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龜前導知識
海龜是動物界中的活化石,和恐龍同時出現在兩億年前的三疊紀,海龜的祖先是淡水龜,演化過程中逐漸由陸地遷往海洋
目前全世界的海龜有七種,其中一種大約出現在1億1000萬年前,其中革龜因為吃海洋中最多的食物水母而成為唯一活下來的物種,剩下六種海龜都出現在大約7000萬-6500萬年前的白堊紀晚期,演化過程中海龜失去了將四肢和頭部縮進龜殼的能力(淡水龜才有的絕活),但是強化了包住整個頭部的頭蓋骨、鰭狀前肢變得更長,利於游泳、眼下具有可以排出多餘鹽份的鹽腺,可以適應海洋生活
就算我們不熟海龜,但也一定聽過綠蠵龜吧,可愛的模樣可是受到很多人喜愛呢,不過綠蠵龜沒有人如其名,牠並不是綠色的歐!讓篇文章簡單認識一下這隻可愛的海洋生物吧
綠蠵龜又叫做「綠海龜」、「青海龜」,主要分佈在熱帶到亞熱帶的海域,約南北緯20度等溫線之間的海域,全世界大約剩下20萬頭可以產卵的母綠蠵龜,看起來好像很多,但其實已經被歸類為瀕危物種 ➝ 面臨高度滅絕的風險,不過卻是海龜中數量算多的一群,就可以知道世界上的海龜多岌岌可危了吧!
🐢 外觀 野外綠蠵龜需要20-50年的時間才會成長成熟,成熟的綠蠵龜背甲長度約90-125公分,體重可以超過100公斤
▶ 成熟的綠蠵龜可以從尾巴長短來辨識雌雄,公綠蠵龜的尾巴可以長到約背甲的一半長、母綠蠵龜的尾巴一般不會超過背甲後緣;未成熟的綠海龜無法從外觀上辨識出雌雄
(盾片彼此不覆蓋)
➝ 體形為長橢圓形,背甲有四對側盾、中央盾五片,呈現瓦片狀排列,盾盾之間不互相覆蓋
🐢 體色 綠蠵龜的體色是棕色到墨黑色,並不是綠色的!因為綠蠵龜的綠不是形容綠蠵龜的體色,而是指墨綠色脂肪
海龜本身是伺機性捕食者,看到什麼吃什麼,但是每種海龜也都有偏好的食物,像綠蠵龜是海龜中喜歡吃素的物種,綠蠵龜小時候跟著藻類一起漂流,以小蝦、小魚、水母等海洋小生物為食,等長大後開始居住在沿海地區、珊瑚礁區、海藻海草床區,食性開始慢慢轉移,從雜食性 ➝ 海藻和海草的植食性,葉綠素漸漸堆積在脂肪裡
🐢 生活史
交配、求偶
對棲地忠誠度很高的一種動物,綠蠵龜會從覓食的地方迴游到自己出生的那片沙灘產卵,交配也會選擇在那片沙灘附近
(交配中的綠蠵龜)
公龜會試探性的用鼻子摩擦母龜的脖子,或是輕輕的咬住母龜的後頸及前肢,如果母龜沒有逃開,公龜就會繞到母龜的後方,利用前肢的爪子鉤住母龜的背甲和牠交配,交配可以在海面上或是海洋中進行
母龜可以同時和好幾隻公龜交配(一妻多夫),並且可以將不同隻公龜的精子儲存起來好幾個月,有些甚至可以儲存好幾年,等到卵子成熟後再分批受精,同一窩蛋裡孵出來的小綠蠵龜不一定是同一位爸爸呦!母龜在產卵季時會多次產卵,大約每隔10-14日就會上岸產卵一次,因為龜寶寶破殼後長大成龜的機率很低(約一成),下多點蛋利用人海戰術,確保可以有後代生存
產卵 台灣附近海域可以看到五種海龜,但是只有綠蠵龜會上岸產卵,而且穩定產卵的地方只有澎湖的望安鄉、蘭嶼、小琉球
綠蠵龜不一定每年都會交配產卵,研究顯示平均每隔2-9年才會進行迴游、交配、產卵,而且產卵間隔的長短會受到環境因素(氣候、食物、溫度等…)的影響,母綠蠵龜的生理狀況也會影響自身的生殖週期 ➝ 每年上岸產卵的母綠蠵龜數量變化很大,也沒有一定的週期
(綠蠵龜緩緩爬上岸產卵)
➝ 因為沒有防禦能力,綠蠵龜在沙灘上很容易受到攻擊,母龜通常會選擇夏天夜晚、人煙稀少的沙灘上產卵,母龜上岸前十分敏感,就算是一隻螃蟹在附近活動,都會讓牠害怕而放棄產卵,只有確定完全沒有威脅後,才會上岸找尋合適的產卵地,通常會選擇地勢高一點的沙灘
(下蛋示意圖)
➝ 母龜會花上好幾個小時,利用前肢在沙灘上挖出一個深70-100公分深的甕形產卵洞,每一窩產下平均100顆乒乓球大小的龜卵
(被迫在垃圾堆產卵的綠蠵龜媽媽)
海龜對棲息地的忠誠度很高,認定棲息地後,無論離開到多遠的地方,都會回到原來的棲息地繁衍,如果棲息地遭到嚴重破壞時,綠蠵龜仍然會嘗試著下蛋,但是太多的海洋垃圾或是障礙物,會讓剛孵化出來的龜寶寶,回到大海的這段路途非常困難,不少綠蠵龜寶寶會無法爬回海洋,筋疲力盡的死在沙灘上
從不適合產卵的沙灘中下蛋,多隻的綠蠵龜媽媽可能會找到同樣的地點(畢竟合適的地點沒有幾個),後面下蛋的綠蠵龜媽媽,會把前一位龜媽媽下的蛋全部挖出來,前面這批蛋就完全沒機會孵化了
敷化 靠著陽光的熱量增溫沙子孵化,經過了50天左右的時間,小綠蠵龜就會破殼而出,綠蠵龜的性別取決於綠蠵龜卵孵化期的第3-5週的沙溫
一窩綠蠵龜蛋產生一半雌性一半雄性時的溫度稱為「中樞溫度」,中樞溫度雖然會因為地區的不同而有所差異,但通常介於28.0-30.3℃之間,當性別決定期的沙溫高於中樞溫度時,孵化出的都是雌龜、低於中樞溫度都會孵化出雄龜
(破蛋而出的小綠蠵龜)
稚龜
(稚龜外觀)
➝ 剛孵出的稚龜背甲長度約4-5公分,大約是成人的掌心長度,背甲主要是黑色,腹部背甲邊緣和四肢鰭緣是白色
(小綠蠵龜奮力的往海邊爬)
同一窩的小綠蠵龜大部份會在同一時間內爬出卵窩,生物學名詞稱為「脫出」,爬出卵窩後會直奔大海,稚龜下海後會逆著海浪遊過去,這就是天性,天性告訴牠們海浪的來源就是大海,只有朝這個方向游,才可以快速脫離天敵的魔掌,牠們甚至可以連續游超過24小時
▶ 稚龜判斷回大海的方法:往光亮的方向爬(選擇夏天的夜晚脫出,這樣子比較明亮的地方就是海洋)、往下坡的方向爬、避開有形狀的遮蔽物
⊙ 如果海灘附近的光害嚴重,可能會導致稚龜找不到回大海的路,不是被天敵吃掉,就是累死在海灘上 ➝ 有綠蠵龜繁殖的沙灘附近,盡量不要設置路燈,建築物的光害盡量降到最低
迷失的歲月
稚龜回到大海長大成為二、三十公分的幼龜的這段時期,沒有人在近海或海邊看過牠們,也無法確定牠們的生活地點,所以用「迷失的歲月」來形容這段人類看不見的幼年期生活史
目前的科技證據顯示,稚龜似乎在躲藏在大洋上漂流的馬尾藻團之下,過著吃浮游生物維生的浮游生活
亞成龜 稚龜成長到背甲直線長二、三十公分之後,就會結束浮游性生活,這個時期稱為亞成龜,牠們會在靠近海岸的淺水區域,選擇有海草或是大型藻類豐盛的地方棲息
從浮游生活 ➝ 吃海中植物的底棲生活
➝ 綠蠵龜的棲息地大多和珊瑚礁重疊,常常在珊瑚礁區可以看到牠們的蹤影,當綠蠵龜成熟後,就會回到出生地去繁衍下一代
🐢 天敵
綠蠵龜成龜因為體型碩大、背甲和腹甲堅硬、游泳速度快,除了人類外幾乎沒有什麼天敵;小綠蠵龜因為缺乏足夠的防禦能力,殼沒有父母硬、爬行和遊泳速度也不夠快,在沙灘和海洋上都有很多天敵,小綠蠵龜在第一年的死亡率很高,研究資料估計,只有約1%的小綠蠵龜能夠長大為成龜
(小綠蠵龜的天敵們)
🐢 分辨綠蠵龜和玳瑁
全世界七種海龜中,最常被搞混的就是綠蠵龜與玳瑁,文章會告訴你如何分辨這兩種生物,但在這之前先簡單認識玳瑁吧!!
玳瑁有兩個亞種,在全世界分布非常廣泛,太平洋玳瑁分布在印度洋到太平洋的海域、大西洋玳瑁分布在大西洋海域
(粉紅色區塊為玳瑁分布區域)
保育狀態被列為極危物種(Critically Endangered),表示野生種群面臨即將絕滅的機率非常高,危險等級比綠蠵龜還嚴重,除了棲息地破獲,龜卵存活的機率低之外,因為玳瑁的甲殼上有美麗的花紋,可以作為裝飾品的原料,獵捕玳瑁的行為導致玳瑁的數量持續的減少
(走私的大量玳瑁龜甲)
外觀 跟其他海龜一樣,都有典型的特徵:扁平的軀體、保護功能的背甲、適合划水的槳狀鰭
➝ 最明顯的特徵是上顎呈現鉤曲尖銳狀,像老鷹一樣,玳瑁也有「鷹嘴海龜」的俗名;背甲的五片中央盾(椎盾)和四對側盾(肋盾),像瓦片緊密的排列在一起,所以有「十三棱龜」的俗名
覓食 主要棲息在珊瑚礁中,珊瑚礁內的海綿是玳瑁最喜愛的食物,部份海綿帶有劇毒,將海綿吃下去的玳瑁,體內自然也累積了毒素,海綿中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矽(玻璃原料),因此玳瑁是少數可以消化玻璃的動物,也是唯一能消化玻璃的海龜
(正在享用海綿的玳瑁)
除了海綿,玳瑁也會吃海藻、水母、海葵、蝦蟹、貝類,當捕食水母時,玳瑁會閉上沒有保護結構的眼睛,刺絲胞的毒針無法穿透玳瑁的鱗甲,玳瑁可以安心的進食一般動物害怕的水母
天敵 玳瑁有異常堅實的甲殼,很少動物可以咬穿牠們的殼,鯊魚跟灣鱷咬合力強,算是玳瑁的天敵;再加上玳瑁經常吃海綿,身上帶有難聞的海綿味道,肉質也累積了相當的毒性,很少有生物會主動補食玳瑁
--- 進入正題:分辨玳瑁跟綠蠵龜
上面兩張圖,是不是很像呢?要如何簡單區別綠蠵龜跟玳瑁呢!?
相同處 都有四對側盾片
相異處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