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上完大號後不要急著沖掉,花個幾分鐘觀察一下糞便,或許可以從糞便的形狀、顏色、氣味、黏滯度來判斷最近的身體狀況!
💩 正常排便頻率
排便次數其實不是絕對指標,糞便的形狀、顏色、氣味、人體的異常反應、自身的感受才是最重要的;大便一天一次最理想,但不表示只有這樣才是健康的排便習慣,每個人之間都是存在差異的,只要糞便不是太鬆軟或是太堅硬,每天排便三次到每週排便三次都是正常的頻率
排便有規律≠每天排便,保持穩定一致的排便習慣比較重要,如果排便頻率突然發生變化時,就需要特別注意了(平常每天大便的人,這一陣子都3、4天才大一次,可以懷疑消化系統或身體出狀況)
💩 正常糞便外觀
形狀 香蕉形狀略帶一點大腸裂紋,當糞便掉落馬桶水後會微微飄浮,質地微濕
重量 大約200~300克(一般人根本不會去量),大約是2~3條,每條約2~3公分粗的體積
顏色 黃褐色或金黃色
氣味 味道不會太重
► 腸道內細菌會分解我們吃下去的物質,產生吲哚、糞臭素等會讓糞便產生惡臭的物質,正常的糞便是會有臭味的;如果蛋白質食物攝取過多,糞便會更臭
質地 糞便不會黏馬桶坡或是肛門口,不需要用太多衛生紙去擦屁股
🔎 形狀判斷 布里斯托大便分類法(Bristol Stool Scale),將人類的糞便分成七大類,糞便的形狀和糞便待在大腸內的時間相關,可以用來判斷食物經過大腸所需要的時間
(分級表,真實糞便如果放上來會太噁心,讀者參考圖片自行想像就可以了)
➡ 如果大便呈現第一型、第二型,表示糞便停留在大腸的時間過長,糞便中的水分被過度吸收,水分太少呈現顆粒狀或是凹凸香腸狀;第三型、第四型的糞便比較正常;第五~七型就有腹瀉的可能
一顆一顆 (第一型)
狀態 顆粒狀、又乾又硬、拉出來糞便就直接墜落到馬桶底部(比重很重)
身體狀況 便秘,可能是缺乏水分和纖維、腸液分泌不足、腸道蠕動能力比較差 ➡ 糞便滯留在腸道內太久,水分幾乎被完全大腸吸收,變硬後很難排出體外,排便時甚至造成肛門黏膜破裂,衛生紙就會沾了鮮紅色的血液
建議處置
► 多攝取蔬果的高纖食物、多喝水、適度運動,預防便秘
► 這類型的糞便也常常發生在急性子,或是容易緊張興奮的人身上,是心因性便祕的一種 ➡ 適當紓解壓力、放鬆、多運動
斷裂狀
狀態 大便經常斷成一節一節,表面呈現凹凸不平的樣子
身體狀況 大便在腸道停留了比較長時間,水分被大量吸收;也可能是肛門括約肌無力,讓大便斷裂
細長型糞便
身體狀況 腸道收縮力不佳、腹部肌無力、進食量不足、膳食纖維攝取不足等…(如果吃下去的食物不夠,當然無法產生適量的糞便)
建議處置 如果是膳食纖維攝取不足,攝取足夠的纖維素與水就可以改善
散狀(如第六型)
身體狀況
► 腸道內細菌失衡,壞菌太多
► 蛋白質吸收異常
建議處置 如果散狀糞便的情況持續好幾天,調整飲食後也沒有改善,有可能是潰瘍性大腸炎或是克隆氏症,應該進一步檢查
黏滯型便便
狀態 解完大便後,糞便容易黏在馬桶上,衛生紙也擦不太乾淨
身體狀況
► 吃太多高油脂、高蛋白、高精緻澱粉的食物
► 胃腸道功能紊亂,(飲食習慣、心理壓力)造成胃腸道蠕動減少,降低消化的能力,間接讓糞便中的油脂和蛋白質的比例增加
建議處置 適當舒壓、改善飲食習慣、增加水分攝取,幾天後就可以改善
水便(如第七型)
身體狀況 細菌(或病毒、寄生蟲)感染、過度使用抗生素;但是如果持續或經常復發的腹瀉,可能跟小腸功能失調相關,例如IBS(腸躁症)、潰瘍性結腸炎、克隆氏症等腸炎疾病,或是營養吸收障礙(例如乳糖不耐症)
建議處置
► 感染相關:控制和治療感染
► 濫用抗生素相關:停用不必要的抗生素
► 飲食原則:少油膩、避免高纖維、避免刺激性食物(酒精咖啡)
🔎 顏色判斷 肝臟分泌出黃綠色的膽汁,食物在消化過程中,受到膽汁中糞膽素和尿膽素影響,讓糞便呈現棕黃色
瀝青黑色
身體狀況 上消化道出血的指標,可能是胃或是十二指腸潰瘍出血
► 黑色是因為血液在胃中氧化變黑造成的
食物、藥物因素 攝取大量動物血(豬血鸭血、內臟)、黑甘草、愛爾蘭健力士啤酒、鐵劑、bismuth等,都可能拉出黑色糞便
暗紅色
身體狀況 下消化道的大腸潰瘍和出血、痔瘡破裂
► 血液來不及氧化就直接排出,糞便會呈現鮮紅色
► 如果血液沒有混入糞便中或是直接滴在馬桶上,可能是痔瘡的出血,可以和腸胃道出血作區隔
食物因素
► 如果出現紫紅色糞便或是尿液,可能是吃含有甜菜紅素的蔬果:紅肉火龍果、甜菜根、仙人掌果等…
► 番茄、紅蘿蔔的纖維比較多,容易產生殘渣隨著糞便排出,也會讓糞便看起來紅紅的
墨綠色
身體狀況 大便呈現墨綠色時,可能腸內細菌作用不足或是膽汁分泌過多,只要正常的作息和放鬆心情,漸漸可以恢復正常;如果墨綠色糞便合併腹瀉,可能是腸道發炎、細菌或病毒感染(通常伴隨腐敗酸臭的氣味)
食物因素 大量食用綠葉蔬菜(菠菜、空心菜、地瓜葉、海帶)、茴香油,非天然的人工色素、鐵劑等
灰白色
身體狀況 可能是膽管鬱積或結石,膽汁下不來無法參與糞便的代謝,會出現灰白色糞便
► 患者的尿液和皮膚也會因為代謝膽汁而變黃,需要進一步檢查肝膽和胰臟功能
鮮黃色
身體狀況 鮮黃色糞便通常比較油膩,帶有臭雞蛋的味道,表示可能吃太油,膽汁無法分解過多的脂肪
藍色
身體狀況 可能正在接受重金屬中毒的中和治療,服用一種含有不可溶的藍色染料藥劑(甲基藍)
🔎 氣味判斷
惡臭型 攝取過多的蛋白質、脂質,糞便產生比較多的硫化氫和阿摩亞尼等惡臭性氣體
建議 攝取足夠的纖維、減少蛋白質和脂肪的攝取,幾天後就可以改善
臭酸型 攝過過多高精緻的碳水化合物(甜點、蛋糕等...)
🔎 其他狀況 如果馬桶水面如果有浮一層油,可能是下面原因
腸胃消化不良 減少攝取高油脂食物,如果症狀仍然持續,建議就醫檢查
胰臟相關疾病
💩 上廁所正常時間
健康的腸道蠕動應該是坐在馬桶上60秒內就可以發生,大便很容易出來,不應該有硬擠、發出呻吟、任何不舒服的感覺;如果你還有時間坐在馬桶上閱讀報紙文章、滑滑手機,就可能有便秘的問題囉!
💩 排便建議
► 有便意時不要拖延或忍住,應該馬上去廁所排便(忍便很爽,但這是不健康的行為)
⊙ 可以選擇時間比較充裕的時後,每天一次坐在馬桶上放鬆心情,培養規律排便習慣
► 早上起床後喝一杯 500 cc 的溫冷開水,刺激腸道蠕動
► 攝取足夠水份
► 多攝取高纖維食物
⊙ 在米飯中加入一些糙米、全麥等粗穀類
⊙ 水果:熟香蕉、柚子、西瓜、帶皮蘋果等水果,都可以刺激便意
⊙ 上火型水果容易吸收腸道的水份,不要吃太多:龍眼、荔枝、榴槤
⊙ 生香蕉含有鞣酸,會吸收腸道水份,不要吃太多
► 運動
► 按摩肚子:配合腸子大蠕動時按摩腹部,每天十分鐘,躺在床上放鬆,將兩手手心疊放在肚臍上,便秘時順時針方向畫圓圈刺激腸胃蠕動,如果相反方向是腹瀉時候用的,減緩腸胃蠕動
► 補充益生菌改善腸內好壞菌的比例:優格、優酪乳、乳酸菌飲料、味噌、納豆、乳酪、酵母等…
►舒壓:如果便秘是因為旅行、住院、環境變化導致就不要太介意,放鬆心情時間過了就過了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