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圖是登山車、下圖是公路車)
➝ 很難分辨吧?看完這篇文章,應該就一目了然了!
單車有分很多款示,像是淑女車、折疊車、登山車、公路車、童車等;而單車運動風潮中最常被討論的就是可以變速的登山車和公路車,一般人應該對這兩種車的差異比較不清楚,文章就來淺談兩種車的差異(我也是外行人,如果有不對的地方請老手多多指教)
登山車(mountain bike)、公路車(road bike) 從英文看可以知道設計的功能取向不同,公路車適合騎在平坦的柏油路上、登山車適合騎在不平坦的的道路上,例如碎石路、泥土路等,因此有一派人說登山車更適合叫做 off road bike
🚲 結構、性質差異
車子重量 公路車<登山車
一般公路車的重量都在9公斤以內,登山車在14公斤以內,兩種至少差五公斤,公路車的重量比較輕,天生優勢騎起來的速度當然比較快
輪胎 (大部份情形,改胎不在此限)
如果輪胎是光滑面,俗稱光頭胎,大多用在公路車上,對地面的摩擦力小,速度可以比較快;通常公路車的輪胎也會比較細
(光頭胎)
如果輪胎是顆粒狀的話,俗稱巧克力胎,大多用在登山車上;輪胎寬、胎紋深,提供好的抓地力和排水性,適合騎在泥、沙、碎石等路面
(巧克力胎)
車架 登山車大多以鋁合金車架為主,公路車大多以碳纖維車架為主(重量比較輕)
► 可以裝上避震器改善吸震力比較差的缺點,但是公路車為了降低重量通常不會加裝
齒比 通常公路車的齒比會比登山車大,速度上比較快,但是也相對費力
騎乘姿勢 公路車的騎乘姿勢比較極端,所以車架尺寸、坐墊、龍頭角度的設定很重要,只要差一公分都會對車友影響很大,如果設定不適合車手,騎乘上會比較困難
(公路車騎乘上為了降低風阻,身體會比較向前傾)
騎乘舒適度 登山車>公路車
公路車為了降低風阻、提高速度,車型的設計會讓車友身體比較向前傾,背部會比較彎,剛開始騎公路車時容易有脖子痠、下背部痠等問題,但是習慣成自然囉;座墊上公路車通常比較硬且薄,騎一陣子屁股要調一下位置,不然很容易痠痛,而登山車的坐墊厚度相對比較厚,坐起來會比較舒服;另外登山車比公路車多了避震器,顛簸路段上無疑是登山車比較合適
平路騎乘感 路感(速度感):登山車<公路車
公路車打爆登山車,公路車天生就是設計在平路上奔馳用的,踏板一踏那種加速感會讓你欲罷不能,如果配上足夠的腿力體力,速度還可以一直往上飆;登山車因為重量比較重跟風阻的關係,加速度會比較慢,而且加到一定的程度就再也上不去了
緩坡騎乘感
因為還在緩坡,公路車重量輕、齒比也不需要調到很小,剛開始的速度還是勝於登山車,不過如果遇到一定長度的緩坡,腿力不夠的騎士就會越騎越慢,因為剛開始公路車給你的速度感讓你欲罷不能越騎越快,不知不覺體力已經耗盡,到後面就會漸漸發現,怎麼被登山車追過了,雖然登山車慢,但是耗力少,長時間還是可以慢慢追過的
但是腿力跟體力良好的車手,公路車在緩坡的缺點就可以無視
陡坡騎乘感 登山車比較合適(體力無窮的怪物不算),慢慢騎,雖然不快,耗的力少始終也能龜上高峰
兩種車沒有一定的好壞,端看個人需求,如果想要在道路上追求速度的快感,可以選擇公路車;如果喜歡挑戰野外,享受顛簸時帶來的乘風破浪感,可以選擇登山車;當然口袋夠深,也可以兩台都買,不同的情況騎不同的單車出去
--- 小編喜歡速度感,畢竟爬坡好累XD,會私心的多介紹一點公路車 ---
🚲 公路車介紹 公路車的一切都是為了讓騎乘時的速度夠快,有單車界超跑之稱
► 輕量化的車身
► 下彎把手:減少騎乘時的迎風面面積,降低空氣阻力
(下彎把手)
► 輪胎寬度比較細窄、胎面光滑(光頭胎),胎壓比較高,減少滾動摩擦時的阻力
► 沒有前後避震器,減輕車身的重量,所以大多會採用比較吸震的材料,增加騎乘時的舒適性
► 比賽用的公路車設計更簡便,甚至把停車用腳架、後照鏡、擋泥板、車鈴都拿掉了,方便比賽時發揮最大的衝刺速度
🚲 公路車結構
車架 包含頭管、上管、下管、立管、前叉、後上叉、後下叉...
➝ 單車的尺寸以立管長度來表示(圖示中紅線部份),適合的車架長度是騎士的跨下長度*0.65
好的車架必須要質量輕、強度夠、高剛性
► 質量輕
► 強度夠:確保車架在各種路況下,都不會有彎曲斷裂的危險
► 高剛性:力量的傳動比較佳
強度和剛性 強度是材料在多大的受力才會破裂;剛性是材料受力而變形的程度 ➝ 筆芯是高剛性且低強度,因為受力變形量小,不過很小的力量就能讓它斷裂;繩子是低剛性高強度,因為很容易變形,但是要很大的力量才能弄斷
材質 常見合金鋼(碳鋼、鉻鉬鋼)、鋁合金、碳纖維、鈦合金等…
操控 主要由龍頭、把手、前叉組成
主要功能是平衡和轉向,騎士透過操縱把手改變方向並且保持車身平衡;一般公路車的把手寬度會比登山車窄,尺寸大多42-45公分
把位 騎乘時,公路車的下彎把手有三個部位可以使用
上把把位 通常用在輕鬆騎乘的狀態,騎乘者的上半身比較挺直,騎乘時比較少出現方向或是速度的變換;如果需要休息或上坡速度慢的時後,可以使用上把握姿
► 爬坡需要釋出更大力氣來踩動踏板,上把把位握姿可以穩穩的扣住車頭與穩定方向,也能避免騎士因為晃動上半身而抵消了腿部踩踏的力道
握姿 使用上把把位時,虎口必須扣住橫槓並環握住把手
(上把把位)
煞變把把位 便於操作變速器換檔、控制煞車
► 適合於緩降坡,煞車制動力比較弱,容易微調煞車力道
握姿 大拇指和無名指環扣式握住把手,食指與中指負責操控煞車把手
(煞變把把位)
(煞變把把位)
下把 常見於下陡坡、煞車、轉彎、加速前進的時機
► 適用於陡降坡,下把把位讓手臂延展,煞車力距較長,容易快速降低速度
► 握下把的方式會讓身體的重心降低,操作車子轉彎比較靈敏
► 想要加速前進時,握下把能讓身體姿勢向前壓,降低風阻加快速度,逆風時也適合下把把位
握姿 大拇指與無名指環扣式握住把手,食指與中指負責操控煞車把手
(下把把位)
(下把把位)
煞車 包括左(煞前輪)右手(煞後輪)煞車握桿、煞車夾器、煞車內線、煞車外管、煞車皮、煞車皮固定座
► 機車左煞是煞後輪、右煞是煞前輪,跟單車相反!
注意 一般在高速下坡時,要握住下把煞車,才會產生比較大的煞車力矩
同時煞還是分開煞
前煞車制動力比較明顯,容易在短時間降低速度,如果身體重心過於前面,容易造成後輪騰空產生危險,通常不建議單獨作動;後煞車制動力較弱,適合微調控制速度,但是如果煞車力道過猛,會造成後輪打滑,使騎乘者重心不穩
因此入彎前要先減低過彎速度,不是邊過彎邊煞車,建議同時按壓前後煞車,先用持續點煞的方式,如果希望再降低速度,再用持續輕壓的方式調整速度,如果速度還是過快,可以慢慢增加按壓力道,不可以瞬間全力按壓煞車
傳動與變速 由踏板、曲柄、大齒盤、中軸、鏈條、飛輪、變速把手、變速內線、變速器外管、前後變速器組成
通常是左手控制前變速器,右手控制後變速器;變速時,變速把手會操控變速線的鬆緊程度,調整彈簧的拉開量,使鏈條移動到所要的齒片上
變速車的發明就是為了讓騎士可以根據不同路況,調整最適合的齒輪比,常常聽到的單車變速有幾段,取決於大齒盤和飛輪的片數,如果大齒盤有3片齒片,飛輪有10片齒片,這台車就有3*10總共30段的變速選擇
公路車常見的大齒盤有1-3片,飛輪片數一般有6-10片(高級的有11片),大齒盤和飛輪每片都有很像牙齒的凸出物,稱為「齒」,英文用「T」表示;一般大齒盤齒數間距可以分成標準盤(53/39)、CT 盤(50/34)、三盤(53/39/30)3 種,飛輪用10片飛輪當作例子,齒數(11/28T)分別是11/12/13/14/15/17/19 /21/24/28T
當調整成大齒比時(最大大齒盤配最小飛輪片),比較費力、車速快,適合用在平地奔馳用;齒比調整為比較小時,雖然比較省力,但是前進距離較短,通常適用於上坡
輪組 一般由花鼓、鋼絲幅條、鋼絲頭、輪框、快拆、氣嘴、輪胎組成
公路車的輪胎大致上分成需要內胎的車胎(tube type,TT)、管胎(tubular)、無內胎的車胎(tubeless,TL)三類
座墊
座墊高度 會影響騎士踩踏板的伸展程度
► 座墊太低,腿部肌肉不能充分伸展,無法有效率的踩踏,腿部容易疲勞
► 座墊太高,降低踩踏時的力量,腿部肌肉長期過度伸展會容易抽筋
座墊保持水平
► 如果座墊上翹造成騎乘時不舒服,可能會壓迫到神經
► 如果座墊向下會使身體向前傾,導致手臂承受過多重量,長久下來容易受傷
座墊前後位置
► 如果位置偏前,大腿無法充分向前伸展,影響踩踏效率,不適合長途騎乘
► 位置偏後時,會造成腳部過度向前,無法順暢踩踏降低騎乘效能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