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300_541f2dea102958cff082b9eb8f336f5e.jpg

在台灣會螫人的蜂類可以分成兩種,一種是蜜蜂(bee),素食者,主要吃花粉和花蜜另一種是胡(黃)蜂(wasp),雜食者,除了吃花蜜,也會捕捉昆蟲吃,惡名昭彰的的虎頭蜂就是胡蜂的一種

這篇文章主要來淺談虎頭蜂的相關知識吧...

延伸閱讀:蜜蜂的世界

 

在估狗新聞搜尋欄打上虎頭蜂,搜尋一下就會跑出一堆登山客、老農夫、遊客被蜂螫的事件。如果在深山不慎被一群虎頭蜂攻擊,體質敏感、就醫位置偏遠、身上沒有緊急救命的針劑時,是很容易致命的,所以我們要了解虎頭蜂的習性,作好事先預防,就算衰小遇到也要知道相關的應變措施,因為了解,才會謹慎!

 

🐝 台灣虎頭蜂種類 

臺灣大虎頭蜂、姬虎頭蜂(黑尾虎頭蜂)、擬大虎頭蜂、黑腹虎頭蜂、黃腳虎頭蜂、黃腰虎頭蜂、威氏虎頭蜂

 

⊙ 台灣大虎頭蜂

 

1.jpg

 

主要外觀 頭部橙黃色、腹部末端也是橙黃色

2.jpg  (頭部和腹部末端都是橙黃色)

巢穴 大部分築巢在土穴中;樹洞或石穴中比較少

 因為巢穴藏在地穴中,比較不容易被發現,容易一腳踩到蜂巢,大虎頭蜂群就會展開猛烈的攻擊

特點 世界上體型最大的虎頭蜂,體長大約五公分

獵食行為 大虎頭蜂常常會襲擊蜜蜂的蜂巢,對養蜂業造成毀滅性傷害,尤其養殖西方蜜蜂的危害更大,只要幾隻大虎頭蜂,就足以輕易攻破蜂巢;大虎頭蜂的體表外殼堅韌,蜜蜂很難刺穿,根本打不過牠!

大虎頭蜂進攻蜜蜂蜂巢時有不同的模式,單隻大虎頭蜂攻擊蜂巢只會抓蜂巢門口的工蜂,抓了一隻工蜂後就帶回蜂巢餵食幼蟲,如果多隻大虎頭蜂同時進攻蜜蜂的蜂巢,攻擊模式會轉變為聯合進攻模式,大虎頭蜂會將進行防禦的蜜蜂一一咬死,目的是進入蜂巢內部抓取蜜蜂的幼蟲

大虎頭蜂也會獵食其它種類的胡蜂、攻擊其它種類胡蜂的蜂巢...

 

11.jpg 

(正在獵食蜜蜂的虎頭蜂!)

 

不過大虎頭蜂進攻東方蜜蜂的蜂巢難度比較高,因為東方蜜蜂會群集成為蜂球包圍大虎頭蜂,並且不斷拍振胸部飛行產熱,蜂球內部的高溫可以達到攝氏47度左右的高溫,會熱死大虎頭蜂   

蜂球形成的過程

 

12.jpg

(東方蜜蜂形成蜂球的樣子)

 

13.jpg 

(被熱死的大虎頭蜂)

 

⊙ 黑尾虎頭蜂(又稱為姬虎頭蜂)

 

3.jpg 

(尾部全黑色)

 

主要外觀 顧名思義,腹部末半段完全是黑色

巢穴 主要築巢在地底

特點 蜂巢附近的領域性不強,不會主動攻擊人

 

⊙ 擬大虎頭蜂

 

4.jpg

 

主要外觀 外型類似台灣大虎頭蜂,但是體型比較小,也可以依蜂巢的位置判斷這兩種虎頭蜂的種類

巢穴 築巢在喬木的小枝叢間(簡單說就是樹上啦!)

✔ 台灣大虎頭蜂大部分築巢在土穴中(地底)

特點 蜂巢附近的領域性不強,不會主動攻擊人

 

⊙ 黑腹虎頭蜂

 

5.jpg  

(可以看到全黑的腹部)

 

主要外觀  腹面全部呈現黑色

巢穴  每年先在地底或是離地面不遠的地方築巢,等到族群龐大時會遷到喬木的樹叢間築巢;每年的秋末時節,蜂群非常龐大,蜂巢體積是台灣所有虎頭蜂中最大的一種,蜂巢為吊鐘狀,也稱作雞籠蜂,因為像以前農家竹編的雞籠
 

6.jpg

(黑腹虎頭蜂的蜂巢形狀很像吊鐘)

特點 蜂群在
9~11月時最多,此時攻擊性最強,人在野外活動有時候也會被單隻的巡邏蜂攻擊;領域性極強,個性最兇暴,在台灣常常有螫人致死的記錄

 

⊙ 黃腳虎頭蜂

 

7.JPG

(腳跗節和其它虎頭蜂顏色不一樣,是黃褐色)

 

主要外觀 每隻腳的跗節呈現淡黃色至黃褐色

巢穴 築巢於高樹上,蜂巢非常漂亮

8.jpg

(黃腳虎頭蜂的蜂巢堪稱蜂界最漂亮)

特點  蜂群在秋天時非常龐大,工蜂的領域性強,個性非常兇爆,對靠近蜂巢範圍的人畜會主動攻擊,而且往往群蜂會一起攻擊,經常有螫人致死的記錄

 

⊙ 黃腰虎頭蜂

 

9.jpg

(腰部呈現黃色)

 

主要外觀 腹部前半段濃黃色,腹部後半段為黑色,看起來很像腰部呈現黃色,這就是黃腰虎頭蜂命名的由來

巢穴 除了野外的樹叢,住家圍籬和建築物屋簷都是常見的築巢處

特點 領域性不強,很少有主動攻擊的行為,不過生活圈和人類重疊,經常會因為蜂巢受騷動而螫人,但是極少螫人致死的記錄

 

⊙ 威氏虎頭蜂

 

images.jpg

 

主要外觀 腹部以黑色為主,腹部的四節背板呈現金黃色帶

巢穴 是海拔2000公尺以上的物種,蜂巢大多築於接近溪谷的闊葉樹枝幹約3~4公尺高的樹上

 

--- 簡單替這七種虎頭蜂做個整理 --- 

 

 會主動攻擊人類、地域性強的虎頭蜂:黑腹虎頭蜂、黃腳虎頭蜂、台灣大虎頭蜂

 蜂巢構築在地底或地穴(地面)台灣大虎頭蜂 黑尾虎頭蜂、黑腹虎頭蜂(前期)

 和人類生活圈最相近:黃腰虎頭蜂

 蜂巢最漂亮:黃腳虎頭蜂

 體型最大:台灣大虎頭蜂

 

未命名.png

 

 

🐝 行為模式  在山區碰到虎頭蜂,如果可以簡易辨識虎頭蜂的行為,知己知彼,可以避免被虎頭蜂螫傷

虎頭蜂按照平常的工作,可以區別成下面幾種類型

採集蜂 年紀比較大的虎頭蜂大部份會擔任外出採集的工作,通常在花園、果園、垃圾場、養蜂場附近出現,多半不會主動螫人,甚至會避開人們;覓食距離不會太遠,大多在50~400公尺之間,當採集蜂收集完食物後會直線飛回蜂巢,如果飛行途中遇到疑似的敵害,會立刻轉變成攻擊蜂

守衛蜂 在蜂巢的出入口,觀察附近的環境是否有敵害;會用觸角檢查歸巢的採集蜂是否為自家人,平常很難看到守衛蜂的行蹤

巡邏蜂 蜂巢只要受到輕微的騷擾或振動,巡邏蜂會馬上飛出來巡邏,看看蜂巢表面或附近樹枝上有沒有敵害,有時候也會飛出一段距離尋找敵害;巡邏蜂常常會飛到可疑的敵害附近,偵查是否有攻擊的企圖,如果確定沒有威脅性,巡邏蜂會自動撤退,蜂群就會逐漸會恢復平靜  一旦發現有少數幾隻胡蜂在身體或頭部附近盤旋不去,很可能遇到巡邏蜂,這時後就要提高警覺,因為蜂巢就在附近

► 飛出多遠的距離,跟虎頭蜂種類、受到騷擾的強弱有關係

攻擊蜂 攻擊蜂出動可能有兩種狀況

► 巡邏蜂或採集蜂受到敵害攻擊時,會立刻轉變為攻擊蜂,直接發動攻擊,如果在虎頭蜂的防禦範圍內,攻擊蜂將越來越多

► 蜂巢受到嚴重振動或是破壞時,蜂巢會大量飛出攻擊蜂,對敵害發動攻擊,螫針的毒液同時會釋放出費洛蒙,召集其它攻擊蜂加入攻擊行列

 

遇到不同任務的虎頭蜂該採取的措施?要怎麼預防蜂螫呢?

預防勝於治療,只要不碰觸蜂巢,虎頭蜂幾乎不會群體攻擊。不要誤觸或是刻意戳蜂巢,就是預防蜂螫最有效的方法;不過到了秋季蜂群會達到高峰,為了過冬虎頭蜂會出門採集食物或是構築蜂巢的材料,進出蜂巢的頻率會很頻繁,就算刻意不去招惹牠們,偶爾還是會碰到,這時候不要慌張,判斷當時的情勢,採取因變的措施,可以大大降低被蜂螫的機率

 

➪ 虎頭蜂飛近身邊  以靜制變、觀察

如果在野外或是山區活動,突然發現一、兩隻虎頭蜂飛近身邊,這些蜂可能是採集蜂,可能在搜尋食物,也可能被人身上的香水味或體味吸引過來,當牠們飛過來繞個幾圈如果發現沒有食物就會自動離開,請不要大驚小怪、亂揮、亂拍打,只要不動聲色,虎頭蜂就不會主動攻擊

 

➪ 虎頭蜂繞著頭部盤旋   屏息不動,不做速度快的反應動作

這些虎頭蜂可能是巡邏蜂,這時候要保持冷靜、屏住呼吸不動,盡量不要驚擾牠們;等牠們偵查一段時間,發覺沒有敵意後就會自動飛走,但是如果小題大作,突然尖叫、急速搖頭躲避、快速跑走、用手或是衣物做拍打的動作,會讓虎頭蜂誤認你是敵害,立即轉變成攻擊蜂攻擊  短時間內虎頭蜂的數量沒有增加,情況相對還算安全,盡快而且慢慢的離開現場

 虎頭蜂對於黑色、表面粗糙、隨風飄動的頭髮會特別注意,認為可能是敵害,所以常常會圍繞著頭部打轉或是盤旋

 

➪ 虎頭蜂聚集越來越多,在身邊打轉  朝虎頭蜂飛來的相反方向或是上風處,沉穩的大步走開

如果經過一段時間後,附近飛來飛去的虎頭蜂數目持續增加,可能蜂巢就在附近,或許牠們的蜂巢剛剛被騷擾振動過,正處於警戒狀態,此時此刻我們要迅速離開現場,最好朝著虎頭蜂飛來的相反方向或是上風處沉著的離開

如果穿著淺色、光滑表面的夾克,可以慢慢脫下,包住頭部露出眼睛後屏息大步逃跑,比較安全

注意 不可以急速奔跑,因為快速奔跑的氣流和造成的影像,會讓你變成明顯的目標,被蜂螫的機率變大;不要用深色、表面粗糙的衣物包住頭部跑動,會吸引更多虎頭蜂

 

➪ 虎頭蜂開始螫人,發動全面攻擊  有兩種論點,視當時狀況隨機應變

第一種 「立刻趴下扮演枯木」、「立刻趴在地上,並且找一根粗木棒在頭上晃幾圈後丟下山谷」

支持這個理論的想法是,虎頭蜂取得攻擊訊號後,靠著我們奔跑、揮動雙手、揮動衣物所產生的擾動氣流,偵測敵害的位置,所以扮演枯木不動,就沒有擾動的氣流,虎頭蜂也偵測不到你的位置;而找根粗木棒在頭上晃幾圈後丟下山谷的動作,會欺騙蜂群,錯把木棒當成生物,轉成攻擊被你丟下山谷的木棒

不過如果已經被叮到了,就地臥倒是危險的,因為虎頭蜂螫人後,會發出強烈的費洛蒙,召來更多的同伴加入攻擊行列,你已經被標記成標靶了,這時候扮演枯木已經沒有效了

第二種 跑!跑也要跑的漂亮

 朝著上風處跑:避免虎頭蜂會追蹤標記在人體身上的費洛蒙,產生持續攻擊的行為

 注意逃跑路線:不要因為驚慌失措,跌進山谷或溪谷

 分散風險:如果現場人數眾多,最好分頭跑開,疏散虎頭蜂的攻擊力

 

🐝 蜂螫介紹

 

螫針 虎頭蜂的螫針沒有倒鉤,可以重複使用,所以同一個人可以被同一隻虎頭蜂螫好幾個包,而且傷口處找不到螫針

 

16.jpg

(虎頭蜂的螫針)

 

蜂螫目的

嚇阻作用  蜂毒的主要作用是讓被螫的地方劇痛、腫脹發炎,並非要致死,這是為了讓被螫者學到教訓、傳授經驗,讓更多人遠離蜂巢;大多數人對蜂毒沒有過敏反應,幾隻虎頭蜂的毒液量還不足以殺死一個人,可是要承受皮肉之痛

► 蜂毒是一種過敏原,體質特殊的人會過敏,對蜂毒過敏的人一旦再被蜂螫,過敏反應輕時,皮膚會腫脹、癢、痛,嚴重時可能出現全身性症狀,如蕁麻疹、呼吸困難、暈眩,甚至過敏性休克...

攻擊  當蜂巢受到威脅,這個時候就不只是嚇阻而已,蜂螫是為了馬上殲滅敵人,所有戰力傾巢而出,把入侵者往死裡螫,500隻蜂以上的毒液量足以毒死一個人,所以被虎頭蜂群攻擊時是很危險的事!

 

蜂螫後毒性反應

少量螫刺,局部反應  如果螫刺數少於20而且沒有過敏反應者,大多只有在螫刺部位因為毒蛋白,引起局部的紅、腫、熱、痛、癢,但是不會有生命危險

處置 離開現場後檢查蟞傷的部位,如果有螫針殘留,用針或是其它工具(刀片、明信片)挑掉➞清潔傷口➞冰敷➞局部塗抹抗生素+類固醇軟膏,也可以口服抗組織胺

 不要用手去壓擠螫針,避免注入更多的毒液

► 胡蜂蜂毒有鹼性蛋白,可以用酸性溶液(食醋)清洗傷口蜜蜂毒液呈現酸性,可以用鹼性溶液(肥皂水、氨水)沖洗傷口,中和毒液

 

14.jpg 

(蜂螫的反應)

 

 15.jpg  

(蜂螫的反應)

 

少量螫刺,過敏反應  如果對某種蜂類過敏,下次被同一種蜂螫時(螫一針也可能會發生)可能會發生過敏症狀,嚴重時可以引起喉頭水腫、過敏性休克,很有可能致命,這種反應非常快速,可能於幾分鐘之內發生

處置 立刻注射腎上腺素、進行CPR借時間,然後盡速就醫

大量螫刺,全身性中毒反應  如果蜂螫次數大於20針時,蜂毒中的毒性蛋白可能引起全身性的中毒反應,螫刺數越多,毒性越強,致死率也越高;這種反應是延遲性的,有時候會觀察到傷者被送到醫院時生命跡象還算穩定,但是之後卻發生凝血障礙、代謝性酸中毒、急性腎衰竭等併發症而致死...

處置   沒有抗毒血清可以中和蜂毒,醫療院所只能對併發症使用支持性療法,靠病人自己渡過危險期...

 

🐝 登山郊遊注意事項

 

慎選季節  如果選擇秋天爬山要提高警覺,因為夏末秋初時,蜂巢的質與量剛好進入族群最大值的狀態,這個時候警戒蜂的巡邏範圍會擴大,如果當年颱風數量少,蜂巢被破壞的情況少,虎頭蜂肆虐的情形會更嚴重

慎選地區  向當地消防單位查詢,這個地區是否經常發生虎頭蜂螫人事件,盡量避開

準備蜂螫急救包  放置類固醇軟膏、抗組織胺、強心劑、腎上腺素劑等以備不時之需

登山穿著 表面光滑淺色長袖衣褲、帽子(擋住洗髮精的香味、黑色頭髮)、運動鞋

► 避免香水、有香味的化妝品、深色衣物、表面粗糙的毛織品或皮革衣物

隨時保持警惕  登山隊伍間可以用手機聯繫,如果前面山路上如果已經有人被攻擊,最好繞道或是避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daddypoppy 的頭像
    daddypoppy

    daddy-poppy's 藥學跟動物世界

    daddypopp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