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 毒蛇定義   可以分泌特殊毒液的蛇類

▶ 蛇毒英文是「venom」而不是「poison」,因為蛇毒是用「注射」的方式而不是用「吸進」或「攝取」的方式傳遞毒素

 

未命名.png

(蛇毒構造和機制)

➝ 蛇毒平時儲存在顱腔內的毒腺,透過毒管將毒素傳送到上顎的空心牙齒中,當毒蛇發動攻擊咬獵物時,毒腺旁的肌肉收縮擠壓毒腺,將毒液通過毒管流向溝牙,流出溝牙外的毒液順勢注入獵物的體內

 

--- 除了咬的方式,還有什麼形式可以傳遞蛇毒呢?

 

images.jpg

(噴射毒液)

➝ 射毒眼鏡蛇:在一定距離內,透過毒牙向敵人噴射出毒液,雖然毒液的傷害比較弱,但是眼睛被毒液濺到,可能會對生物的視力造成影響,甚至會有失明的風險

 

321300043p21p6op29s2.jpg

➝ 美洲有部分束帶蛇,可以抵抗蠑螈的毒素,將吃下去的蠑螈毒素保存在自己的肝臟內,將這些毒素作為自衛的武器

 

🐍 蛇毒功能

 

獵食  攻擊獵物時會注射毒液,造成獵物的傷害,使之失去防衛的能力

防禦武器  一般動物甚至人類看到毒蛇的毒牙時,基本上都會退避三舍

消化  破壞獵物的組織,將獵物的身體組織轉化成適合消化的成份;就算不是毒蛇,無毒蛇的唾液多少也會對獵物的身體造成傷害 ➝ 常常被毒蛇當成獵物的哺乳類、鳥類、爬蟲類,可能會漸漸發展出抗蛇毒的體質,甚至會對蛇毒免疫呢!

 

🐍 蛇毒種類  蛇毒一般是蛋白質組成的複合物質,主要分成細胞毒素、神經毒素、肌肉毒素,也有混合型毒素,根據不同的毒素,可以將毒蛇大致分類成神經性毒蛇、出血性毒蛇、混合性毒蛇

▶ 如果口腔或是消化道沒有傷口,吃下少量的蛇毒,毒性會被消化道中的蛋白酶破壞掉

 

神經性毒蛇  蛇毒是神經毒素和肌肉毒素,這類毒蛇的毒牙比較短,咬到的傷口比較淺、不痛不紅腫,局部症狀不明顯,病情發展比較慢容易被忽視,首先會有複視、眼瞼下垂的症狀,在數十分鐘到1-2小時內會開始出現吞嚥困難、肌肉無力、噁心嘔吐、瞳孔擴大、呼吸困難等嚴重的全身性症狀

種類  眼鏡蛇科(蝙蝠蛇科):雨傘節、眼鏡蛇

毒牙  溝牙

 

出血性毒蛇  蛇毒是細胞毒素,會破壞血小板,這類毒蛇的毒牙長,傷口在半小時到一小時內會開始疼痛腫脹,甚至會有起水泡、紫斑瘀斑的情形發生,病情發展的很快,如果沒有立即處理,腫脹處會很快的由咬傷處向上擴展,開始出現肌肉壞死、出血、血尿、低血壓、昏迷、休克等全身性症狀

出血性毒蛇的毒液比較會有嚴重的後遺症,例如肢體壞死、截肢等…

種類  蝰蛇科:赤尾青竹絲、百步蛇、蝮蛇、龜殼花等…

毒牙  管牙

 

混合型毒蛇   蛇毒有出血性毒素和神經毒素

種類     蝰蛇科中的鎖鏈蛇

 

🐍 簡易分辨毒蛇、無毒蛇    對於非專業的民眾,正確分辨蛇的種類非常困難,不過還是有一些簡易方法可以初步判斷

 

看傷口咬痕

 

1.png 

(小牙痕)

➝ 無毒蛇類沒有毒牙構造,傷口會呈現一排牙印,雖然沒有毒牙,但是被咬到還是會痛會流血

 

毒蛇會有毒牙咬痕,可以根據毒牙的構造細分為…

2.png

(紅色點:溝牙咬痕)

➝ 眼鏡蛇科的毒牙是溝牙,毒牙咬傷別人後,毒液會順著毒牙旁邊的溝槽流出來,進入獵物的傷口,毒牙痕在小牙兩側,傷口比較小而淺;溝牙還可以分成前溝牙(眼鏡蛇科、海蛇科)、後溝牙(黃頷蛇科),有興趣的讀者可以上網找資料

 

5.png

(溝牙)

 

3.png

(紅色點:管牙咬痕)

➝ 蝰蛇科毒牙是中空管牙,像針筒的方式一樣,從又長又尖的管牙將毒液噴出注入獵物身體,造成的傷口比較大且深,毒牙痕在小牙的前端,赤尾青竹絲、百步蛇、蝮蛇、龜殼花都是這種咬痕 

 

4.png

(管牙)

 

看頭部  華人認為毒蛇的頭部呈現三角形,無毒蛇呈現橢圓形,這個觀念只對了一半,這個方法其實是用來分辨是否為蝰蛇科蛇類;眼鏡蛇科的毒蛇是圓頭,例如眼鏡蛇、雨傘節;蝰蛇科中的毒蛇是三角頭,例如龜殼花、青竹絲、百步蛇,但是鎖鏈蛇是例外,牠是圓頭

➪ 不能從頭部形狀去判斷是否為毒蛇 

 

6.png 

(龜殼花的三角頭)

 

7.png

(雨傘節的圓頭)

 

在野外碰到蛇類,應該無法仔細去觀察牙齒構造來判斷是不是毒蛇,前人流傳下來的判斷頭部方法也不是那麼準確,最直觀的方法是蛇皮紋路,下文會介紹幾種毒蛇,看到類似的蛇皮紋路再搭配頭部形狀,就可以簡單判斷是什麼種類的毒蛇,萬一不幸被咬,也可以從傷口咬痕來判斷,作為注射蛇毒血清的依據

 

🐍 台灣六大毒蛇    臺灣六種最致命的蛇類「雨傘節、赤尾青竹絲、眼鏡蛇、圓斑蝰、龜殼花、百步蛇」,因為過度開發造成棲息地的破壞,這幾種蛇的數量持續減少,除了赤尾青竹絲以外,其他都列入臺灣保育物種列表中

▶ 前導知識:半數致死量,簡稱LD50,指能殺死一半試驗總體的有害物質、有毒物質、游離輻射的劑量 ➝ 數值越小毒性越高

 

眼鏡蛇  屬於眼鏡蛇科,科下的蛇都是毒蛇,主要分布在中東、東南亞、非洲、印尼等地區

 

9.png

 

特徵   蛇皮花紋變化大,最好認的就是擴張的頸部,當眼鏡蛇遇到敵害時會張大頸部,舉起身體的前半部發出低吼聲,壯大聲勢嚇唬敵人

▶ 因為頸部張開時外觀很像飯匙,台灣稱眼鏡蛇為「飯匙倩」

▶ 眼鏡蛇名稱的由來:因為背部有兩個大黑點,看起來很像眼鏡

 

2ac7e51afb2106eb52599ba82ca5.jpg 

(背部的紋路是不是很像眼鏡)

 

毒液  神經毒素,也含有少量的細胞毒素 LD 500.67

▶ 部分種類的眼鏡蛇是噴毒眼鏡蛇,會壓縮毒囊,毒液會透過毒牙頂端上方的小洞噴射出去,因為毒液對皮膚不會有太大影響,主要是攻擊敵人的眼睛,除了造成刺痛之外,也有失明的危險

 

警戒狀態   高舉半身,擴張頸部很像飯匙狀,並且發出很大的嘶嘶聲

 

images.jpg

(眼鏡蛇警戒狀態)

 

雨傘節  屬於眼鏡蛇科,又成為「銀環蛇」、「手巾蛇」,主要分布在中國大陸南方、香港、台灣、緬甸、越南等地方

 

10.jpg

➝ 雖然單位毒素最強,但是生性害羞膽小的牠,看到人類就逃之夭夭,很少會被雨傘節咬到,但是咬到後的致死率最高

 

特徵  蛇頭頸部為黑色,蛇皮軀體為黑白相間的環紋,黑色環紋比白色環紋粗

毒液  主要為神經毒素,毒性是台灣毒蛇中最強的 LD 500.16

▶ 雨傘節具有α-bungarotoxinβ-bungarotoxin 兩種神經毒素,阻斷骨骼肌終板膜中的ACh受體陽離子通道,導致肌肉鬆弛,被咬的時候不會感到疼痛,但是漸漸會眼皮下垂、想要睡覺、局部麻痺,嚴重者甚至會呼吸麻痺

習性  夜行性蛇類,主要棲息在水邊,喜歡吃魚類、蛙類、蛇類

警戒狀態

9.jpg 

(雨傘節的警戒狀態)

➝ 性情溫馴,稍微逗弄牠也不會反擊,受到敵害時會先逃走(生性膽小),或是將身體盤成大8字形並且將頭部藏在蛇身下;除非遭受到嚴重的生命威脅時,才會主動攻擊,被雨傘節咬到的人,通常是不小心踩到牠,不然就是把牠逼到極限了

 

--- 不要看到黑白相間的蛇,就以為是雨傘節,下面有兩種容易混淆的蛇類

 

雨傘節幼蛇、白梅花蛇幼蛇

 

42.jpg 

 

4ae1bb3d39b38_n.jpg

(下圖:白梅花蛇的幼蛇、上圖:雨傘節的幼蛇)

雨傘節成蛇的頭部是全黑色,跟白梅花蛇的幼蛇不會搞混,但是雨傘節幼蛇的頭部後半端也是白色,跟白梅花蛇的幼蛇容易搞混 ➝ 仔細觀察條紋,白梅花蛇的條紋周圍呈現鋸齒狀

 

雨傘節成蛇、白梅花蛇成蛇

 

未命名.png

 

10.jpg

(上圖:白梅花蛇成蛇、下圖:雨傘節成蛇)

白梅花蛇長大後,頭部後半段顏色會變深,容易跟雨傘節成蛇搞混,這時候一樣可以利用身體的環紋來跟雨傘節成蛇辨識,比較破碎而且環紋周圍是鋸齒狀的就是白梅花蛇

 

雨傘節幼蛇、加州王蛇

 

snk2.jpg

(加州王蛇)

➝ 頭部前端有白色斑紋,雨傘節頭部是全黑色,雨傘節幼蛇是頭部後端呈現白色,只要觀察頭部,不難判別這兩種蛇

 

百步蛇   屬於蝰蛇科,再細分的話就是蝮蛇亞科,生物學上正確的學名是「尖吻蝮(ㄈㄨˋ)」,主要分布在亞洲、東南亞一帶
 

1213709403_n.jpg

➝ 毒性雖然偏弱,但是毒液注射量高(平均排毒量214 mg),百步蛇性情穩重,不會隨便咬人,但是換句話說,其他毒蛇(眼鏡蛇、眼鏡王蛇、雨傘節、龜殼花)在攻擊前,可能都會做出醒目的動作來警告,但是百步蛇會毫無預兆的直接攻擊

 

特徵  尖吻蝮的蛇皮以灰色或棕色為主要基底,配上錯落相繼的三角形紋路;幼蛇體色比較淺,紋理會比較清晰,不過隨著生長,紋理會逐漸變暗,是體型粗壯的毒蛇

 

normal_1182476249.jpg

➝ 頭部尖端有突出物,很像短小的鱗角

 

10.png

(頰窩)

➝ 頰窩是感受紅外線的器官,是蝰蛇科的特有構造

 

習性、行為 

▶ 繁殖:母蛇會用身體摩擦蛇蛋保持溫度,有孵蛋行為

▶ 喜歡棲息在很多岩石的山坡地帶,大多選擇在夜晚或是清晨活動,白天時蜷伏於岩石縫或樹葉堆裡,利用體色掩藏自己的行蹤

1007062229261770.jpg

(落葉堆中的百步蛇,很容易沒看到而踩下去,然後…)

 

毒性  主要是出血毒素,被咬到的傷口會出現明顯疼痛、腫脹、流血等局部症狀,嚴重者組織細胞會有大面積壞死、潰瘍、水泡、體內出血等現象,常常導致殘廢或截肢 LD 509.2

▶ 百步蛇由來:據說被尖吻蝮咬到後,經過走一百步的時間,就會毒性發作而死亡,誇大毒素的威力,部分地區甚至稱尖吻蝮為「五步蛇」

▶ 毒素蔓延最快

 

攻擊  盤蜷著身體,仰頭保持攻擊姿勢,穩重不會輕易發動攻擊,但是如果要攻擊也沒有預兆

 

34424963680_bf63d9a0cd_c.jpg 

(百步蛇的警戒狀態)

 

文化  台灣的魯凱族、布農族、排灣族等原住民,非常尊敬百步蛇,認為牠們具有特殊力量,有著高尚的神格,在原住民的雕刻和瓷器圖騰中,常常會有三角形紋路的百步蛇圖案

 

赤尾青竹絲   屬於蝰蛇科,再細分的話為蝮蛇亞科,主要分布在印度、東南亞、中國、太平洋島嶼等地方,北亞、中亞、西亞、日本是沒有赤尾青竹絲的分布

 

12980745125_cfbd518718_b.jpg

(赤尾青竹絲)

➝ 喜歡攀在樹上或是立體結構上,是六大毒蛇中數量最多的,很容易遇到,所以很容易被咬,幸好毒素最弱

 

特徵   整個背面呈現翠綠色,腹部為淡黃綠色,尾巴後面有紅紅的一節

毒性  是出血毒素,會造成出血,不過是台灣六大毒蛇中毒性最小的 

警戒狀態  震動尾部,盤繞樹枝,前半身及頭部呈「S」懸空

 

_MG_2025.jpg 

(赤尾青竹絲警戒狀態)

 

龜殼花   屬於蝰蛇科,再細分的話為蝮蛇亞科,主要分布在亞洲地區

 

330px-Protobothrops_mucrosquamatus_distribution.png

(龜殼花分布在紅色區域)

 

26.jpg

(龜殼花)

➝ 毒素偏弱,但是攻擊性強,棲息地和人類重疊,是威脅台灣人程度最高的毒蛇

 

特徵   背部中央有一條不規則的深色波浪紋

毒素  是出血毒素,會造成身體組織出血 LD 508.6

警戒狀態   盤蜷身體,仰頭微懸前半身,會一直攻擊移動中物體(攻擊性強)

 

鎖鍊蛇   屬於蝰蛇科,再細分的話為蝰蛇亞科,生物學上正確的學名是「圓斑蝰(ㄎㄨㄟ)」,分布在東南亞、台灣、華南地區

 

未命名.png

➝ 攻擊性最強、攻擊範圍大,幸好棲息範圍侷限,很少跟人類活動範圍重疊

 

特徵  背部有三縱列具有白邊的黑棕色橢圓斑紋,彼此連結成鍊狀,就好像鎖鍊一樣

毒素  合併神經毒素和出血毒素,臨床上常見出血症狀,傷口局部會出現腫脹、瘀血、出血等…  LD 501.37-4.75

警戒狀態    身體捲成圓盤狀,微懸蛇體前面的1/3,發出響亮的嘶嘶聲,性情暴躁,會整隻彈射出去攻擊並緊咬數秒

鎖鍊蛇攻擊的瞬間

 

f_6702400_1.jpg

(鎖鍊蛇警戒狀態)

 

未命名.png

 

🐍 毒蛇觀念

 

❏ 被蛇咬就一定會死掉嗎?

全臺灣每年有大概一千出頭的人被蛇咬,但是死亡人數只有0-1位,基本上台灣的醫療網很密集,加上蛇毒血清技術純熟,被毒蛇咬後盡快就醫,基本上都不會有生命危險

而且蛇看到人類比你看到蛇還害怕,基本上不要過度挑釁或是踩到牠,基本上都不會被蛇吻,毒液對蛇來說是重要的掠食工具,人類不是牠們的食物,不會輕易浪費在我們身上

就算被咬到,也不一定會被注射毒液,稱為「乾咬」,但是龜殼花的注毒率幾乎是100%,而且龜殼花棲息地跟人類的生活圈重疊,是六大毒蛇中威脅性最高的

 

❏ 露營時在營區周圍灑石灰粉、雄黃來驅蛇有效嗎?   直接看網路的實驗影片

石灰粉、雄黃酒、鵝糞,對防止蛇類入侵來說沒有什麼效果,反而用魚網做屏障還比較有效呢

 

❏ 如何預防被蛇咬?

▶ 保持住家、工作場所、通道乾淨,不要堆積太多雜物,也不要將食物廚餘隨意丟棄,避免讓蛇或蛇的獵物(老鼠)有躲藏的空間

▶ 住家或院子在夜晚要有足夠的照明設備,避免誤踩蛇類而被咬傷 

▶ 如果要在草叢、竹林等蛇類容易出沒的地點工作,身上裝備不可少,例如護具、手套、膠鞋、厚工作褲、厚襪子等衣物,避免肢體外露出來

▶ 蛇類沒有外耳可以聽到空氣傳來的聲音,但是牠有內耳,對於振動比較敏感,當你穿越草叢或樹叢時,可以用棍子敲打地面或是揮動草木,蛇類感受到振動後會驚嚇而離開 ➝ 打草驚蛇

 

--- 如果已經遇到蛇呢?

蛇類基本上很怕人類,你不動他、他不動你,保持一個蛇身的距離是最小的安全距離(圓斑蝰例外),其他蛇類攻擊範圍都不會太大;如果蛇類發出嘶嘶聲,或立起來作勢要咬你,這都是嚇唬手段想要嚇跑,其實蛇類正在尋找逃命的機會

 

🐍 蛇吻後的處理

 

紀錄  第一時間使用任何可以紀錄的設備,像是手機、相機、錄影機,將咬你的拍(或錄)下來,之後給專業人員判斷蛇的種類,再決定需要使用怎樣的血清

▶ 如果手邊沒有任何器材,盡你所能把咬傷你的蛇的顏色、圖案、花紋記下來,並且將咬傷情境告訴醫療人員,交給他們作專業的判斷

去掉束縛  除去肢體患部的東西,例如戒指、手環、手錶、腳環等,因為患部可能會腫大,防止二度傷害

▶ 四肢保持低於心臟的位置,延緩毒液擴散到心臟的時間

▶ 在心臟和傷口間給予壓迫性包紮,但是不能束縛太緊

就醫  119通報救護車送醫,將紀錄蛇的設備交給醫護人員

 

➪ 記錄蛇類、去束縛、速送醫,謹記這三個步驟,在臺灣要被蛇咬死的機率微乎其微 

 

--- 過程中避免作的事情

▶ 避免快速奔跑或是劇烈運動,會加速毒液流入心臟

▶ 避免喝酒,會加速毒液擴散

▶ 切開傷口用嘴巴將毒液吸出來:萬一嘴巴內有傷口,這就是二次傷害,而且切開的傷口有可能引發細菌感染

▶ 使用止血帶反而會讓肢體腫脹壞死

▶ 不要冰敷:收縮血管導致血液循環變差,肢體腫脹會更嚴重

 

🐍 其他有名的毒蛇

 

響尾蛇  屬於蝰蛇科,再細分的話為蝮蛇亞科,主要分布在美洲

 

cats.jpg

(響尾蛇的尾巴)

➝ 種類有50多種,不管花紋和顏色的差異多大,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徵,就是那特化的尾巴

 

響環  響尾蛇尾巴的響環很像一串乾燥的中空串珠,尾巴搖動時響環會互相摩擦,震動聲音發出聲音,剛孵出來的響尾蛇只有一個響環,隨著蛻皮而慢慢增加數目,響環越多發出的聲音越大 ➝ 發出的聲音越響亮,表示響尾蛇的年紀越大

 例外:聖卡塔里納島響尾蛇,響環每脫一次皮就會少一節,因為不會發出聲音,可以靜悄悄的靠近和獵捕鳥類

 

250px-Crotale_diamantin_40.JPG

(尾巴響環)

➝ 發出的聲音除了警告入侵者之外,部分種類響環發出的聲音很像溪流聲,可以引誘口渴的小動物

聽看看響尾蛇震動尾巴發出來的聲音

 

頰窩  可以探測獵物發出來的紅外線,追蹤和攻擊獵物,響尾蛇飛彈就是模仿頰窩所製造出來的武器

 

天敵  許多動物畏懼的響尾蛇,還是有害怕的天敵存在

王蛇  對響尾蛇和其他蝮蛇亞科毒蛇的毒液免疫,所以不怕響尾蛇,甚至喜歡吃響尾蛇呢,通常都是從響尾蛇的頭部開始活吞,當響尾蛇發現王蛇在附近時,會採取防禦姿勢,將頭部貼近地面,避免王蛇抓住頭部,然後擺動且抽搐身體弓起的部位,形成面向王蛇的曲線,用這個曲線撞擊王蛇

王蛇吃響尾蛇的視頻

 

Lampropeltis californiae eating Crotalus atrox Joe McDonald.jpg 

(被王蛇吃掉惹)

 

禽鳥  除了猛禽,鵑形科的走鵑也會吃響尾蛇

有興趣的讀者,可以看走鵑的詳細介紹

 

獾(ㄏㄨㄢ)  被稱為「平頭哥」的獾,天生膽子很大,再加上身體對蛇毒免疫,被咬到頂多睡一覺,天生當然是響尾蛇的剋星

 

0.jpg

 

海蛇  終身生活在海水裡的蛇類,是遠古的眼鏡蛇演化而來的,全世界目前約有50多種海蛇,主要分布在印度洋和西太平洋的熱帶海域中,大西洋中沒有海蛇

可以分成兩棲海蛇和水棲海蛇,兩棲海蛇只有扁尾海蛇,需要上岸產卵,屬於卵生;水棲海蛇是卵胎生,會直接在水域中產下小海蛇

 

下載.jpg

 

特徵 

▶ 體型:海蛇的身體側邊比陸生蛇扁,蛇尾也比較扁,游泳時可以減少水的阻力,利用尾巴左右擺動撥水前進,游泳速度很快

▶ 呼吸器官:肺部很大從頭部延伸至尾部,鼻孔朝上有瓣膜可以開開關關,頭部稍微離開水面就可以一次吸飽空氣,潛水長達十分鐘

▶ 舌下鹽腺:可以將體內過多的鹽份排出體外

▶ 鱗片下的皮膚比陸蛇厚,可以防止海水滲入和體液的喪失

 

毒性  所有的海蛇都有劇毒,主要是神經毒素,被咬到沒有疼痛和紅腫感,所以很難察覺,但是逐漸惡化後會出現吞嚥困難、全身癱瘓等症狀,嚴重者甚至會死亡

 

species_39_5768eaf1687f2.w1300.h866.jpg

(杜氏劍尾海蛇)

➝ 杜氏劍尾海蛇是最毒的海蛇LD500.03 mg/kg】,分布在巴布亞紐幾內亞、澳洲北部和東西部的沿海,棲息在水深80米以下的珊瑚礁,大多在傍晚或是黎明出來活動

 

內陸太攀蛇  屬於眼鏡蛇科,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亞中東部的半乾旱地區

 

375px-Fierce_Snake_Range.jpg

(紅色區域是內陸太攀蛇的分布區域)

 

31137330522_03ac5912ff_b.jpg

內陸太攀蛇是全球毒性最強的蛇LD 50 = 0.0021mg/kg,排毒量約125-400 mg】,台灣最強的毒蛇雨傘節毒性為【LD 50=0.16】,海洋中毒性最強的杜氏劍尾海蛇毒性為【LD 500.03 mg/kg】,估計內陸太攀蛇咬一次的毒液,可以殺死至少100名成年男子,被咬到沒有及時治療,半小時內很有可能致死

幸好棲息地鮮少有人類,性格也比較害羞、喜歡隱居,很少會主動攻擊,除非是被激怒或是生命受到威脅時才會自衛並且攻擊,攻擊速度非常的快、很、準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daddypoppy 的頭像
    daddypoppy

    daddy-poppy's 藥學跟動物世界

    daddypopp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