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介紹的中國兩種魚類,共同特徵就是牠們都很大,算是魚類中的巨人了,還有我們的子孫可能看不到牠們了,野外的野生種數量非常不樂觀,這兩種魚就是中華鱘和白鱘

 

中華鱘 最早出現在兩億三千萬年前,是一種很古老的魚類,具有一系列的原始特徵,介於軟骨魚和硬骨魚之間,是研究魚類進化史的活化石,有重要的科學價值!

 

W020160428392257271530.jpg

(取自於香港海洋公園,野生種的照片真的很稀少了)

 

🐟 外觀、體型

中華鱘體型呈現紡錘狀,身體都有一米長以上,甚至可以達五米,體重平均有200公斤,甚至有500多公斤的紀錄,是淡水魚中的巨無霸吻部尖突,嘴巴前面有四條吻鬚;身體覆蓋著五行縱列的骨板,每一行都有棘狀突起,背部一行、體側和腹側各一行

體表裸露沒有鱗片,為了減少碰撞時的機械損傷,皮膚的黏液腺特別發達,中華鱘的體表會黏黏黏滑的

 

未命名.png

(中華鱘的特徵)

➝ 中華鱘是肉食性魚類

 

🐟 特殊習性  和鮭魚一樣,中華鱘是洄游性魚類,幼魚在東海或黃海的海洋中生長發育,夏秋季節時達到性成熟,中華鱘聚集在長江河口,溯江而上到長江的上游金沙江一帶產卵,回到自己的出生地繁殖

中華鱘的生命週期很長,通常雄魚要9歲、雌魚要16歲才會達到性成熟,因此都是少夫老妻的交配

中華鱘對生殖環境的要求很高  水質要清澈、河川汙染(X);水流要湍急,水流平靜(X);江底必須要有石頭石礫,可以提供受精卵掩護,江底都是泥沙(X)

綜合以上條件,長江上游的金沙江部分江段,因為河道彎曲、水勢湍急、江底有許多卵石,自古就是中華鱘的產卵地,不過人類建造了葛洲壩橫截長江後,阻斷了中華鱘的洄游之路,讓中華鱘的天然繁殖受到影響

 

未命名1.png

 

🐟 族群危機  

雖然一條中華鱘可以產下上百萬顆的卵,但是這些卵和孵化出來的幼鱘,多半被其它魚類吃掉,回到大海中生長的幼魚又必須面對海洋掠食者的威脅,可以達到性成熟溯河繁殖的中華鱘少之又少,加上要面對水利工程建設阻斷了迴游通道,2013年,中華鱘最後一處產卵場消失,觀測不到野生幼魚,目前屬於極危等級,野生種群面臨即將絕滅的機率非常高

 鮦魚是專吃鱘卵的魚類

目前中國政府採取人工繁殖的方法,將捕撈到即將生產的雌性中華鱘注射催產劑,產卵後和雄性中華鱘的精子放在一起受精,受精率達八成以上,比野外還高,另外幼鱘出生後經過人為照顧到一定程度後再流放長江,可以減少卵被吃掉的風險,希望可以有更多的幼鱘可以回到大海生長,如果有一定數量的成鱘可以回到長江繁殖,中華鱘就不致於這麼快滅絕了

 

白鱘  屬於匙吻鱘科,目前世界上屬於這個科的魚只有兩種,除了生活在長江中下游的白鱘,還有遠在天邊生活在密西西比河的匙吻鱘

 

1111.png

 白鱘的示意圖,因為已經一段時間沒有看到野生的白鱘,所以照片稀少

 

🐟 外觀、體型

白鱘沒有鱗片,只有尾鰭上長有少許的菱狀硬鱗白鱘沒有硬骨板,只有軟骨片支撐和保護著身體體型很大,目前有超過五米長、兩噸重的紀錄,是淡水魚之王

最突出的特徵就是突出的吻,幾乎達到體長的一半,白鱘的吻平直很像劍一樣,所以有「象鼻鱘」、「中國劍魚」、「鴨嘴鱘」等別名,不過這不是真正的鼻子,沒有呼吸作用,反而有點像劍一樣,是一種武器

白鱘是肉食性魚類,很會游泳,可是眼睛很小視覺不發達,靠著長吻旁的感覺器官去發現獵物,再利用長吻去挖掘泥沙、驅趕和攻擊獵物

 

🐟 族群危機

白鱘生活在長江中下游水域,不過多在長江的上游產卵,因為過度捕撈,加上水利工程將不同水域的白鱘隔離,生存面臨嚴重的威脅,近15年已經沒有看到野生白鱘過,處境比中華鱘更危急,屬於極危或是可能滅絕

白鱘數量極為稀少,有「水中大熊貓」的稱呼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中華鱘 白鱘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daddypoppy 的頭像
    daddypoppy

    daddy-poppy's 藥學跟動物世界

    daddypopp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