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普藝術」這個名詞大家多少都有聽過,從字面上來看會覺得這個流派的作品就是很普通,所以連續用兩個普嗎?其實中文是翻譯於英文的「pop arts」,代表著通俗的、流行的藝術,而且在藝術史上有重要的地位,影響後來的藝術流派,普普藝術真的一點都不普!
დ 發展背景
古典藝術的題材大多都是宗教、宮廷貴族,很少有老百姓相關的題材,雖然後來的寫實主義和印象畫派有觸及一般生活的題材,但是都比較片段,強調某一階層的生活,並不是全面性的,也不是一般人平常生活中會接觸到的東西
後期立體主義開始使用報紙、海報、木板等素材,去拼貼並完成一項作品,使用的材料都是日常生活中會出現的東西,藝術越來越貼近生活;達達主義甚至直接拿日用品當作藝術,例如杜象買一座馬桶,在上面簽個名,就變成一件藝術品
普普藝術萌發於1950年代的英國,於二十世紀中期(1962-1965)在美國達到巔峰,主要就是反對權威文化、反對傳統藝術學院派,希望藝術可以進入底層人民和一般大眾的生活,「藝術就是生活、生活就是藝術」為核心
დ 普普藝術精髓
▶ 反對抽象和表現主義,覺得這些畫派投入畫作中的熱情或是感情過多、太虛偽,認為藝術應該要回到具象風格(題材跟現實生活的東西要顏色一致、大小相符),而不是抽象形式;如果作品呈現出只有畫家自己才知道的情感,對於觀賞者來說沒有意義,與其讓觀賞者猜測,不如簡單明瞭的表現出想要傳達的東西
▶ 喜歡用正面取景或是透視手法,作品都是簡單、可以辨別的圖像 ➝ 人就是人,不會把人畫的歪七扭八或模糊不堪
▶ 生活就是藝術,生活中的任何物品都可以是藝術題材,有時候觀賞者會分不清楚這是作品還是廣告畫,因為普普藝術的作品就是這麼貼近生活、這麼真實
▶ 作品很客觀、不帶有任何情感、也沒有太深刻的哲理 ➝ 「你看到的,就是你看到的」
安迪沃荷曾經說過:「如果你想了解我,不要往深處想,我就在最表面的地方,背後沒有東西了」,就是普普藝術的精髓
▶ 普普藝術作品常常利用大量的書刊圖片、電影海報、廢棄物、漫畫等去拼貼或是組合成一件藝術作品,不過破懷性和諷刺性沒有達達主義那麼強烈,普普藝術用超然的角度去表現日常生活的物品和東西 ➝ 有新達達主義之稱
➝ 上面兩幅是理查德。漢密爾頓(Richard Hamilton)的拼貼作品,直接剪下報章雜誌圖片、海報圖片,拼湊成新的藝術作品
დ 普普來源 大家聽到普普藝術就會想到安迪渥荷,但是替普普下定義的另有其人
(Just what is it that makes today’s homes so different, so appealing?)
這是理查德。漢密爾頓(Richard Hamilton)展覽於「這是明日展覽」的拼貼作品,畫面是一間公寓內的場景,有現代風格的家電(吸塵器、留聲機)、咖啡杯、火腿罐頭,牆上有漫畫海報,窗外有電影廣告,天花板是月球造型;人物有正在打掃的女人、坐在沙發上半裸的女人、肌肉發達的男人握著有「pop」字的巨型棒棒糖
作品顯示了工業發展對家庭生活的影響,可以感覺到這個時代的消費特性,1957 年作者 Richard Hamilton 替「pop」下了定義:流行的、轉瞬即逝的、可以隨意消耗的、廉價的、批量生產的、年輕人的、詼諧風趣的、性感的、惡搞的、魅惑人的、商業的…
台灣譯為普普,中國譯為波普,普普藝術和波普藝術都是指同樣的東西,Richard Hamilton 是普普藝術之父
დ 代表人物
Roy Lichtenstein 羅伊。李奇登斯坦 ➝ 普普藝術漫畫
將代表大眾文化的漫畫置入藝術中,將當時流行於漫畫的網點技巧應用在藝術作品中,漫畫會用黑、黃、藍、紅四個原色小點構圖,稱為斑載點(Ben-Day dot),斑載點變成李奇登斯坦的註冊商標
連環漫畫、有對話的漫畫、斑載點、粗黑的勾勒線條、豐富原色,這些都是李奇登斯坦的作品會有的特色,作品也淺顯易懂,是生活中熟悉的主題,取材於電話簿、報紙、菜單圖像、愛情漫畫、卡通等處,而且有漫威或是DC的味道
(drowning girl)
➝ 仔細看可以看到圓點密佈在一起,這就是斑載點
(hopeless)
(in the car)
Andy Warhol 安迪渥荷 ➝ 普普藝術教父
一生中留下了許多名言,例如「在未來,每個人都能成名15分鐘」,預言未來是資訊氾濫的時代,只要有特色有能力,都可以探出頭來,像爆紅的直播主、網紅、宅男女神,都是透過網路或是媒體一夕成名,可以看出安迪渥荷的前瞻性
「如果你想了解我,不要往深處想,我就在最表面的地方,背後沒有東西了」,這句話除了說自己,也包含他的作品,普普藝術的作品就是這麼直觀,你看到什麼就是你想的那樣,不會有太多隱喻、暗示、象徵
「我真希望自己能發明像牛仔褲這樣的東西,某種令人牢記懷念的東西,某種大量生產的東西」,這就是他的創作理念,藝術作品不要曲高和寡,透過大量複製價格低廉的藝術作品,打破高雅藝術和通俗藝術的界線
--- 安迪渥荷的作品可以分成幾種類型,例如名人肖像、自畫像、大量複製作品、音樂專輯封面
名人肖像 不是將他們畫得栩栩如生,而是用不同的鮮艷或是對比色調去表現,嘗試用絹印技術去大量複製,將同一個圖像用不同的色調創作出好幾種版本,改變了藝術品只有單一幅的定律,毛澤東跟瑪麗蓮夢露都是著名的作品呦!
(Monroe in Warhol style)
(毛澤東)
(貓王)
自畫像 除了名人畫像,安迪渥荷自己也很愛拍照,所以有很多利用照片去完成自肖像的作品
➝ 喜歡戴上假髮,去表現不同的自己
➝ 猝死前幾個月完成的作品,空洞的面孔從漆黑中呈現出來,有粉紅、淺藍、淡紫、橙、綠、鈷藍色六種顏色的自畫像版本匯集在一起,紀錄了安迪渥荷人生中最後幾個月的樣貌,這幅作品被將近十億的天價拍賣出去,這對安迪渥荷生前希望藝術作品可以廉價的進入平民生活中,是一大諷刺
大量複製物品 一般生活中常出現的物品或東西都可以成為一件藝術品,重新定義了藝術,而且安迪渥荷不甘於藝術只存在於小眾,就是要大量複製
➝ 大量的康寶濃湯罐頭擺放在一起也可以變成藝術作品,現代的我們是不是都可以變成藝術家?這個創作理念在當時非常前衛,安迪渥荷打開了新藝術的道路
(綠色可口可樂瓶)
音樂專輯封面 為了打進音樂市場,唱片的外觀包裝就顯得非常重要,安迪渥荷也在這個領域大放異彩,共設計了60多張的專輯封面
(1967年發行的「地下絲絨與妮可」的專輯封面)
➝ 不少人覺得這個專輯封面有性暗示
Robert Indiana 羅伯特・印第安納 ➝ 喜歡將商標、交通路標、羅馬字體、字母、阿拉伯數字,組合成尺寸巨大的繪畫與雕塑,不混色直接用純正色彩去表現,如果在大型廣場或是公園旁邊看到的字母或數字雕塑,這都是羅伯特・印第安納帶給後人的新藝術,其中最著名的是「LOVE」字母雕塑,遍布在世界各地
➝ 有些地區會用當地的文字來表達LOVE,像左上角是位於以色列的作品,是希伯來文的愛
➝ 在台灣也有 Robert Indiana 的作品,位於台北101附近
Claes Oldenburg 克萊斯‧歐登柏格 ➝ 創造出許多聞名世界的公共藝術作品,不僅只是隨便選擇一樣物品放大,而是會因地制宜,選擇與當地特質相關的物品,用數百倍的比例放大,讓這件巨大的公共藝術作品可以傳達當地的特質或是藝術史
當你在世界各地旅遊時,突然撞見一個放大好幾百倍的日常用品,可以是曬衣夾、食物、運動用品、廚具等,你可能闖入了克萊斯‧歐登柏格的世界,這時候停下腳步好好欣賞,看看歐登柏格如何把生活中不起眼的物品,變成一件碩大的藝術作品
(湯匙+櫻桃)
(保齡球)
(甜筒)
(插頭)
(羽毛球)
(水管和水龍頭)
(樹鏟)
(印章)
(火柴棒)
➝ 上面一連串公共藝術的題材,哪一樣不是一般生活會出現的東西,歐登柏格卻巧妙的把它們變成一樣藝術品
დ 影響
高高在上的藝術和通俗文化,兩者的鴻溝漸漸消失,藝術作品不會再區別是高水準或是低品味,因為任何東西都可以是一件藝術品;另一方面,希望普羅大眾都可以欣賞或是擁有藝術作品,當時作畫的技法大多採用當代工商業產物,像是壓克力顏料、拼貼、捐版印刷、照相製版等,並且大量複製藝術作品,壓低販賣價格,反對只有上流社會的人可以擁有藝術品,不過諷刺的是,普普主義代表安迪渥荷的作品,後來拍賣到上億新台幣的價格,一樣是高層人士才可以負擔的起
普普藝術在西洋藝術史,有著劃時代的地位,我們可以將西洋藝術史劃分為三階段
▶ 古典主義:從古希臘羅馬時期,過渡到文藝復興時期,直到印象畫派時期
▶ 現代主義:立體主義為代表
▶ 後現代主義:普普主義為開端,後來的藝術強調藝術品的創造與欣賞,並沒有單一或絕對的答案標準、作品和作者的情感脫離、除了作者,就連觀賞者、策展人、環境都是藝術作品的參與者,藝術創作和鑑賞變的多樣化
➪ 立體主義和普普主義,為西洋藝術史上兩個重大轉變的派別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