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類學 熊是食肉目、熊科下動物的通稱,現存熊科總共有五屬八種,有棕熊、黑熊(分成亞洲黑熊、美洲黑熊)、北極熊、馬來熊、懶熊、眼鏡熊、大貓熊共八種,大貓熊和北極熊可以參考連結的文章,這篇會著墨介紹其他種類的熊
(熊科下的詳細分類)
🐻 分布 除了非洲、澳洲、南極洲沒有熊的足跡,熊類家族廣泛的分布在世界各地
北極熊分布在北極圈內的極地;棕熊分布範圍廣泛,橫跨北美洲、歐洲、亞洲北部;北美黑熊和亞洲黑熊顧名思義分布在北美洲和亞洲;大貓熊僅分布在中國的四川、甘肅、陝西一帶;眼鏡熊分布在南美洲;懶熊分布在印度;馬來熊分布在東南亞
🐻 冬眠 ㄧ般人認為熊都會冬眠,只有生活在寒冷地區的熊才會冬眠,例如北極熊、棕熊、亞洲黑熊、美洲黑熊;生活在相對溫暖的大貓熊、馬來熊、眼鏡熊、懶熊是沒有冬眠能力的!
▶ 如果分布在比較溫暖地區的棕熊、亞洲黑熊、美洲黑熊,因為冬天時食物仍然充足,會有部分個體選擇不冬眠
(冬眠示意圖)
為了渡過酷寒和缺乏食物的冬天,冬眠前(秋天)熊會大吃特吃,將吃下去的食物轉為脂肪儲存在身體中,當作冬眠時消耗能量的老本;當熊進入冬眠時會不吃、不喝、不排泄、不動,體溫和心跳都會降到低點,減少熱量的散失,如果受到驚擾可能會稍微醒來活動一下後繼續沉睡,經過好幾個月,熊會失去將近一半的體重,如果有哺育幼崽的母熊會變得更瘦,當熊從冬眠中甦醒時,必須拼命進食,幾乎什麼都吃,來恢復體力和失去的體重
🐻 共同特徵、行為
▶ 熊有著龐大的身軀、四肢粗壯有力、長長的吻部、短小的尾巴
▶ 腳爪上有五個彎曲鋒利+無法回收的爪子(貓科動物的爪子可以回收),利爪可以牢牢抓住樹幹,熊類擅於爬樹(北極熊是例外,生活的地區幾乎沒有樹木可以讓牠爬)
▶ 熊類基本上是雜食性動物,根據棲息地的不同會有多樣化的食譜,有些偏愛吃肉、有些偏愛吃植物,例如北極熊幾乎是肉食動物、大貓熊幾乎只吃竹子,偶爾才會吃肉
▶ 通常都是獨行俠,只有哺育時期會看到母熊帶著小熊
(除了母子同行,年紀比較小的手足也會共同生活一段時間)
▶ 熊基本上是日行性動物,在人類頻繁活動地區的熊,也會選擇夜晚出來活動
🐻 人類與熊的關係
❏ 熊會主動攻擊人類嗎? 熊很少會無緣無故攻擊人類,攻擊人類不外乎是下面的原因
▶ 當人類太接近小熊,母愛本能為了保護小熊而攻擊
▶ 當人類離受傷的熊太近
▶ 人類誤闖熊的領域,讓熊類受到驚嚇或是認為受到挑釁
▶ 熊有吃過人肉的經驗,熊就會認為人肉也是一種食物來源
▶ 熊過度飢餓(飢不擇食)
❏ 如何避免遇到熊呢?
▶ 不要隨意進入熊類可能出沒的地方:例如熊的自然保護區、原始森林
▶ 必須要進入熊出現的潛在地區時,可以帶著熊鈴鐺,走動時發出的聲響會告訴熊你是存在的(打草驚蛇的概念)
▶ 野外露營時,禁止把食物帶進帳篷中,睡前必須把所有垃圾和食物打包好放置在防熊桶子中、或是用繩子掛勾在樹上,如果食物亂散一地或是沒有處理好,會引來熊類覓食
▶ 看到小熊時雖然模樣很可愛,建議你盡快遠離這個區域,因為母熊就在附近
❏ 遇到熊時要如何應變?
▶ 保持鎮定不要慌張,如果大聲吼叫或是擺出過大的姿勢,可能會刺激熊做出攻擊反應;當然也不要馬上逃跑,熊的本能會判斷你是獵物,立刻追上去攻擊 ➝ 慢慢的以戰鬥蹲姿蹲下,讓熊了解到你並不是威脅,再慢慢的面對牠往後走開
▶ 禁止爬樹,因為熊比你會爬樹
▶ 禁止裝死,因為熊也會吃腐肉,就算牠們不想吃你,貪玩的熊可能會去玩弄屍體,就算你沒被咬死,也會遭受到嚴重抓傷、壓斷骨頭等
🐻 熊種的介紹
🐾 棕熊 分布在北美、亞洲北部、歐洲的熊種,俗稱「大灰熊」
▶ 阿拉斯加棕熊是體型最大的熊,體長可以達三米、體重將近700公斤
外觀、特徵 雖然叫做「棕」熊,也有白色、黑色、灰色、金黃色、雜色皮毛的種類或個體(棕熊很少是純棕色,通常混和其他顏色);棕熊的肩背部有一塊鼓起來的肌肉,可以提供前肢強大的力量
(棕熊幼崽)
➝ 棕熊幼崽有時候胸前會有奶油色或是白色的斑紋,長大就會漸漸消失
食性 雜食性動物,棲息在不同地區的棕熊會因為食物不同而有不同的食譜,有些地方的棕熊喜歡吃草、有些偏好吃肉,也會根據季節進食不同的食物(當下的環境有什麼吃什麼)
➝ 春天時棕熊主要吃植物,例如雜草、樹根、果實,棲息在歐洲闊葉林中的歐洲棕熊,特別喜歡吃昆蟲補充蛋白質,秋天時會吃大量漿果或是橡果來補充冬眠時需要的熱量
➝ 生活在阿拉斯加到俄羅斯堪察加太平洋沿岸的棕熊,魚類是牠們主要的食物,尤其秋天時鮭魚會洄游產卵,棕熊為了儲存冬眠時的老本,會聚集在瀑布或是河口補食逆流而上的鮭魚,當鮭魚數量很多的時候,棕熊只挑熱量高的魚頭、魚皮、魚卵吃,剩下的部位就棄掉
➝ 棕熊也會獵捕齧齒動物或是有蹄類動物當做食物
繁殖、交配、哺育
交配季節大約落在每年的5-7月,公熊會為了爭奪交配權打架,通常可以和母熊交配的公熊都是地方的首領,首領占地為王幾十年後因為年紀大,無法戰勝後起之秀,首領會換成其他比較年輕的公熊
交配後,哺育後代的責任全權交給母熊,母熊會到冬眠的洞穴中產下熊寶寶,一窩大約1-4隻(平均兩隻),小熊會一直跟在媽媽身邊至少兩年才會獨立,這段期間媽媽會保護、餵養、教導小熊狩獵技巧等,哺育時的母熊不會發情,也沒有交配的慾望,當公熊在附近時母熊會帶著小熊躲遠一點,因為有時候公熊為了要跟母熊交配或是缺乏食物時,可能會攻擊甚至殺死小熊
(棕熊寶寶嬉鬧時,會從中學習狩獵或攻擊的技巧)
族群狀況 全球棕熊的總數量估計大約20萬隻,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紅皮書列為「無危物種」,不過部分亞種的數量或許岌岌可危,例如墨西哥棕熊在野外可能已經滅絕,歐洲棕熊因為棲息地破碎化和物種隔離,數量正在漸漸下降中
🐾 亞洲黑熊 分布在亞洲的18個國家(尼泊爾東北部、不丹、孟加拉、緬甸、寮國、泰國、柬埔寨、越南、伊朗東南部,巴基斯坦中南部、俄羅斯遠東地區、朝鮮半島、日本、台灣、中國、阿富汗和印度的喜馬拉雅山區),主要棲息在中高海拔的森林中,冬天時會遷移到低海拔地區(垂直遷徙)
外觀特徵 體型比棕熊小很多,全身披著附有光澤的黑色皮毛,頸部的毛比較長呈現毛叢狀,最著名的特徵就是胸前的白色(或黃色)倒人字形斑紋,因此有「月熊,moon bear」、「月牙熊」的俗稱,因為吻部的形狀很像狗,也有「狗熊」的俗稱
(胸前白色的V條紋,是亞洲黑熊的最大特徵)
食性 雜食性動物,因為棲息在森林,春天主要吃植物的根莖葉草、夏天吃昆蟲和水果、秋天改吃堅果類,部份地區的亞洲黑熊會捕食小型有蹄類動物(例如山羌),亞洲黑熊的食譜中比較少見魚
生殖、交配、哺育
通常在6-7月交配,經過6-8個月的懷孕期,大約在年底的11、12月到隔年的3月生產,冬眠中的亞洲黑熊會在洞穴中生出熊崽,一邊進行冬眠一邊餵養熊寶寶乳汁,ㄧ胎大約生下1-3隻的熊崽
🐾 美洲黑熊 分布在北美洲的熊類,從阿拉斯加南部、加拿大、美國、墨西哥北部都有牠的蹤跡,美洲黑熊估計有90萬隻,是其他熊類總和數量的兩倍多,國際自然保護聯盟列為「無危物種」
▶ 熊類中只有美洲黑熊和棕熊的數量比較多,是族群相對穩定的種類
體毛的長度相當,吻鼻部通常是棕褐色,其他身體部位的毛色變化很大,有不同深淺的黑色、褐色、甚至還有肉桂色、金黃色、白色、灰色等罕見的顏色,跟亞洲黑熊不同,胸前很少有白色斑紋
食性 標準的雜食性機會主義者,隨著季節變化菜單,植物的根莖葉、雜草、漿果、堅果、昆蟲、魚、哺乳動物、兩棲爬蟲動物、鳥類、腐屍、人類相關食品(垃圾、儲餘、飼料、蜂蜜等),有什麼吃什麼,棲息在人類活動區域附近的美洲黑熊,常常會為了找尋食物誤闖住宅、農場、牧場、小鎮等
▶ 美洲黑熊喜歡吃腐屍,遇到黑熊絕對不能裝死呦!
生殖、交配、哺育
通常在5-7月交配,母熊會在冬眠期間(12-2月)生下小熊,剛出生的小熊無法睜開眼睛、沒有體毛,非常脆弱,冬眠中的媽媽靠著本能一邊冬眠一邊餵養奶水,哺育寶寶渡過第一個冬天,春天時小熊也已經長到兩、三個月大了,母熊和小熊會一起離開洞窟,小熊會一直待在媽媽身邊,接受媽媽的庇護和食物,也會在生活中學習生存的本領,大約一歲半到兩歲左右就會獨立,因為媽媽要開始發情進入下一階段的繁衍任務,有些比較黏的小熊如果遲遲不離開母親身邊,母熊甚至會趕跑牠
🐾 懶熊 主要分布在印度、斯里蘭卡、不丹、尼泊爾、孟加拉地區,棲息在海拔1500公尺以下的森林、草原、灌木叢,是典型的低地哺乳動物,因為分布在比較炎熱+植披覆蓋率比較少的地區,比起其他熊類,懶熊常常選擇在夜間出來活動,避開白天酷熱的陽光
外觀特徵
▶ 毛色有黑色、棕色、紅褐色(罕見),毛髮長度比其他熊還要長,尤其在脖子/肩膀/背部,長度甚至可以長達15-20公分,懶熊看起來很蓬鬆,耳朵附近也覆蓋著長毛,外觀看起來和典型的熊有很大的差別;不只是毛髮,尾巴也是熊類中最長的,長達15-18公分
▶ 胸前有顯著的白色V或是U型斑紋
▶ 嘴唇有高度的伸展性,特化成可以用來吸吮蟻類,吸吮過程中還可以關閉鼻子避免蟻類侵入,有「唇熊」的俗名
(懶熊的嘴唇是進食的好工具)
食性 雜食性動物,蟻類、水果、蜂蜜是懶熊的最愛,因為喜歡吃蜂蜜,也有「蜜熊」的俗名
懶熊傾向吃掉落在地面上的水果,很少會為了吃水果爬上樹,不過為了吃蜂蜜就會經常爬上樹將蜂窩打下來,再到地面上享用;如果不是水果盛產的季節,白蟻和螞蟻就會變成主要的食物
不過棲息地面臨嚴重的破壞,導致食物來源變少,懶熊轉而吃人類種植的農作物,增加了人熊間的衝突
➝ 懶熊會用熊爪破壞蟻穴或是挖掘地面下的蟻群,使用長管狀的吻部交替的吹走沙土、吸食四處竄逃的蟻群,進食時發出的獨特聲音大到可以傳到1、200公尺遠的地方
交配、繁殖、哺育
懶熊大約在5-7月交配,大約在年底或是隔年初就會生下1-2隻熊崽,出生後的前三個月會在產房渡過,熊寶寶會在媽媽旁邊待個兩年左右的時間才會獨立,這段期間小熊喜歡乘坐在母親的背上,手足甚至會為了搶奪媽媽的乘坐空間而互相打架
▶ 因為懶熊的移動速度比較快,熊寶寶會乘坐在媽媽背上跟著移動,比較省力也比較安全
➝ 懶熊媽媽的肩部附近有長毛,可以讓小熊牢牢抓住,不過當小熊的體重達到媽媽體重的1/3時,媽媽就不會再揹牠們了,之後會漸漸增加小熊在地面上活動的時間
族群狀況 估計約1-2萬隻,國際自然保護聯盟列為「易危物種」
🐾 眼鏡熊 分布在安第斯山脈的委內瑞拉、哥倫比亞、厄瓜多爾、秘魯、玻利維亞等地區,是南美洲現存的唯一原生熊類,也稱為「安地斯熊」;棲息在安地斯山脈的森林、草原、灌木沙漠地區,偏好潮濕的森林地帶
▶ 根據分類,眼鏡熊是熊科動物中,跟大貓熊的血緣關係最親近的,這兩種熊剛好都是要大量消耗堅韌或高纖維的食物 ➝ 大貓熊吃竹子、眼鏡熊吃仙人掌/棕櫚/鳳梨科的植物
外觀特徵 身上的皮毛大多是黑色或深褐色,臉部、下巴、頸部、胸部一帶會有乳白色的皮毛,尤其在臉部,白色皮毛的紋路就好像替熊戴上眼鏡一樣,所以被稱為「眼鏡熊」
(眼鏡有時候會戴歪或是變型,這些個體確實都是眼鏡熊啦)
➝ 眼睛周圍的白色斑紋有的完整、有的不完整,有的不對稱的,有的幾乎看不出有斑紋
食性 雜食性動物,會吃水果、植物、肉類,不過偏向草食性(食譜中大約只有5%是肉),愛吃仙人掌、鳳梨科植物、落果、沒有開封的棕櫚樹葉,這些植物很難剝開(必須除去外層堅硬的葉子)、進食(避開棘刺)、消化,卻是眼鏡熊的最愛
(找尋食物中的眼鏡熊)
交配、繁殖、哺育
眼鏡熊一年四季幾乎都可以交配,高峰期會落在雨季剛開始和水果熟成的4-6月,幼崽大多在年底明年初時出生,一窩約1-3胎,剛生出來的熊寶寶體重很輕、無法睜開眼睛,在媽媽的庇護和哺育下漸漸長大
族群現況 野外族群估計約有13000-25000隻,被國際環境保護聯盟列為「易危物種」
🐾 馬來熊 主要分布在東南亞地區,包含中國雲南一帶、馬來西亞、印尼、印度東北、孟加拉等地區,棲息在這些地區的森林,部分地區可能同時會有馬來熊和台灣黑熊共存
外觀特徵
▶ 體型最小的熊,成年熊的體長不會超過150公分
▶ 皮毛通常是黑色,少數為深褐色,胸前會有明顯的白色(黃白色)斑紋,個體間的斑紋形狀差異很大,通常為U或是圓形
(因為胸前標誌乍看之下像太陽,俗稱太陽熊)
➝ 跟亞洲黑熊一樣都有胸前花紋(亞洲黑熊大多是V字形,馬來熊是U字形或圓形),除了花紋可以分辨,馬來熊的體型比較小、耳朵也比較小、毛髮短很多,基本上不太會搞混
▶ 前肢彎曲,腳掌轉向內側,是典型的內八
▶ 舌頭很長,大約20-25公分,方便吞食蟻類或是其他昆蟲
(馬來熊的長舌頭還是輸長頸鹿一截)
(可以觀察到這隻馬來熊的胸前白色紋路並不清楚)
食性 雜食性動物,主要吃昆蟲和水果(果實),通常結果量少時才會轉而吃昆蟲,馬來熊尤其喜歡爬到樹上,咬開或是挖開樹洞,吃裡面的蜜蜂或蜂蜜,所以也有「蜜熊」的俗稱
(吃水果中的馬來熊)
交配、繁殖、哺育 馬來熊是唯一沒有明顯繁殖季節的熊類,一年四季都可以發情和生殖,雌熊雖然有四個乳頭,不過ㄧ窩通常只有1-2隻小熊,不會全部用到
族群現況 目前缺乏可靠的調查數據來評估馬來熊的族群數量,不過依照棲息地破壞的情形來看,大約僅存數千隻而已,國際環境保護聯盟列為「易危物種」
--- 表格簡單整理熊家族的知識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