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中長相不起眼的生物,牠叫作裸鼴(一ㄢˇ)鼠,是哺乳綱、齧齒目、濱鼠科、裸鼴鼠屬下的生物,雖然裸鼴鼠沒有亮眼的外觀,卻有很多特別的習性或行為,如果你對奇特的生物有興趣,這篇文章絕對不能錯過呦!
► 濱鼠科的動物,都分布在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的地區
➝ 裸鼴鼠僅僅分布在東非的部分地區
🐾 外觀、特徵
► 毛髮:裸鼴鼠雖然有個「裸」字,身體兩側卻長著很像貓鬚的毛髮,這些毛髮是裸鼴鼠的觸覺感官,只要輕輕碰一下觸鬚,裸鼴鼠就會把頭轉向刺激點
► 牙齒:大大的門齒突出在嘴唇前,可以輔助挖地道
(裸鼴鼠的外觀)
🐾 習性、行為
地下生活 裸鼴鼠的一生都生活在地底下,身體許多地方都演化成適應地底生活
► 眼睛高度退化
► 觸鬚感官:在地底通道前進時會擺動頭部、後退時會擺動尾巴,這些擺動可以讓身體上的觸鬚碰到通道牆壁,就好比人類在黑暗的地道中,用手扶著牆壁走路一樣
► 大門牙:方便挖掘地底隧道,擴大活動和休息的地方
(用門牙挖掘通道的裸鼴鼠)
變溫動物 過去從生物課學到鳥類、哺乳類都是恆溫動物,能讓體溫維持在一定的範圍,不會隨著環境溫度變化
不過貴為哺乳動物的裸鼴鼠卻是變溫動物,主要透過環境來調節體溫,如果覺得有點冷,就跑到上層的洞穴/通道,貼著被太陽曬熱的牆壁來升溫,或是擠在一起來取暖,如果覺得有點燥熱,就躲到底層一點的洞穴/通道來降溫
► 裸露無毛的皮膚適合跟環境進行熱交換
❏ 為什麼裸鼴鼠會演化成變溫動物?
裸鼴鼠終身在地底活動,地下的溫度跟地面相比變化不大,不太需要耗能去維持固定體溫,不過地球上有許多生活在地底的動物,為什麼獨獨裸鼴鼠會演化成變溫動物呢?
裸鼴鼠體積小、體表面積相對比較大,比較容易散失熱量,如果要保持體溫的恆定,就要消耗更多的能量去維持體溫,這樣需要大量的攝取食物+吸入氧氣,地底的氧氣量明顯不足,裸鼴鼠的主食又是低能量的塊莖(還不一定能天天有食物吃),為了不要浪費能量維持體溫,裸鼴鼠漸漸演化成變溫動物,裸鼴鼠的基礎代謝率也是哺乳動物中最低的
食性 主要吃地底的塊莖植物,越乾旱的地區,塊莖植物的體積會越大、數量也越稀少,有些大型塊莖的重量會是裸鼴鼠體重的好幾百倍,如果裸鼴鼠碰巧挖到巨無霸塊莖植物,就可以無憂無慮好幾個月的糧食來源
不過,裸鼴鼠沒有塊莖植物探測機,只能隨機挖掘地道碰碰運氣,挖掘地道又會耗費力氣,很可能挖了好幾天卻一無所獲,精疲力盡+飢餓的情況下,裸鼴鼠的生存機率極低,為了提高生存機會,裸鼴鼠不能獨來獨往,必須要分工合作找尋食物,造就裸鼴鼠演化成高度社會性的動物
真社會性(eusociality)是1996年提出的名詞,指動物中最高度組織化的社會,通常有三項特徵
► 繁殖分工:群體中分成專門繁殖、偶爾繁殖、不繁殖的階級制度
► 世代重疊:群體中的成熟體,可以分成兩個以上的世代(例如人類中的爸、爺字輩)
► 合作照顧群體中未成熟的個體
目前符合真社會定義的物種分散在昆蟲中的數個目、十足目下的槍蝦科、部分齧齒目動物(裸鼴鼠)
🐾 真社會性
一個裸鼴鼠群平均有70、80隻,最多可以達到好幾百隻,每一群的裸鼴鼠中會有一隻肥碩的鼠后+幾隻雄鼠,其他裸鼴鼠無論性別都是工鼠,工鼠平均體長不到10公分、體重約30克,非常的小隻
工鼠可能受到鼠后尿液中的激素影響而暫時失去生殖能力,在群體中負責採集食物(挖掘通道尋找塊莖)、挖掘隧道或棲所、替鼠后保溫等
► 如果鼠后死去,雌工鼠的其中一隻就可以替補為新鼠后
(群居的裸鼴鼠)
🐾 強大的體質 裸鼴鼠特殊的體質和身體機能,可能讓牠們在惡劣的地底環境繁衍、生存,我們來一窺究竟裸鼴鼠有什麼過人之處吧!
耐缺氧 缺氧的情況下,人腦大約一分鐘左右就會開始死亡,只要缺氧超過3分鐘,就會出現永久性的腦損傷;裸鼴鼠可以在無氧環境下存活18分鐘,而且不會有任何損傷、後遺症
缺氧的環境下,裸鼴鼠的新陳代謝會進一步減緩,身體會利用無氧醣酵解反應(anaerobic glycolysis)產生乳酸,替細胞提供能量
低代謝率 前文有提到,裸鼴鼠的新陳代謝是哺乳動物中最低的(跟爬蟲類差不多),造就牠比一般鼠類有多出10倍的壽命,裸鼴鼠平均可以活30歲
裸鼴鼠的身體機能不會隨著年紀增長退化(死亡率不會隨著年紀而增加,遠遠低於其他哺乳動物),直到死亡前都還可以持續繁殖後代
抗癌 相比其他鼠類,裸鼴鼠的罹癌機率低(並非完全免疫)
失去痛/癢覺 裸鼴鼠的皮膚缺少「substance P」的神經傳導物質,因此失去痛覺、癢覺,或許是裸鼴鼠生活在極端的地底環境,對於溫度的不敏感,比較容易生存
➪ 裸鼴鼠跟人類基因DNA有高達80-93%相似,希望科學家們可以把裸鼴鼠長壽又健康的秘訣應用在人體上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