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導知識
猛禽定義 字面上來看是兇猛的鳥類,生物學上可以分成兩大類,一類是指隼形目、鷹形目的鳥類,「黑鳶(老鷹)」就是這類的鳥;另一類是指鴞形目的鳥類,「貓頭鷹」就是這類的鳥
▶ 隼形目的猛禽主要在白天活動,稱為晝行性猛禽;鴞形目的猛禽多半在夜間活動,稱為夜行性猛禽
▶ 隼形目原本分為三科,有美洲鷲科(7種)、隼科(66種)、鷹科(265種),近年膺科、美洲鷲科從隼形目下獨立出來;鴞形目分為兩科,有草鴞科(18種)、鴟鴞科(195種)
生態角色 食物鏈上是高級消費者的角色,數量雖然不多,可是能有效的控制下層小動物的數量
食性 肉食性鳥類,昆蟲、兩棲爬蟲類、魚類、鳥類、哺乳動物都吃,是跨生態系的高級消費者,身體結構也演化出各種形態,方便搜索、捕捉、獵食獵物
▶ 晝行性猛禽靠視覺尋找獵物,眼球的錐細胞發達,視力很好,有些日行性猛禽甚至可以看到人眼看不到的紫外光,用來找尋獵物的糞便;夜行性猛禽除了視覺,聽覺也很敏銳,可以在視線不良的夜晚找尋獵物;兀鷲類靠著靈敏的嗅覺,找尋地面的動物屍骸
▶ 鳥嘴彎曲銳利,方便撕開和進食獵物
▶ 腳爪具有鉤爪,可以攻擊和抓取獵物
➪ 鷹科的猛禽主要用腳爪直接殺死獵物;隼科的猛禽用腳爪抓取獵物,再用鳥喙殺死獵物
--- 開始介紹今天的猛禽
遊隼,是一種中型晝行性猛禽,不過已經是台灣隼科鳥類中體型最大、最壯碩的猛禽,分布在世界各地(除了紐西蘭),不過極地內陸、超級高的山區、熱帶雨林中會比較少出現
(灰色區域是遊隼沒有分佈的地區)
➝ 全世界幾乎都有遊隼的身影
🐦 外觀
➝ 體長大約40公分,展翅後可以長達80-120公分,雌雄外觀差不多,但是雌性體型略大一點;頭部和頸側的羽毛是黑色微微帶點藍色,鳥體上方主要是灰藍色, 鳥體下方是白色綴有黑斑
🐦 習性、行為
▶ 主要棲息在草原、海岸、空曠地、廢棄砂石場、高壓電塔,甚至連城市郊區、空軍基地附近都可能有他們的蹤跡,棲息範圍非常廣大
▶ 肉食性鳥類,大部分都在空曠的高空中獵捕,會先飛到獵物上方,將翅膀收到後方,空氣的阻力降到最小後,突然俯衝下去,接近獵物的最後一刻改為水平飛行,用腳抓住獵物,抓到地面後用鳥喙殺死獵物,慢慢享用這頓大餐
- 發動攻擊的成功率其實很低,失敗後要再一次飛到高空,繼續尋找目標
- 水平飛行時速度比較慢,是捕捉獵物時的弱點
➝ 游隼飛行速度很快,俯衝時速可以達到每小時389公里,是世界上俯衝速度最快的鳥類,有些戰鬥機、重機、交通工具會以遊隼為名
➝ 俄羅斯的最高速列車「遊隼號列車」
🐦 繁殖、哺育 通常選擇在人跡難以到達的懸崖峭壁築巢,巢穴內鋪著植物和羽毛,大約三月下旬開始產卵,一窩產下3-4枚蛋,雌鳥雄鳥共同孵卵,不過主力仍然是雌鳥,經過一個月後雛鳥就破殼而出了,還要再經過一個月的餵養,幼鳥才可以離巢
➝ 遊隼雛鳥全身是白色的
在台灣的北海岸、東北角、基隆的海岸峭壁上,有少數遊隼繁殖成功的紀錄,遊隼在台灣的數量稀少,屬於一級保育鳥類,每年的3-6月是遊隼的繁殖期,相關地區設立告牌禁止人類進入活動,不要打擾到繁殖中的遊隼爸媽,如果喜歡觀賞鳥類,也要保持適當的距離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