抱緊以至於窒息,其實蛙類交配只是一種本能,沒有感情的成分存在!

 

p028_mating.jpg

(抱錯)

➝ 雄蛙有時候會心急抱錯對象,可能抱到其他種類的青蛙,甚至還會抱到雄蛙,這時候被抱者會發出聲音抗議

 

❏ 青蛙的皮膚濕濕滑滑的,那雄蛙要如何穩穩抱住雌蛙交配呢?

到了繁殖時期,雄蛙前肢第一趾或二三趾間的基部,會長出隆起的肉墊,可以幫助抱緊雌蛙,這個肉墊稱為「婚刺或婚墊」

▶ 除了鳴囊,也可以用「婚刺」來判別蛙類性別

 

未命名.png

(蛙類的婚墊或婚刺)

 

產卵

 

水中產卵  大部分蛙類使用的方式,避免散失水分的風險,而且孵化出來的蝌蚪就直接生活在水中

 

A4Rn-fyecezv3243923.jpg

➝ 如果在溪流繁殖的蛙類,卵結構會比較黏稠,方便黏住溪底的石頭不被沖走;如果在靜水的池塘中繁殖,卵比較不會有黏性,沉浮在水中

 

樹上產卵  將卵產在樹枝或是樹葉上,會分泌黏性物質將卵固定好,不過產卵的樹葉或樹枝下面一定要是水域,等到蝌蚪孵化出來的時候,就會順勢掉入水中

 

未命名.png

(將卵產在樹葉上)

 

泡沫型卵塊   雌蛙交配時會分泌黏性液體,用後腿混著空氣攪拌形成「卵泡巢」,雙方將卵子和精子產在卵泡巢中受精,卵泡可以黏在樹葉上、洞穴中、植物遮蔽物下等地方,之後外層卵泡會變硬,形成一個保護殼包著數千顆的受精卵,可以躲避天敵、細菌、陽光,也能防止脫水,等到要孵化時卵泡巢會開始瓦解,蝌蚪就一一的從卵泡巢中跑出來進入到水中

▶ 卵泡巢算是相對保護後代的產卵方式,不過也無法百分百的保護受精卵,卵泡可能會被蠅類寄生、烈陽曝曬、暴雨沖走等原因而無法發育成蝌蚪

 

sm181-100I.jpg

(翡翠樹蛙的泡巢)

➝ 可以在樹上或是陸地上形成卵泡,翡翠樹蛙、莫氏樹蛙、白頷樹蛙、台北樹蛙都是用這個方式產卵

 

泥土產卵   將卵產在泥土中,用落葉覆蓋,卵沒有黏性,一粒粒的分散在土中

 

751381614_m.jpg

(面天樹蛙的卵產在泥土中)


 

特殊孵卵方式   印象中青蛙交配產卵後,就是讓受精卵自由自在的發展,其實不少種類的青蛙,會有類似孵卵或是護卵的行為呦!

 

1381601718-4000359255.jpg

(艾氏樹蛙)

➝ 在樹洞或竹筒中交配,並且在洞內產下受精卵,父母雙方都有保護受精卵的天性,雌蛙還會產下未受精的卵當成蝌蚪的食物(護幼的天性)

 

232984100-rospo-ostetrico-cevenne-riposare-animale-francia.jpg 

(負子蟾)

➝ 雌蛙在生殖期間,背部皮膚會變得很柔軟,負子蟾媽媽的背部會形成像蜂窩一樣的穴洞,提供受精卵生長發育,等到卵發育成小蟾蜍後,才從媽媽的背上噴發出來,等到所有小蟾蜍都鑽出後,媽媽會在石頭上磨蹭背,將皮膚的上層脫落下來,恢復成原來的狀態

密集恐懼症的人慎入

 

images.jpg

(胃育蛙)

➝ 澳洲的特有種,不過現在已經滅絕了!體外受精後雌蛙會將受精卵吞下,這時候母蛙不再進食,胃部也會暫時停止分泌胃酸,讓卵可以好好在胃中發育,大約過了6-8週後,蝌蚪會漸漸的長大,母蛙的胃也會跟著脹大,縮小肺部靠著皮膚呼吸,等到小青蛙完全長大後,雌蛙張開大口,小青蛙一隻一隻的跳出來

▶ 發育過程完全不需要接觸到水域

 

xin_0806031719514811238014.jpg

(尖吻達蛙,也稱為達爾文蛙)

➝ 雄蛙會吸食距離自己最近的受精卵,將受精卵留在聲囊中發育,這段期間雄蛙還是可以照常進食,等到發育成幼蛙的時候,再從雄蛙的口中跳出來

▶ 哺育的不一定是自己的後代,因為可能不小心吸到別人的受精卵

▶ 發育過程完全不需要接觸到水域

 

🐸 蝌蚪  青蛙和蟾蜍的幼體都稱為蝌蚪,生活在水中,用鰓呼吸

▶ 食性分為草食性或是雜食性,嘴巴長在頭部下方,可以刮食藻類、孑孓、小型水棲昆蟲、甚至同類

蝌蚪吃東西的樣子

 

DSC05082.jpg

(初期的蝌蚪)

➝ 沒有四肢,有一條鰭狀尾巴,透過擺動尾巴游動

 

537a88eat79a5db5ee314%26;690.jpg

(發育中期的蝌蚪)

➝ 會先長出後腿,前肢到末期時才會慢慢成形,而且藏住看不太出來

 

20120409052947447.jpg

(變態中的蝌蚪)

➝ 蝌蚪接近變態的時候,前肢才會伸出來,擋住用鰓呼吸時的出水孔,幼蛙自然而然的放棄用鰓呼吸,改成用肺和皮膚呼吸;同時骨骼和消化系統也發生很大的轉變,為了適應之後的陸地生活;變態後的青蛙,尾巴會漸漸萎縮消失,提供蝌蚪變態成幼蛙時所需要的養分

 

🐸 青蛙和蟾蜍  都是兩棲類中的無尾目,這兩種動物有時候可以用特徵和外觀判定,有時候又很難絕對的區別開來,下面介紹一些直觀的判別方法

 蟾蜍又稱為癩蛤蟆

 

卵分辨

 

page.jpg

(左邊蟾蜍卵、右邊青蛙卵)

➝ 蟾蜍卵會呈現帶狀平行排列、青蛙卵呈現一團一團的

 

蝌蚪分辨   蝌蚪特徵不明顯,一般很難區分,不過台灣只有兩種蟾蜍(盤古蟾蜍、黑眶蟾蜍),剛好這兩種蟾蜍的蝌蚪相對容易辨認,顏色相對都比青蛙蝌蚪還要深

▶ 盤古蟾蜍的蝌蚪喜歡聚集在一起,看起來黑壓壓的一片,警告天敵不要靠近我們,我們有毒!

 

未命名.png

 

成體分辨

 

未命名.png

 

🐸 箭毒蛙  大部分生活在中南美洲的熱帶雨林,是小型青蛙,體長約1-6公分,因為印第安人會拿茅或吹箭的尖端,在箭毒蛙的皮膚上來回摩擦,變成致命的武器,所以才取名為「箭毒蛙」

 

page.jpg

➝ 不同種類會有不同的體色,通常都是黑色和艷红、黄、橙、粉红、綠、藍色的結合,看起來很繽紛漂亮,通常自然界體色越鮮艷的動物都有毒,這句話對箭毒蛙來說只對了一半,為什麼呢?

 

毒素來源  箭毒蛙不是天生就帶有毒素,本身也不會分泌毒素,而是從小吃一些有毒昆蟲、蜘蛛、植物,毒素慢慢累積在體內,尤其是皮膚上,所以吃越多的毒蜘蛛、毒螞蟻、毒植物,箭毒蛙皮膚帶的毒性也會越強,相反的一段時間不吃這些有毒食物,身上毒素也會漸漸退去

▶ 如果從小飼養箭毒蛙,因為餵食無毒果蠅等食物,長大後的箭毒蛙是不會有毒性的!

▶ 野生中175種的箭毒蛙,只有55種具有毒性,而且毒性強弱不一,最毒的箭毒蛙是葉毒蛙屬下的金色箭毒蛙

 

Schrecklicherpfeilgiftfrosch-01.jpg

(金色毒箭蛙)

➝ 一隻金色箭毒蛙含的生物鹼毒素約 2 mg,這個劑量可以殺死兩萬隻實驗用老鼠、可以殺死十位成人(人類血液中含 0.2 mg 的金色箭毒蛙毒素就會喪命),如果傷口或是黏膜觸摸到箭毒蛙,就很有可能會喪命;體表完整部位接觸到牠,可能會有點過敏或刺痛,但不至於會致死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daddypoppy 的頭像
    daddypoppy

    daddy-poppy's 藥學跟動物世界

    daddypopp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