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 前導知識   

海洋依照水深可以分成不同的水層,透光層指光線可以照射到的海洋水體,定義為水深200公尺內的區域,文章主角「深海魚」就是指生活在透光層以下的魚類,目前人類已知的深海魚種類占所有海洋魚類總數的2%,雖然看起來並不高,但是還有許多人類無法探知的深海區域,可能還有很多深海魚尚未被發現…

未命名.png

(海洋垂直分層)

 

深海魚類通常生活在海洋中層到深海帶的區間,因為無光、低溫(海底熱泉附近的水溫可以超過幾百度,這是例外)、高壓的環境,生活在越深海洋的魚,演化出奇怪的外觀和特別的生活方式

因為沒有光線可以行光合作用,深海區域當然沒有植物生長,深海魚幾乎是肉食性動物,除了捕食海洋生物,海洋雪也是重要的食物來源

 

images.jpg

(海洋雪的美景)

➝ 透光層的有機物(動物、植物、細菌)死掉後,屍體或是碎屑往海底沉降,就好像雪花下降,稱為海洋雪

 

🐟 深海魚特徵

 

眼睛  眼睛多半退化失明,其他的偵測器官會變發達,方便在黑暗中尋找食物,例如觸鬚不只長在嘴邊,也會長在身上

嘴巴  嘴巴很大、牙齒銳利,方便吞食動物

 

下載.jpg

(深海魚的大嘴)

 

腹部  腹部富有彈性,胃可以撐的很大,能吞食比自己大幾倍的獵物

骨骼、肌肉   組織系統並不發達,具有滲透性,可以調解體內和深海環境的高壓

體色   深海中幾乎沒有光線,不少食肉魚會利用發光器來找尋獵物;相反的為了避免被找到,深海魚的魚皮除了有很多的黑色素,顯微鏡下可以觀察到結構複雜,光線照進去無法反射而幾乎被吸收,造成顯現出的體色非常黑,在暗黑的深海中是一個很好的保護色

02-deep-sea-fish-eustomias-pacificus.adapt_.768.1.jpg

(單鬚刺巨口魚是暗黑系的一員)

特化器官  發光器,用來找尋同伴、覓食、求偶等… 

(下面段落會詳細介紹)

 

🐟 鮟鱇魚(ㄢˋㄎㄤ)  深海魚的代表非鮟鱇魚莫屬了,泛指鮟鱇目下的魚類,又稱為「琵琶魚」或是「結巴魚」,總共可以分成五個亞目、16科,大約有300多種,分別為鮟鱇亞目、單棘躄魚亞目、躄魚亞目、棘茄魚亞目、角鮟鱇亞目,分布在世界各地的深海中,不過有些亞目的鮟鱇魚也會生活在淺海中,例如棲息在珊瑚礁中的躄魚

 

✩ 共同特徵

▶ 第一背鰭和第二背鰭分離,第一背鰭棘特化成釣竿狀,專有名詞為吻觸手,吻觸手末端有特化的誘餌結構,稱為餌球,藉由擺動吻觸手讓餌球像小蟲一樣蠕動,吸引獵物前來

未命名.png

(蟲紋絨冠躄魚的吻觸手)

▶ 沒有肋骨,胃可以撐的很大,甚至吃下比自己大好幾倍的獵物

▶ 口大、尖牙利齒而且向內長(倒勾),只要進去口中的獵物就別想逃出來了

下載 (1).jpg

(大嘴、尖牙利齒)

▶ 沒有一般魚類的鰓裂,取而代之的是鰓孔,位在胸鰭基部的下方或後方

▶ 胸鰭通常為肉柄狀,可以在海底或是珊瑚礁間爬行

未命名.png

(肉柄狀胸鰭方便在海底爬行)

 

➪ 鮟鱇魚統稱為「anglerfish」,意思是會釣魚的魚,因為它們會使用特化的第一背鰭引誘獵物

 

✩ 分類

鮟鱇亞目  鮟鱇魚又稱為「鵝魚,goosefish」,身體扁平、頭相當的寬大,甚至可以達到一公尺以上

食用價值  日本關東地區非常喜歡吃鮟鱇魚火鍋,魚肉肉質緊實綿密、彈性十足、膠原蛋白豐富,美味程度素有「西有河豚、東有鮟鱇」之稱,在歐美也被稱為「窮人的龍蝦」;除了火鍋,鮟鱇魚肝也被用來作壽司,鮟鱇魚肝有「海底鵝肝」的美稱

 

maxresdefault.jpg

(鮟鱇魚)

 

annkou02.jpg

(魚市販售的黃鮟鱇,是日本韓國一帶最常食用的種類)

 

單棘躄(ㄅ一ˋ)魚亞目  單棘躄魚又稱為「蟾蜍魚,sea toads」,體色為淺紅色,表面帶有淡黃色斑點,體型比較碩壯、非扁平狀

吻觸手  吻觸手很短,餌球呈現毛球狀;第一背鰭的後方有一個半圓形凹槽(吻槽)可以收納吻觸手,從外表看不太出來吻觸手在哪裡

食用價值  具有食用價值,台灣漁民稱之為青蛙,因為吃起來很像青蛙肉

 

Sea_toad_(Chaunacops_cf._melanostomus).jpg

(單棘躄魚全身長滿細刺)
 

躄魚亞目  躄魚又稱為「蛙魚,frogfish」,臂狀胸鰭且肌肉發達,適合在珊瑚礁爬行,爬的比游的還快主要棲息在珊瑚礁地區,體色多變,可以模擬珊瑚礁的環境

吻觸手  末端餌球樣式多樣化,有些像肉質毛球、有些像蠕蟲一樣

 

page.jpg

躄魚

➝ 躄魚的身體顏色多變,有些非常漂亮的種類會被人們當作寵物飼養

 

depositphotos_26734157-stock-photo-frogfish-on-coral.jpg

➝ 可以找到躄魚躲在珊瑚礁中的哪裡嗎?

 

棘茄魚亞目  棘茄魚又稱「蝙蝠魚,bat fishes」,頭部和身體相當扁平,呈現類圓形或是三角形,身體附滿骨板狀的刺,看起來不是很可口;吻部上面形成一個空腔稱為吻腔,這是棘茄魚很重要的特徵

吻觸手   長度變異大,但是大部分種類的吻觸手非常短,餌球呈現肉質狀,吻觸手藏在吻腔內

 

page.jpg

(棘茄魚)

➝ 幾乎不太會游泳,擅長在海底爬行

 

角鮟鱇亞目  我們腦海印象中的深海鮟鱇魚就是這類的魚,占了鮟鱇魚目成員的一大半(大約150種),全部生活在深海中,水深200-6000公尺都有發現過深海鮟鱇魚的蹤跡

 

images.jpg

(深海鮟鱇魚)

 

構造特徵  沒有腹鰭、具有發達的特化吻觸手,末端的餌球有發光器,世人常誤解深海鮟鱇魚就是燈籠魚,但是兩種魚類的血緣關係很遠,只是深海鮟鱇魚有發光器很像燈籠,被俗稱為燈籠魚,但是學名上兩種是不一樣的生物

鮟鱇亞目下的各科深海鮟鱇魚外觀有相當大的特異性,各別都有特殊的構造和外表,有興趣的可以自行找資料,畢竟深海中還有太多物種沒有被人類發現,學也學不完,有概念就很厲害了!

 

440px-Thaumatichthys.JPG

(角鮟鱇亞目下的奇鮟鱇科)

➝ 吻觸手不是長在頭頂而是嘴巴,好奇的小魚靠近發光器時,就可以直接把小魚吃掉;也是記錄中分布最深的鮟鱇魚,大約海底3600公尺

 

發光器  有發光器的都是雌魚,發光原理是吻觸手末端內有許多的發光腺細胞,可以提供發光菌舒適的環境,當上百萬隻的發光細菌叢生就可以產生足夠的光線,而且發光腺細胞後面會有反射層,可以將光線集中反射到同一個方向

發光器除了吸引深海中的獵物和求偶外,也可以當作防衛的武器,當遇到危險時會把發光菌噴出,發光的迷霧可以魅惑敵人的視線,爭取逃跑的時間

 

生殖求偶  隨著幼魚漸漸長大,雌魚會越變的越來越大並且長出釣竿結構、長出銳利往內長的牙齒、長出完整的鰭條雄魚的釣竿結構會慢慢退化剩下基本的骨頭,體長大約長到1-2公分就會停止生長,雌魚則可以長到一公尺以上 ➝ 雌雄魚體型差異大

矮雄魚  一般鮟鱇魚的雌雄體型和外觀不會差太多,但是深海鮟鱇魚就差很大!!可能雄魚體長只有雌魚的百分之一,體重連雌魚的千分之一都不到,生物學上給了深海鮟鱇魚的雄魚「矮雄魚」這個專有名詞

因為深海中很難找到交配的對象,演化出可以隨時隨地附著在母魚身上的體型,方便牠們交配,矮雄魚不僅體型很小,也沒有吻觸手和發光器的構造,身體其他部位幾乎都沒有繼續發育,大部分空間都留給精囊,矮雄魚的唯一目的就是交配,不過口部會長出齒骨,矮雄魚可以咬在母魚的身上寄生

絕對寄生  沒有消化器官和攝食工具的雄魚必須寄生在雌魚身上,當雄魚遇到心儀的雌魚後會咬住牠的下方,兩條魚的組織血管會逐漸相通,雄魚就靠著雌魚提供的血液維生,雄魚的身體器官會漸漸消失,只剩下精囊繼續發育,從外表看雄魚變成雌魚身上的肉突,也可以說雄魚變成雌魚身上的生殖器官,這種行為稱為絕對寄生,白話點就是雄魚一定要寄生,雌雄才會同時性成熟

▶ 只有一小部份的深海鮟鱇魚會絕對寄生,其實大部分的深海鮟鱇雄魚可以自由生活,只有在交配的時候才會接近母魚或是暫時咬在母魚身上,等到交配結束就會離開;部分深海鮟鱇雄魚甚至會選擇完全不寄生的方式

深海鮟鱇魚的交配影片

 

未命名.png

(寄生在雌魚身上的雄魚)

➝ 一隻雌性深海鮟鱇魚可以讓好幾隻的雄魚寄生

 

❏ 所有鮟鱇魚的交配方式都是寄生在母魚身上嗎? 不是

其他亞目的鮟鱇魚就像一般的魚類,都是體外受精的方式,母魚將卵排出水中,公魚同時也排出精子進行體外受精;只有角鮟鱇亞目的深海鮟鱇魚會用寄生的方式交配,雄魚咬在母魚身上,母魚用血管輸送荷爾蒙給雄魚,讓雙方同時達到性成熟

 

❏ 燈籠魚是鮟鱇魚嗎?

英文指的燈籠魚是燈籠魚科的物種,這類魚的體型小,身體腹側有許多小小的發光器,有垂直迴游的特性,白天待在深海,夜晚游到接近海面的地方覓食

因為深海鮟鱇魚的吻觸手也有發光器,也被稱為燈籠魚。久而久之大家都以為所有的鮟鱇魚都有發光器,所以鮟鱇魚就被稱為燈籠魚,事實上不是所有的鮟鱇魚都會發光,只有角鮟鱇亞目的魚才有發光器

 

b8.jpg 

(燈籠魚科的魚長這樣,跟鮟鱇魚差很多)

 

✩ 吻觸手  雖然特化的第一背脊是共同特徵,生物總是有例外,例如新角鮟鱇就沒有吻觸手的結構,而不同亞目的鮟鱇魚,吻觸手構造也不太一樣,甚至同一個亞目下的不同種的魚,吻觸手也有出入

 

無吻觸手

 

未命名.png

(找不到新角鮟鱇的吻觸手吧!)

 

棘茄魚亞目   吻觸手長度變異大,不過大部分吻觸手非常短,餌球呈現毛球肉質狀,吻觸手藏在吻腔中,甚至有些吻觸手會被餌球包覆住而很難看到

 

1200px-Longnose_batfish.jpg

(角蝙蝠魚的吻觸手藏在吻腔內)

 

單棘躄魚  吻觸手很短,通常不到一公分,餌球呈現毛球肉質狀;第一背鰭(吻觸手)的後方有一個半圓形凹槽,稱為吻槽,剛好可以讓吻觸手平躺,從外表看不太出來吻觸手在哪裡

 

未命名.png


躄魚亞目  吻觸手末端的餌球變異大,有蠕蟲樣、毛球樣等…

角鮟鱇亞目   吻觸手長度變異大,從非常短的數釐米到很長的一公尺都有

 

✩ 棲息地   所有鮟鱇目的魚都棲息在海中,從淺海透光層到深海好幾千公尺都有,鮟鱇魚≠都是深海魚

 

未命名.png

 

 

未命名.png

(條紋光躄魚)

➝ 躄魚亞目中的條紋光躄魚會隨著藻類四處漂流

 

✩ 食性  鮟鱇魚是肉食性魚類,淺海鮟鱇魚主要吃底棲的魚蝦貝類、深海的鮟鱇魚主要吃海洋中層的魚蝦類

 

✩ 運動方式  棲息在淺海的鮟鱇魚主要靠肚子的腹鰭和身體兩側的胸鰭,在海床爬行,偶爾也會在水中游泳,不過游泳速度比爬行緩慢許多深海鮟鱇魚會在水層中漂游,有些種類會有日夜垂直洄游的行為,晚上游到比較淺的水域,白天才回到深海

 

--- 簡單回顧鮟鱇魚的差異

 

鮟糠魚.png

 

🐟 阿塔卡馬獅子魚

近年來在深海發現的新物種,發現地在祕魯和智利外海的海溝「阿塔卡馬海溝」,外觀長得很像果凍,身體細小呈現半透明狀,共有粉紅、藍、紫色三種,全身完全沒有魚鱗覆蓋,最堅硬的部位是內耳骨頭;因為終年生活在水深7000公尺以下的環境,一離開深海就會變得很脆弱,甚至液化成一灘肉糊

生物學上分類為獅子魚科,再加上發現地點,目前暫時命名為阿塔卡馬獅子魚,打破了我們對深海魚長的恐怖的既定印象

 

20180913052451206.jpg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鮟鱇魚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daddypoppy 的頭像
    daddypoppy

    daddy-poppy's 藥學跟動物世界

    daddypopp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