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命名.png

之前的文章介紹了昆蟲、魚類、兩棲爬蟲類、鳥類等生物,再來就要進入和人類血緣最親近的哺乳類,哺乳類雖然占總生物種類的比例並不大(全世界目前約有5676種哺乳類,占地球所有物種大約0.4%,但是演化出許多有別於其他物種的結構,可以適應地球上各種環境,從高山到深海、從森林到沙漠、從熱帶到極地,都有哺乳類的分布,而人類也是哺乳類的一員

哺乳類因為可以分泌乳汁來哺育後代而得名,由自然學者林奈所創造,哺乳類學名為「Mammalia」,來自拉丁語的乳房「mamma

 

🐹 分類

現存的哺乳動物可以分為兩個亞綱,原獸亞綱(單孔目下的鴨嘴獸、針鼴)和獸亞綱,獸亞綱又可以分成後獸下鋼(有袋類哺乳動物)、真獸下綱(大部分的哺乳類動物)

哺乳類最大的三個目分別為齧齒目(鼠類)翼手目(蝙蝠)鼩形目,這三個目就佔了哺乳動物的六成以上,食肉目(人類最忠實的朋友狗狗就是食肉目)、鯨下目(近代研究把鯨下目歸類於偶蹄目的演化支之一)、偶蹄目(牛、羊、豬、鹿、馬等牲畜)、靈長目(猴子、猩猩、人類)為次大的四個目

 

🐹 身體構造   可以區別於其他的脊椎動物(哺乳類有,但是其他種類的動物沒有)

 

毛囊、汗腺  哺乳類外表通常披著毛髮,可以保暖;藉由汗腺排汗來調節體溫

 

❏ 外表看起來光滑的鯨魚、海豚也有毛髮嗎? 

大部分鯨豚,只有在胎兒和新生兒期間,上唇和左右兩側有數根毛髮,出生後不久就會消失;少數鯨魚長大後(露脊鯨科),在唇上方會有少數剛硬的毛髮

 

乳腺  可以透過乳腺產生乳汁,哺育後代,這也是哺乳動物的名稱由來

 

220px-Cow_and_calf.jpg

(正在餵奶的牛媽媽)

 

心臟  有兩個心房和兩個心室,為閉鎖式循環系統

紅血球  紅血球無核,呈現圓盤狀,但是駱駝的紅血球是橢圓狀   

駱駝為什麼是沙漠之舟?

橫隔膜  將體腔分成胸腔和腹腔

► 哺乳動物的軀體一般分成頭部、頸部、軀幹、四肢、尾巴五個部分,不過經過漫長演化,解剖結構和形態上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骨骼特徵

► 耳朵內有錘骨、砧骨、蹬骨三塊骨頭組成的聽小骨(三小聽骨),由爬行類的兩塊頜骨演變的,加強哺乳類的聽覺功能

► 唯一下顎骨和頭骨直接相連的動物,下顎骨由單塊牙骨構成

牙齒  主要有四種齒形,各有不同的功能,不同哺乳動物會有不同的齒形,可以透過牙齒排列來辨識哺乳類物種

 哺乳動物的牙齒除了乳牙,掉落後就不會在更新,因此掉落牙齒的哺乳動物很容易餓死

 

犬齒  食肉哺乳動物的犬齒比較發達,方便用來刺穿和撕裂獵物

 

未命名.png

(犬齒比較長,呈現尖錐狀)

 

門齒  門齒主要用來啃咬食物

 

下載.jpg

(門齒呈現刀片狀)

 

臼齒、前臼齒  食草哺乳動物的犬齒就很小,甚至退化消失,但是臼齒系列就很發達,方便咀嚼食物

 

❏ 牙齒除了用來吃東西,還有什麼功能?

 

page.jpg

➝ 河馬或海象的長牙有威嚇的效果,可以用來打架、爭奪權力

 

maxresdefault.jpg

➝ 大象的牙齒沒有實質性功能,是一種裝飾,可惜美麗的象牙變成牠們的致命傷,獵殺大象取得象牙的非法活動,導致大象族群數量大幅減少

 

🐹 多樣性

 

外表  身體結構為了適應不同的環境而高度特化,例如有靈活長鼻子的大象、有翅膀可以在空中飛翔的蝙蝠、脖子和舌頭都很長的長頸鹿、流線型體型適合游泳的海豚等…

生活環境  地球上的每個角落幾乎都有哺乳類的蹤跡,這些哺乳動物是怎麼適應這些環境呢?

 

沙漠  生存難題  乾旱、日夜溫差大、食物匱乏

 

article-59eeb61f6764a.jpg

 

乾旱  沙漠的水源稀少非常珍貴,身體必須重複利用再利用再利用水分,腎臟和消化系統可以高度濃縮尿液和糞便,因此排泄物非常的乾燥許多沙漠哺乳動物的體溫會比正常值高一點,可以減少出汗,不會浪費珍貴的水分

 

食物匱乏  在食物相對豐足的時候會大量進食,將能量用脂肪的形式儲存在身體內(駱駝的駝峰、肥尾跳鼠的尾巴基部);也會經常遷徙,尋找食物和水源充足的地方,食草哺乳動物對於水的味道很敏感,可以大概知道降雨的方向而往那個方向遷徙,食肉動物這時候就會跟著獵物走

 

page.jpg 

(儲存脂肪的部位)

 

日夜溫差大    白天酷熱的時候會待在陰涼處或是洞穴內休息,減少流汗而散失過多的水分,等到比較涼爽的清晨或是黃昏才會出來覓食

 

fennec-fox-78253455.jpg

(耳廓狐生活在撒哈拉沙漠,有明顯的大耳朵)

➡ 耳廓狐的大耳朵可以幫助散熱,奶油色毛皮可以在白天反射熱量,夜晚的時候可以保溫

狐狸有很多種類呦

 

草原  生存難題  環境開闊,很難躲避天敵或是捕捉獵物、氣候偏乾燥,但是會有規律的季節性暴雨

 

a_lone_tree_in_an_arid_grassland_on_a_summers_day.jpg

 

躲避天敵、捕捉獵物  草原缺乏天然的掩護,躲避天敵和埋伏掠食都不容易,因此食肉動物為了捕捉食草動物,食草動物為了逃離食肉動物,雙方都有快速運動的能力 

 

maxresdefault.jpg

(奔跑時的獵豹)

 獵豹在捕捉獵物時,衝刺時速度可以達到100km/h以上,是陸地上奔跑速度最快的哺乳動物

美麗外衣的殺手-豹

 

j53l5tH3Lb7D4pdQ.jpg

(獵豹的獵物,瞪羚)

 瞪羚的速度也毫不遜色,可以達到80km/h以上,雖然速度略慢於獵豹,但是瞪羚可以跑比較久的時間,而且轉彎的機動性強,不見得會跑輸獵豹,常常可以看到動物頻道有獵豹和瞪羚的追趕殊死戰

獵豹媽媽教導孩子如何獵捕瞪羚

 

如果沒有傲人速度的動物,只好選擇躲起來了,小型哺乳動物會在草原上挖洞,建造藏身之處,甚至會發展出複雜的地道系統

 

未命名.png

(土豚只有分布在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地區)

 非洲土豚在草原行穴居生活,打出的洞道甚至可以容納一個人

 

除了良好的運動能力、挖洞躲藏之外,群聚成聚落看起來氣勢比較大,減少落單成為單一目標的風險,而且一些個體在進食或是休息時,其他個體可以當作哨兵進行警戒,當掠食者靠近便發出警告的聲音;有時候不同物種也會混合聚集起來,發揮各自的優點,例如長頸鹿的視野開闊、斑馬的嗅覺靈敏、羚羊的聽覺敏銳,共享資源降低被肉食動物捕食的風險

 

tw_attractions_caty01484547628.jpg 

(斑馬群聚在一起,減少落單被掠食的風險)

 

逐水草而居  熱帶草原的降雨是局部和季節性的,所以大型食草哺乳動物會逐水而居,大規模遷徙尋找水源,東非動物大遷徙被列為世界遺產

動物大遷徙在未來因為氣候變遷的原因可能會消失?

 

20170315191632518183.jpg

(觀賞非洲動物大遷徙,是許多人的旅遊清單)  

 為了找尋水源和食物,非洲草原上的動物每年會進行規律的大遷徙

 

森林  森林提供動物豐物的食物資源和隱避的場所,生活在森林的哺乳動物為了適應環境,也演化出不同的特性

 

348713-admin.jpg

 

偽裝  森林中許多哺乳動物的皮毛,大多是深淺不一的棕褐色混合而成的,可以和森林底部的顏色混在一起,混淆掠食者的視線

 

images.jpg

(野豬的保護色)

 

樹棲生活  生活在森林中上層的哺乳動物,會透過跳躍、飛躍、滑翔的方式在樹枝間移動,為了避免在移動時從樹上掉落,發展出自己的獨特構造或絕活

 

20160115-054921_U720_M120368_c286.jpg

(長臂猿)

➝ 長臂猿會用鉤狀的手緊抓握住樹枝

長手森林特技演員-長臂猿

 

436588211_f29e67aca2_z.jpg

➝ 有些猴子會用尾巴捲纏樹枝

 

A_Sciuridae_in_Taipei_2.jpg

(校園常見的可愛松鼠)

➝ 松鼠用鋒利的爪子抓緊樹皮,大大的尾巴可以平衡身體

 

images (1).jpg

(滑翔中的鼯鼠,台灣俗稱飛鼠

➝ 鼯(ㄨˊ)鼠的後肢間有皮膜相連,幫助牠們在樹枝間滑翔

 

極地、高山    生存難題  氣候酷寒,甚至終年冰天雪地、高山陡峭的地形

 

display.jpg

 

保暖  生長在寒冷環境的哺乳動物身上都長有多重毛髮,外層長毛可以保護身體、防水防雪,而內層毛髮是厚厚的絨毛,具有保暖效果;不只是身體,腳掌也長了一層濃密的毛,除了保暖腳掌,也可以在冰雪表面防滑

 

W0O9WXX2QZPR.JPG

➝ 生長在青藏高原的氂牛,毛髮長達一公尺

 

bei_ji_xiong_2.jpg

(北極熊長滿毛的腳掌)

 

除了長毛,北極熊或海豹的身體都儲存厚厚的皮下脂肪,減少熱量的散失;突出體表的耳朵或鼻子,從身體比例來看會比較短小,可以避免降溫過快或是減少被凍傷的危險

 

未命名.png

北極圈的霸主-北極

 

季節性換毛  因為降雪或融雪的緣故,夏冬兩季的環境顏色變化很大,為了避免被食肉動物發現,許多極地哺乳動物(北極兔或北極狐)每年會換兩次毛,夏季換成棕色或深褐色的皮毛,可以融合岩石、泥土、灌木的環境色彩;冬天換成雪白的厚重毛髮,完完全全的融入雪景中

 

page.jpg

(不同的體色,但都是北極狐)

➝ 上圖是冬天的北極狐,下圖是夏天的北極狐

 

高山環境  高海拔地區的空氣稀薄,許多住在高山的哺乳動物血液的紅血球密度會比較高,提高攜氧能力;為了適應陡峭的山壁,有蹄類的哺乳動物除了發達的四肢,還演化出抓地能力良好的蹄,可以在幾乎垂直的懸崖峭壁上奔跑

 

435n000409p4oor3q8n4.jpg

(岩羊,又稱為喜馬拉雅藍羊)

➝ 岩羊主要分布在喜馬拉雅山脈的高處,可以自由自在的在陡峭岩壁上奔跑,躲避雪豹的追殺

 

海洋  生活在水中,身體特徵當然跟陸地哺乳動物有很大的差別 

 

7dca8c2523ec38af1eb04a6846ed2c16-1-1000x500.jpg

 

適合游泳的體型  水生哺乳動物都有流線型身軀,完完全全生活在海洋的海豚、鯨魚、海牛、儒艮等動物的後肢完全退化消失成尾鰭,利用尾鳍和軀幹擺動前進、前肢演化成鳍狀肢用來控制游泳的方向半水生的哺乳動物,例如海豹或海獅的四肢,也演化成槳狀或鰭狀肢

 

未命名.png

➝ 海豹前肢演化成鳍狀,在陸地上主要靠後肢推動身體前進(海獅主要靠著推動前肢移動身體)

海豹海獅的不同

 

保溫  為了在寒冷的海水中保持體溫,身體擁有厚厚的皮下脂肪;演化出大大的體型和減少體表的突出器官(耳朵、鼻子)減小體表面積相對於全身體積的比例,減少熱量的散失

 

呼吸  就算是水生哺乳動物,仍然要用肺呼吸,必須定時回到海面上呼吸空氣,水生哺乳動物的肌紅蛋白含量很高(海豹的肌紅蛋白含量可以是陸生哺乳動物的十倍多),肌肉中的肌紅蛋白可以保存氧氣並且緩慢釋放出來供身體利用

 

🐹 恆溫動物   

哺乳動物的體溫都保持恆定,不過不同物種的基礎體溫不太一樣(人類約攝氏36.5-37.5度、貓約攝氏38-39度)

哺乳動物會透過皮膚來調節體溫,當體溫過高的時候,會控制血管的收縮舒張,將熱量從內部帶到皮膚,經過空氣熱交換而散失:也會利用汗腺或油脂腺分泌汗液和油脂,經過蒸發帶走多餘熱量(不能排汗的動物,會透過張口喘氣來散熱,例如狗);某些野豬或大象會在泥漿中打滾,靠環境降低體溫

 

e6471130367c3babc9af2895e7aec71c.jpg

(人類最忠實的朋友,熱的時候會張開嘴巴伸出舌頭喘氣,蒸發熱量散熱)

 

151001094015_pig4.png

(泥漿中打滾的野豬)

➝ 除了可以保持涼爽,也可以除去身上的寄生蟲,打滾後身上的寄生蟲會覆蓋一層泥巴,等泥巴硬化剝落之後,也會帶走附在體表上的寄生蟲

 

🐹 繁殖特徵   哺乳動物為體內受精,交配時雄性精子會進入雌性體內,等待雌性排卵後和精子結合成受精卵,可以根據寶寶出生和早期發育的方式,將哺乳類的繁殖分成三種方式  卵生、有袋類胎生、胎盤類胎生

不過不管是怎樣的方式,哺乳動物媽媽都會分泌乳汁,餵養自己的寶寶,直到長大到可以吃其他食物存活為止

 

卵生  唯一卵生的哺乳動物是單孔目下的鴨嘴獸和針鼴

牠們的排洩、交配、產卵等活動,都是透過單一開口進行,稱為泄殖腔,而且母體具有雙子宮,所以無法在體內產生發育成形的寶寶,只能將受精卵產下,寶寶會在卵內逐漸發育成熟後孵化,孵化出來的寶寶會吸吮媽媽分泌的乳汁長大,因為有這個特徵,卵生的鴨嘴獸和針鼴還是被歸類為哺乳類動物

唯二的卵生哺乳動物-鴨嘴獸和針鼴

 

有袋類胎生   雌性腹部下長有育幼袋的哺乳類動物,代表動物為袋鼠和無尾熊(主要生活在澳洲和附近的島嶼)、負鼠(主要分布在南美洲,中北美洲也有少量分布)

生殖系統  雌性有用來撫育幼獸的育兒袋,還有共用開口的兩條陰道,往內通往不同的子宮(雙陰道+雙子宮構造);雄性通常有一附分岔的陰莖,主要用來輸送精液

排泄系統  雄性或雌性都利用泄殖腔來排放廢物

懷孕期間,媽媽會在子宮內長出卵黃囊提供胚胎營養,不過沒有完整的胎盤構造,寶寶無法從母體獲得足夠的養分,所以胚胎發育約一個月的時間就會出生,是典型的「早產兒」,當寶寶要出生的時候,媽媽的雙陰道之間會形成一條生殖道,出生的寶寶體型非常小,體表沒有毛、又聾又瞎,靠著嗅覺爬行到媽媽的育兒袋中,靠著吸吮媽媽乳頭分泌的乳汁繼續發育,幾週後幼獸可以暫時或是永久性的離開媽媽的育兒袋了

► 因為出生後的寶寶必須要爬到育兒袋內,前肢會發育的比身體的其他部位更加完全

► 早產的幼獸雖然在生存上有比較大的風險,但是也減少了母親懷孕期間的風險,不需要長時間挺著一個大肚子躲避掠食者的攻擊

 

育兒袋口方向  和生活方式相關

 

69ab4f4a4fce49b8a901909938ef8afa_th.jpg

(袋鼠的育兒袋開口向上)

➝ 袋鼠大部分的時間都是用兩隻後腿站立和行走,身體處於直立的姿勢,育兒袋袋口必須向前開,避免寶寶掉下來

筋肉袋鼠的介紹

 

134q0002n0sqq7r10833.jpg

(袋熊的育兒袋開口向後)

➝ 袋熊喜歡挖土掘洞,開口向後的育兒袋可以避免挖出的泥土跑進育兒袋內,影響到寶寶;無尾熊育兒袋開口也是朝後,有一條很像繩子的肌肉可以綁緊育兒袋,可以保護寶寶不掉出來

袋熊糞便的秘密、吃大便的無尾熊寶寶

 

胎盤類胎生   除了單孔目和有袋類,所有哺乳動物都是有胎盤的,寶寶藉由胎盤和臍帶跟母親連結,從母體中吸收營養,並且將代謝廢物排出去,幼體可以在母體內進一步發育;子宮內被羊水包圍浸泡的寶寶,可以緩衝避免受到衝擊和劇烈搖晃  胎盤類胎生的哺乳動物寶寶,在媽媽體內完整的發育和被保護著

分娩時通常是頭部先露出來,但是海洋中生產的哺乳動物會先露出尾巴(頭先出來會被水淹死),寶寶在子宮內透過胎盤呼吸,但是出生後胎盤和子宮脫離,寶寶馬上需要呼吸到空氣,這就是人類的嬰兒剛出生時必須要先打屁股讓他哭,進而學會呼吸的原因

 

U1235P2T1D3291344F13DT20090724092328.jpg

(被托出呼吸的鯨魚寶寶)

➝ 在水中分娩的鯨豚,媽媽或是其他成體會幫忙將剛出生的寶寶托出水面,進行第一次的呼吸

 

--- 哺乳動物的養育期比較長,這是牠們的特徵

寶寶出生後幾周甚至到後幾年的時間,都會仰賴母親分泌的乳汁發育,這段時間稱為哺乳期,不僅餵乳汁,成體還會保護和照料後代,通常由雌性承擔養育後代的責任,不過某些物種的雄性或是整個族群的成員,也會共同承擔育幼的責任

照料後代的時間差異性很大,兔子或老鼠可能只有幾個星期而已,大象、猴子或是人類可以長達十年以上,這段期間幼體可以藉由觀察或是學習同類的行為,來增加生活的體驗,替未來獨立時增加存活的可能性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哺乳類英文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daddypoppy 的頭像
    daddypoppy

    daddy-poppy's 藥學跟動物世界

    daddypopp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