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 文章延續還沒討論完的兩隻澳洲有袋類「袋獾」、「蜜袋鼯」

 

🐾 袋獾  袋獾有一個聽起來很可怕的綽號「塔斯曼尼亞魔鬼」,因為早期來自歐洲的定居者,晚上的時候常常被這種動物淒厲的咆哮聲所困擾,他們認為這一定是來自地獄惡魔的聲音,因此取了這個稱號!

▶ 袋獾目前僅僅分布在澳洲的塔斯曼尼亞州(澳洲大陸東南方的島嶼),學者認為牠們也曾經分布在澳洲大陸,因為競爭力不及澳洲野狗而滅絕,塔斯曼尼亞州剛好沒有澳洲野狗的蹤跡,在這裡找到屬於牠們自己的一片天

聽看看袋獾的叫聲

 

2008293.jpg

 

外觀、特徵 

▶ 雄袋獾的體形比雌袋獾大一點,體型大小跟一隻狗差不多,大約60公分長、7公斤重 ➝ 看起來矮胖,卻渾身肌肉

▶ 全身長滿黑色的皮毛,胸前有一條白色的毛

 

6422793663_9cdab5f062_b.jpg

(不要誤認成是台灣黑熊的V字形白毛)

 

▶ 因為頭部構造的關係,牙齒咬合力驚人,如果考慮到動物的體積,袋獾是有最強噬咬能力的哺乳動物

 

1200px-Tasdevil_large.jpg

(袋獾張嘴就可以看到那一口利牙)

 

▶ 袋獾的尾巴可以儲存脂肪,從尾巴的肥厚或是削瘦程度,可以反應出袋獾是否健康

▶  前肢稍稍長於後肢(跟非洲鬣狗一樣)

 

感官

▶ 袋獾仰賴嗅覺、聽覺尋找食物,袋獾可以聞到一公里外的食物氣味

▶ 袋獾是夜行性動物,視覺上以黑白視力為主,可以看到移動的物體,靜止物體就比較難觀察到

▶ 袋獾的臉上和頭頂長有觸鬚,方便黑暗中尋找獵物或是偵測同類的存在

 

44fb1259c14ddedf320baa9671a18feb.jpeg

(袋獾臉上長長的觸鬚是重要的感官)

 

交配、繁殖、哺育  雌袋獾在兩歲時達到性成熟,每年的三月是交配時期,雄袋獾會打架爭奪交配權,交配受精後跟其他有袋類一樣,妊娠期很短大約一個月,就會生下早產的袋獾寶寶

 

0.jpg

➝ 袋獾是生性好鬥的動物,爭奪交配權、搶食物、搶空間都有可能會打上一架,在袋獾身上常常可以找到傷痕

 

袋獾媽媽每胎可以生下好幾十隻的早產兒,不過育幼袋內只有四個乳頭,只有率先爬到育兒袋然後佔據乳頭的四隻幼崽可以存活下來,牠們會留在媽媽的育兒袋內大約100天的時間生長發育,斷奶後就會完全離開育兒袋了(袋鼠兒童還會鑽回去媽媽的育而袋內),不過牠們仍然會待在媽媽的巢穴中大約三個月的時間,才會離開巢穴而獨自生活

▶ 袋獾的育兒袋跟袋熊一樣,開口朝

 

d4198d02f8b11a7cbddd2420d799818f.jpg

(可愛的小袋獾舒服的趴在媽媽的背上)

 

食性  袋獾是現存最大的有袋類食肉動物

袋獾是肉食性動物,喜歡吃小袋熊、小袋鼠,鳥類、魚類、兩棲爬蟲類、豢養的牲畜等,比起捕捉活的獵物,袋獾更喜歡吃腐肉,除了肉和內臟,也會吃掉小骨頭和皮毛,袋獾可以說是大自然的清道夫,農民很喜歡袋獾這個特性,因為沒有腐肉就沒有害蟲,沒有害蟲就不會肆虐農作物

袋獾平時雖然很喜歡打架,不過吃大型獵物的時候,可以忍受多隻袋獾共同享宴大餐,當肉越吃越小塊的時候,有領導權的袋獾會提醒其他同類不要過度貪吃,不會真槍實彈打起來,可能就稍微衝撞或是咆哮一下

 

iStock_000005386579XSmall.jpg

(袋獾會共同享用食物)

➝ 袋獾進食時會發出刺耳的聲音,學者認為這是一種社交行為

 

習性、行為

▶ 不像袋熊,袋獾的領域意識沒有那麼強烈,個體間的活動範圍常常會重疊,當覓食或是活動時碰到另一隻袋獾,好鬥的牠們常常會較量一翻,雄性袋獾也會趁機決定誰有領導權

▶ 袋獾遭受攻擊時會跟臭鼬一樣發出臭味

 

疾病加速滅絕 

許多野生動物是因為棲息地的破壞、過度獵殺而滅絕,澳洲東南方島嶼上的袋獾卻面臨另一種威脅 ➝ 袋獾面部腫瘤病Devil Facial Tumour DiseaseDFTD),從二十世紀末期起,疾病讓袋獾的數量下降了20-50%,甚至更高,感染腫瘤的袋獾會無法進食,最終因為挨餓而死亡

袋獾會透過輕咬或是舔拭另一隻袋獾的臉頰來進行嘻鬧玩耍、社交活動、打架、繁殖調情等行為,偏偏這個行為會造成疾病的傳染

 

2008258.jpg

(溝通中的袋獾)

 

image-520.jpg

(感染袋獾面部腫瘤的初期症狀,後期症狀的照片慘不忍睹,有興趣的讀者可以搜尋)

 

🐾 蜜袋鼯   又稱為「短面袋鼯」,主要分布在澳洲,極少部分在印尼島嶼

 

81fwhXXJZlL._SX425_.jpg

 

未命名.png

(顏色代表不同種的蜜袋鼯)

➝ 蜜袋鼯分布在澳洲東部和北部、塔斯曼尼亞、巴布亞新畿內亞、印尼等地方

 

棲息地  棲息在食物充足的森林,如果有銨樹會更好,因為牠們喜歡吃某些銨樹的甜樹汁,嗜甜的特性而得名「蜜」袋鼯;白天時蜜袋鼯會睡在巢穴中休息,等到夜晚時出來活動覓食

 

00530620.jpg

(樹洞是蜜袋鼯的最愛,人類常常打造人工樹屋供牠們居住)

➝ 蜜袋鼯棲息在樹穴、樹洞中,一群成年鼯鼠和其幼鼯擠在巢穴中生活;領導的成年雄鼯會使用口水或是氣味腺的味道來劃定界線,如果缺少這種味道的入侵者,會被排除在巢穴外

 

外表、特徵

 

2248.jpeg

➝ 雄鼯體型比雌鼯大,鼻子到背部中間有一道黑線,有一條很長但是無法抓握東西的尾巴,尾巴是用來保持平衡的

 

f35aaa92759d0f968a7f1ba9cf136fe3.jpg

➝ 蜜袋鼯的手有五根手指,腳也有五根趾頭,但是第二三趾融合在一起,負責搔癢跟清理皮毛(類似無尾熊的內建梳子),腳拇指圓圓的沒有趾爪;最特別的構造就是從手延伸到腳的翼膜,可以幫助牠們滑翔50-150米,利用翼膜的捲曲、腳跟尾巴的移動來控制滑翔的方向

 

氣味腺  雄鼯利用味道來劃定地盤

▶ 雌性蜜袋鼯有兩個氣味腺,一個在洩殖腔、一個在育兒袋中

▶ 雄性蜜袋鼯有四個氣味腺,分別在前額(一個)、胸部(一個)、泄殖腔附近(兩個)

220px-Petaurus_breviceps_1.jpg

(我是公蜜袋鼯,因為我禿頭;結紮後的雄袋蜜就不會禿頭,也可以減少臭味的問題)

➝ 利用前額的氣味腺來判斷性別,雄鼯的前額是禿的;胸部氣味腺造成的胸禿就沒有這麼明顯

 

繁殖、哺育

 

page.jpg

(認識雄雌蜜袋鼯的生殖構造,左雌右雄)

➝ 雄鼯有分岔的陰莖、雌鼯的腹部中央有育幼袋

 

雌鼯生長到8-12個月時會先達到性成熟,雄鼯則需要12-15個月的時間,蜜袋鼯的妊娠期很短,大約兩個多禮拜就會生下1-2隻的幼鼯,幼鼯會奮力爬到育幼袋內繼續生長發育,不過懷孕時的雌鼯很不起眼,通常要看到幼鼯從育幼袋中爬出來才會知道;幼鼯在育兒袋內吸奶兩個月才會斷奶,漸漸離開育兒袋,不過要獨立生活至少要四個月大的時候

 

194_135789.jpg

(可以看到幼鼯從媽媽的育兒袋中露出來)

 

習性、行為

 

食性  雜食性動物,野外的蜜袋鼯會吃桉樹和樹汁、金合歡、花蜜、花粉、果實、昆蟲、蜘蛛等;飼養中的蜜袋鼯除了補充足夠的蛋白質(昆蟲、瘦肉、蛋等),也要餵養果實、蔬菜、樹枝、花蜜等,並且添加

休眠  在乾旱或是寒冷的季節,食物來源會減少,蜜袋鼯會降低體溫和活動量,減少能量的消耗,非不得已就進入休眠模式好幾個小時,將體溫降低到可以忍受的臨界點來節約能量,維持基本的新陳代謝就好

▶ 秋天時蜜袋鼯會大吃特吃,儲存脂肪增加體重,希望可以度過缺乏食物的寒冬

 

--- 可愛的模樣,越來越多人選擇飼養蜜袋鼯,可是跟所有的寵物一樣,飼養了就不要棄養,好好的負責任

 

5971bf3380b25.jpg

(瞧瞧可愛的蜜袋鼯,忍心拋棄牠嗎?)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蜜袋鼯 袋獾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daddypoppy 的頭像
    daddypoppy

    daddy-poppy's 藥學跟動物世界

    daddypopp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