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1.jpg

螻蛄(ㄌㄡˊㄍㄨ)是一種地棲性昆蟲,台語念做「肚伯仔」,香港稱為「土狗子」;體形偏圓,頭部很大,背部茶褐色,腹面灰黃色,體長大約三公分,有兩對翅膀和兩條尾鬚,模樣看起來不太討喜!

 

🐛 蟲鳴聲

夏秋的夜晚常常可以聽到從地面發出的蟲鳴聲,叫聲沒有節奏、沒有韻律,只有一種音調;人們常常誤以為這是蚯蚓發出的聲音,其實那是螻蛄的叫聲,因為螻蛄從地下隧道裡發出來,聲音聽起來會比較沉悶

就算我們循著聲音去找,也很難發現螻蛄,因為牠藏匿在牠挖掘的地下隧道,只要人們靠近,牠們就會感受到共振的頻率,知道有危險可能要來臨,馬上停止鳴叫順著隧道逃之夭夭

▶ 發聲方法和蟋蟀一樣,都是摩擦翅膀

蟋蟀鳴叫

螻蛄鳴叫,聽起來確實比較單調

 

🐛 習性  

 

食性  幾乎什麼農作物都吃,特別喜歡啃食農作物的嫩莖,是一種農業害蟲

挖土掘洞  螻蛄的前肢發達有力,特化成齒耙狀,方便牠在地底挖洞

 

未命名.png

(螻蛄特化的前肢)

 

冬天時為了避冬,鑽到地下深處越冬,隔年春天螻蛄就從地下爬出來,開始建造繁殖的巢穴,順著地面向下挖掘,深度可以淺淺的幾公分,也可以深到一百多公分,白天就藏匿在巢穴中,晚上再出來破壞農作物飽食一頓

螻蛄也會挖掘從四面八方連到巢穴的通道,因為螻蛄喜歡挖鬆軟的土地,如果遇到堅硬的部分就會繞道而行,所以地下通道總是彎彎曲曲的,如果挖地下通道碰到農作物的根部時,一律啃食咬斷,是實至名歸的農業害蟲

 

飛行  螻蛄一生只在兩次搬遷巢穴時飛翔

螻蛄一生幾乎都在地底生活,不過其實牠是會飛行的;在夏天,螻蛄喜歡生活在潮濕的地方,會選擇在水稻的田埂、小河兩岸、池塘、水坑附近產卵,需要越冬的時候,就要尋找乾燥的地方,大約十月左右會離開產卵的巢穴,飛往比較乾燥的的地方;到了明年春天,又會飛回潮濕的地方重建巢穴,交配產完卵之後,螻蛄就結束了牠的一生

 

🐛 繁殖

螻蛄會在地下通道的某區域開鑿一個像是大肚酒瓶形狀的空間,當作是螻蛄的產房,大小約三公分寬、七公分長;當產房的雛型出來後,會搬運一些腐爛的雜草到裡面,均勻的鋪在產房四周,門口也會用爛草塞住,等到要產卵時,雌螻蛄就會用泥土把地下隧道的道路都堵死,這是為了要保護卵和幼蟲的安全,一次約產下50顆左右的卵

▶ 五、六月是螻蛄的交配時節

卵大約經過十天左右的時間就會孵化,幼蟲外觀和成蟲差不多,體色是乳白色的,隨著時間會逐漸變成褐色,沒幾天這些幼蟲的活動力就很強了,這時候鋪在產房的爛草可以提供幼蟲糧食,等到小螻蛄茁壯成長之後,牠們就會開始挖掘隧道,開始獨立的地下生活

 

未命名.png

(螻蛄的幼蟲模樣)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螻蛄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daddypoppy 的頭像
    daddypoppy

    daddy-poppy's 藥學跟動物世界

    daddypopp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