恙蟲病(Tsutsugamushi disease),又稱作叢林型斑疹傷寒(scrub typhus),是第四類的法定傳染病
🐜 流行病學 恙蟲病主要分布在東亞、南亞、澳洲西北部,又稱恙三角,臺灣也包含在其中
➝ 在台灣,恙蟲病比較常出現在夏秋兩季,但是因為氣候型態轉變,暖冬時期也會出現一個小波峰,盛行地區以花東、離島、山區為主
🐜 病原、病媒
恙蟲病是人畜共通的疾病,病原體是立克次體(Orientia tsutsugamushi),主要由恙蟎攜帶,臺灣常見纖恙蟎,但是花東、南投、離島地區的恙蟎品種略有不同;帶有立克次體的恙蟎常常會寄生在鼠類身上,再伺機叮咬傳給人畜,叮咬後立克次體會隨著恙蟎的唾液進到人體,在人體內展開牠的生活史
恙蟲病雖然是人畜共通疾病,但是不會人傳人,因此不需要隔離
🐜 臨床表徵 患者在被恙蟎叮咬後,恙蟲病的潛伏期大約6-21天,約有70-80%的患者可以找出身上有被恙蟲啃咬過的無痛性焦痂
▶ 焦痂是感染恙蟲病的特色,但是找不到焦痂並不能排除感染恙蟲病的可能性;恙蟎因為口器短小,喜歡叮咬皮膚柔軟處 ➝ 腰部、生殖器、腋下、乳房、眼睛周圍等,也曾經在病患的腳底、頭皮處發現,要確實找到焦痂,需要翻開病患的衣物,並且在上述各部位仔細尋找
▶ 非正式報告:膚色越黑的人越不容易找到,發現率會因為不同的人種而不同,臺灣患者如果有被好好翻找的話,至少一半的患者可以找到焦痂
臨床症狀 頭痛、發燒、冷顫、疲倦、四肢或背部酸痛、皮疹、血小板低下、肝指數輕微上升,大約兩成的患者會出現腸胃道症狀(噁心、嘔吐、腹瀉),部分患者可以觀察到焦痂位置附近出現淋巴腺腫大的症狀
如果妥善治療,死亡率通常<5%,如果沒有妥善治療,或是患者本身有蠶豆症(G6PD),第二週後立克次體會開始侵襲許多器官,造成多重性器官衰竭等併發症,致死率提高到30-60%
🐜 診斷
恙蟲病、Q-fever、鉤端螺旋體、登革熱、屈公病這類的非典型感染,彼此間的 TOCC(travel 旅遊史、occupation 職業史、contact 接觸史、cluster history 群聚史)和臨床症狀的相似度很高,並不容易區分
目前大多數醫院對於恙蟲病的檢測,是抽血後送到疾管局等報告,疾管局是以 PCR 與血清學檢驗作為鑑定工具
文獻指出當患者有急性發燒+出現焦痂,血清學檢查呈現 scrub typhus IgM (+),再加上已經排除其他可能導致發燒因素時,才可以確診恙蟲病;不過事實上報告和培養結果都需要一定的作業時間,當臨床上看到這些症狀高度相似且TOCC有跡可循時,大多都會直接先投予藥物治療
🐜 治療 除了給予退燒止痛藥等症狀治療外,抗生素是治療恙蟲病的標準用藥
首選治療 doxycycline 100 mg BID x 7 day,口服
替代治療
▶ azithromycin 500 mg,單次劑量,可以選擇口服或是靜脈注射 ➝ 孕婦首選
▶ minocycline 100 mg BID x 7 days,口服
▶ tetracycline 500 mg QID x 7 days,口服
抗藥性菌株
▶ doxycycline+rifampin 600-900 mg QD x 7 day,口服
▶ azithromycin 500 mg QD x 3-5 days,可以選擇口服或是靜脈注射
其他研究 fluoroquinolone 類抗生素,對恙蟲病也有不錯的治療效果
🐜 防疫 目前沒有疫苗,也不建議事先服用藥物預防 ➝ 預防恙蟎叮咬是最重要的事情
▶ 外出時,穿著淡色系的長袖衣褲,這樣才知道有沒有蟲體停留在衣服上
▶ 如果在高危險地區活動時(雜草堆、野外草叢、廢棄物堆),建議將衣服或是沒有被衣服包覆到的皮膚,塗抹衛福部核准的含有DEET防恙蟎的外用噴劑
▶ 離開高危險區域後,馬上洗澡換衣服,避免恙蟲停留而增加叮咬的機會
▶ 如果居住在恙蟲病流行地區,因為恙蟎卵不耐乾燥,建議保持環境的乾燥
▶ 為了減少恙蟎的棲地和動物宿主,建議進行除草、滅鼠等相關措施
▶ 如果懷疑被恙蟎叮咬、出現焦痂而且出現發燒等不適時,立刻就醫檢查、治療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