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間期:指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的這段時間(1919~1939)
⊛ 巴黎和會
第一次戰爭結束之後,戰勝國於1919年在巴黎召開巴黎和會,戰敗國不能參加、俄國中途退出所以也不能參加,其中三個主要國家的元首領導這個和會,歷史上稱為三巨頭 ➝ 美國總統威爾遜、英國首相勞合喬治、法國總理克里蒙梭
巴黎和會的重點:
凡爾賽條約
對象 所有戰敗國:德國、奧匈帝國、保加利亞、土耳其
內容 要求賠償、割地、裁軍,尤其是德國必須承擔戰後一切的責任、負擔天文數字的賠款,因為內容過於苛刻,種下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因子
十四點原則 美國總統提出,美國的參戰是致勝關鍵,講話理所當然最大聲
成立國際聯盟 總部設在瑞士日內瓦,宗旨是制裁侵略、仲裁糾紛、維繫世界和平,可惜缺乏軍事制裁的力量,美國後來也沒有加入,在1945年時被聯合國取代
提倡民族自決 被殖民的國家有權決定自己該不該繼續被殖民或是獨立
➝ 這點讓英法兩國很不爽,因為他們擁有的殖民地數量最多,權利受損最大,因此不讓威爾遜繼續參加會議了...被趕出會議的羅斯福受到美國國民的不爽,參戰出錢出力還死一堆人,卻沒得到實際的好處,1920年時提倡中立法案的哈定當選美國總統,美國採取孤立主義,不再干涉國際間的事物
另外不只美國沒有簽訂凡爾賽條約,中國也一樣沒簽署條約內容,因為英法兩國沒有把德國戰領的山東還給中國,反而割讓給日本,導致中國爆發了五四運動
⊛ 民族復興運動 威爾遜提出的民族自決雖然沒有在歐洲引起迴響,卻影響亞洲、非洲許多民族的獨立運動
亞洲民族復興運動
被殖民國 |
殖民國 |
領導人 |
採取行動 |
結果 |
印度 |
英國 |
干地 |
不合作運動 |
爭取到地方自治,但中央仍受英國控制,於二次大戰後正式獨立 |
土耳其 |
|
凱末爾 |
用外交和軍事手段,與協約國重新簽訂和約,廢除喪權辱國的條款 |
1923年建立土耳期共和國,推行現代化運動,提高國際地位 |
沙烏地 阿拉伯 |
英國 |
|
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參加協約國陣營 |
獲得獨立 |
伊朗 |
英、俄 |
利撒汗 |
抵禦外侮 |
建立巴勒維王朝 |
泰國 |
英、法 |
|
一次大戰時用靈活的外交手段,未淪為殖民地 |
英法後來放棄治外法權 |
不合作運動 一次大戰結束後英國對印度的統治轉趨嚴厲,反英運動漸漸興起,要求獨立自治的呼聲越來越高,甘地呼籲用非暴力的不合作手段,抵制英國的統治,那什麼是不合作運動呢?
➝ 要求印度人不納稅、不入公立學校、不到法庭、不入公職、不購買英貨,並且多次絕食抗議,爲了展示抵制英貨的決心,甚至號召群眾焚燒英國工廠傾銷給印度人民的衣物並且公開從海水製造鹽巴
甘地和平消極抵抗的方法,使當地殖民政府近乎癱瘓,喪失印度市場,並且飽受各界壓力,迫使英國政府不得不頒布新憲法,讓印度逐漸發展自治體制
凱末爾改革 廢除傳統伊斯蘭教政教合一的制度、用拉丁文拼成土耳其文、改革法律,解放婦女、革除陋習等...
因為民族自決主義興起,日本人怕殖民下的台灣也會跟著這波潮流發起獨立運動,實失了內地延長主義
內地延長主義 將包括台灣在內的殖民地以「雖然和內地有稍許不同,但視為內地的延伸,直接適用本國法律,將之做為本國領土來統治」
日本派武官改成派文官來台、公布台灣人官吏特別任用令、認可台灣人與日本人的婚姻(日台共婚法)、廢除台灣人入學限制與日本人共同上學(日台共學制度)
非洲民族復興運動
第一次大戰後,非洲的民族主義尚處於萌芽階段,首先出現民族主義運動的是北非(地中海沿岸)回教國家、南非聯邦
埃及 原本是英國殖民地,戰後英國片面宣布埃及有條件獨立,英國保有維持基本利益的權利,埃及溫和派向英國請願,希望在巴黎和會中請求討論埃及獨立一案,英國未准其請,引起埃及人民不滿及暴動
摩洛哥 以游擊戰的方式,打擊法國、西班牙的統治
⊛ 經濟大恐慌
⊛ 蘇聯共產政權建立
背景 沙皇專制保守、政治腐敗、經濟落後,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又失敗,導致兵變和民變不斷
二月革命:1917年推翻沙皇尼古拉二世,組織臨時政府,稱為二月革命,可是臨時政府還是繼續參戰,沒有根本解決國內經濟民生問題,同年又爆發第二次革命
十月革命:列寧領導布爾什維克黨,高呼「和平、土地、麵包」的口號,發動十月革命,建立蘇維埃政府,改國號為「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邦」,簡稱「蘇聯」
因為實施共產制度,導致農工業生產量大降,出現饑荒和瘟疫,於1921年實施新經濟政策註5
註5 吸引外資、恢復農民和商人的經濟自由、大型工業國有化等...
史達林獨裁:1924年列寧去世後,史達林建立個人獨裁政權,推動計畫經濟(五年計畫)使蘇聯成為工業強國
獨裁政權興盛
德國
背景:戰爭後凡爾賽條約的天文賠款、經濟大恐慌,讓德國內民不聊生
政權建立:希特勒領導納粹黨主張撕毀凡爾賽條約、消滅共產黨、恢復民族光榮等,受到想要回到美好年代的德國人支持成為最大黨,1933年取得政權
極權統治:推動經濟建設、解散其他政黨、成立秘密警察、對猶太人行種族迫害,於1935年宣布廢除凡爾賽條約,重整軍備,準備向外侵略擴張
義大利
背景:雖然是戰勝國,但戰後經濟殘破不堪,人民對參戰後所獲得的利益不滿
建立政權:墨索里尼組織法西斯黨,以恢復古羅馬光榮為口號,1922年進軍羅馬,取得政權
極權統治:破壞民主、人權,對外採取侵略擴張
日本:第一次大戰使日本經濟快速成長,不過經濟大恐慌之後遭受嚴重打擊,此時右派勢力和軍閥乘機崛起,主張向外侵略解決經濟危機。中國地廣勢弱,成為侵略的首要目標。
科學發展
理論科學
愛因斯坦:發表相對論,改變傳統的時空觀念。
居里夫婦:發現的放射性物質(鐳)對醫學很有貢獻
遺傳學:肯定染色體與遺傳的關係
應用科學
人造絲、人造橡膠、 合金、不鏽鋼等新產品不斷出現
美國首先以科學方法應用於企業管理,提高生產效率:生產線
社會科學
佛洛伊德:潛意識理論,帶給心理學很大的震撼。
凱因斯:提出消費刺激經濟繁榮的理論,因為經濟大恐慌的影響,開始受各國重視
藝術
戰間期的文藝風格:注重原創性和個人靈感;故意製造出奇不意和震憾效果
畢卡索的藝術作品為此時期的代表
文學
海明威『戰地春夢』、雷馬克『西線無戰事』:故事背景為一次大戰,內容反映出對戰爭厭惡
坦貝克 『 憤怒的葡萄』 :替受經濟大恐慌摧殘的美國農民發出不平
大眾文化
傳播媒體普及:電影、廣播
提供民眾娛樂、提升一般人民的文化水準、政治人物促銷政治理念的工具註6
註6 羅斯福的「爐邊閒談」,縮短他和人民的距離
休閒活動的安排:如足球、單車、國內外旅遊等皆十分盛行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