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183389.jpg

如果時常關心氣象報告的讀者,對於衛星雲圖中那團白色的東西應該不陌生,它常常在夏秋季節侵擾台灣、帶來狂風暴雨、替水庫補水、給上班族放假的小確幸、給部分地區的災民帶來夢靨,它就是「颱風」

小編整理了很多颱風的知識,不過艱深的大氣學、氣候學等專業知識就交給氣象專家,小編不專業,只是喜歡蒐集和整理比較生活化的東西,分享給讀者罷了!

 

🌀 颱風生成  

發源在熱帶海面,受到太陽直射的海水溫度很高,大量海水蒸發到空氣中,水蒸氣凝結時釋放熱量,提高空氣中的溫度,空氣受熱會膨脹,密度小、質量輕,會形成一個低壓中心,因為赤道附近的風力微弱,空氣容易上升產生對流作用,周圍冷空氣會流入補充,然後在蒸發、凝結、釋放熱量,持續作用和循環,形成了熱帶低氣壓

氣壓持續變化(高壓空氣往低壓空氣流動)地球本身的轉動,流入的空氣開始旋轉,在北半球形成一個逆時針旋轉的空氣漩渦,當低氣壓漩渦持續加深,四周空氣加快流入漩渦中心,風速會越來越大,當風速達到一個標準時,就是氣象學上定義的颱風

 

形成條件

 海面:海洋可以持續提供水氣,不會有颱風在陸地上生成的!

▶ 溫度高的海面:足夠的水氣蒸發,提供颱風生成的能量

▶ 足夠的柯氏力:幫助颱風旋轉的一種力量,在南北緯五度內的海域因為柯氏力不夠,很少會生成颱風

▶ (這是氣象達人的專業)大環境配合:提供地面輻合、高空輻散的理想環境

 

typhoon1-401.jpg

(全球颱風的生成區域、路徑圖)

➝ 可以看到台灣已經埋沒在颱風的路徑中,表示台灣很常受到颱風的侵襲;赤道中央完全沒有颱風生成跟經過,因為柯氏力不夠,無法形成漩渦的氣流

 

🌀 颱風名稱  根據熱帶氣旋的生成地區,各國會有不同的稱呼

颱風  typhoon,生成在北太平洋西部、中國南海 ➝ 台灣、日本、中國、港澳等地區

颶風  hurricane,生成在北太平洋東部、大西洋西部、加勒比海、墨西哥灣等地區 ➝ 美國東岸

旋風  cyclone,生成在印度洋、孟加拉灣、阿拉伯海

碧瑤  菲律賓人對颱風的稱呼

威烈威烈  willy-willy,澳大利亞土著對颱風的稱呼,現在澳洲官方都稱颱風為熱帶氣旋

 

--- 下圖是颱風警報單,圖中有一些颱風資訊必須要學習

 

未命名.png

(橘色框起來的知識,文章會一一替你解答)

 

🌀 颱風分級、強度   依照近中心最大平均風速來劃分,各國的氣象機構有各自的標準,台灣的中央氣象局將颱風劃分成輕度颱風、中度颱風、強烈颱風三種強度

平均風速的計算時間也有差異,台灣中央氣象局、香港天文台、日本氣象廳使用「十分鐘平均風速」;中國中央氣象台使用「兩分鐘平均風速」;美軍聯合颱風警報中心、美國國家颶風中心使用「一分鐘平均風速」

▶ 採用較短時間去測量平均風速,得到的數值會比長時間去測量平均風速還來的高,所以美國氣象公布的颱風風速會比中央氣象局還高,是正常的現象

 

未命名.png

➝ 在台灣,中心風速每秒17.2公尺以上,才有資格叫作颱風

 

--- 各國的颱風分級表

 

w644.jpg

(各國氣象機構的颱風分級定義)

➝ 在台灣,平均風速大於每小時184公里就可以稱為強烈颱風,但是在美國可能只有三級颶風的威力,在批踢踢大氣板追風的讀者,遇到比較強的颱風,會頃向使用美國的颶風等級,這樣對颱風的強度會比較「有感」

 

❏ 網路上常常聽到這個颱風是貓五等級,為什麼颱風跟貓有關係呢?

美國國家颶風中心的颱風等級將颶風分成五個等級,一級颶風的英文為 category 1 hurricane,取英文的前三個字母cat,將一級颶風暱稱為貓一,所以貓五颱風,就是指颱風近中心的平均風速,達到美國國家颶風中心的五級颶風標準

 

❏ 什麼是蒲福氏風級?  

英國人弗朗西斯·蒲福(Francis Beaufort)根據風對地面物體或海面的影響程度,定出的風力等級,依照強弱將風力劃分成「0-1213個等級,後來隨著測風儀器持續發展進步,實際上可以測到的風力遠遠超過12級,後來就把風級擴展到17級,總共有18個等級

不過後來擴展的風級沒有被廣泛採用,目前只有台灣、中國等地區在表示颱風強度時會拿來使用

 

未命名.png

(蒲福氏風級表)

➝ 新聞報導強烈颱風的瞬間陣風達十七級以上,根據蒲福風級表來看,已經是是毀滅性颶風等級了;台灣都市的房子大多使用鋼筋混泥土,加上颱風碰到東部高山時會受到地球破壞而減弱,生活在台灣西部都市的讀者,可能很難感受到「風」的威力

蒲福風級的模擬影片 

 

🌀 颱風命名

從西元20000101起,根據世界氣象組織召開的第31屆颱風委員會決議,在國際航空、航海上使用的西北太平洋、南海地區颱風統一識別方式,除了編號維持現狀,颱風的名稱全部更換,換成140個新名字,共分成五組,每組28個,分別西北太平洋、南海海域的國家(或地區)的颱風委員會成員各提供10個,再由設在日本東京隸屬世界氣象組織的區域專業氣象中心負責依排定之順序統一命名

各國(或地區)在颱風報導時是否使用這些颱風名稱,由各國(或地區)自行決定,因為新的命名來自不同國家和地區,除了過去慣用的人名,也包含動植物、、星象、地名、神話人物、珠寶等名詞,也沒有按造英文字母排序,所以非常複雜且不規律,台灣中央氣象局做了民意調查,決定報導颱風消息時,以颱風編號為主,颱風委員會的國際命名為輔

提供颱風名字的國家  柬埔寨、中國、北韓、香港、日本、寮國、澳門、馬來西亞、米克羅尼西亞、菲律賓、南韓、泰國、美國、越南;台灣沒有加入世界氣象組織,沒有參與颱風命名

颱風除名  如果颱風造成重大傷害,可能會被除名,改用其他名字頂替

 

cats.jpg

➝ 2018年造成菲律賓重大傷亡的海燕颱風,遭永久除名後,2019年由白鹿頂替它的位置

 

🌀 颱風結構

 

颱風眼  因為颱風內的風是逆時針方向吹動,中心空氣旋轉時造成的離心力,跟往中心吹入的風力互相平衡抵消,導致颱風中心數十公里範圍內沒有風的現象,形成所謂的颱風眼

 

page.jpg

颱風眼的形狀有圓形、橢圓形、卵形、多邊形等形狀,範圍最小約十公里,最大可以達到上百公里,颱風眼大小和形狀會隨著颱風強度消長而有變化,通常颱風增強,颱風眼會越小

 

20180722143033_f0e016be9838501ec1739ef9e1d78356_1.png

➝ 颱風眼的區域無風也無雨,天上只有薄薄的雲,還能看到太陽或是星星,當颱風眼通過某個地方時,當地居民會誤認為颱風已經遠離,不過幾十分鐘後,最強的狂風暴雨又會再度出現

 

❏ 沒有手機、電視、收音機的情況下,要怎麼判斷颱風遠離或是進入颱風眼?

颱風遠離時風雨會漸漸減小,變成間歇性降雨、風轉弱,逐漸雨停風息;如果是進入颱風眼,風雨會突然停止

 

暴風圈  颱風眼邊緣是颱風風力最強的地方,越往外風力越小,從中心向外擴到平均風速小於14秒/公尺(七級風風速下限)的地方,這段距離就是颱風的暴風半徑,暴風半徑以內的區域,就是暴風圈

氣象報導中的七級風暴風半徑、十級風暴風半徑就是這個概念,被十級風暴風半徑壟罩的區域,平均風速可以達到十級左右,大家最關心的颱風假是根據氣象預報:「颱風暴風半徑在四小時內可能經過的地區,平均風力達到七級風,或是陣風達到十級風」,就可以達到停班停課標準  七級風暴風半徑掃過的地方,就有機會放颱風假

 

未命名.png

➝ 圓圈黑色線是平均風速14秒/公尺的地方,藍線是颱風的暴風半徑,黑色圓圈圈住的範圍是暴風圈

 

❏ 暴風半徑跟颱風強度相關嗎?

暴風半徑跟颱風強度通常呈現正比,不過也是有暴風半徑不大、強度不差的小鋼炮

 

❏ 暴風圈內的風雨會呈現同心圓分布嗎?  不會

如果將颱風暴風圈根據行進的方向分成四個象限,通常右前方象限的風力最強、左前方和右後方象限的風力次之、左後方象限的風力最弱,基本上颱風前半部的風力會大於後半部,不過大氣詭譎多變,可能也會有例外出現啦!

雨勢則是近中心比較大,其他地區是類似螺旋的雨帶,雨勢一波接著一波,會出現間歇性強降雨

 

未命名.png

➝ 颱風圈內的風雨分布不均

 

中心氣壓   中心氣壓越低,氣壓梯度也會越大,風速會比較強,颱風當然會比較強烈  颱風強度和中心氣壓成反比

副中心  颱風靠近陸地時,環流受到地形影響,會在其他地點形成另外一個氣旋式環流中心,稱為副中心;台灣高山多,常常會在山脈背風側形成副中心,有時候甚至會取代颱風原來的中心,決定颱風未來的路徑

 

fig10.jpg

颱風要穿越中央山脈時,因為地勢太高而過不去,颱風的上層(高層中心)會先越過中央山脈,下層(低層中心)滯留在東部地區或是近海,這時候颱風會出現兩個中心,分別是主中心(低層中心)和副中心(高層中心)

高層中心持續往前走進到台灣海峽、低層中心受到地形的破壞而減弱消失,主中心(低層中心)不見了,副中心(高層中心)取代了主中心繼續走,這就是氣象學常說的分裂過山

 

🌀 颱風迷思、相關問題

 

❏ 颱風常常在夜間登陸?

登陸定義:颱風中心(颱風眼)從海上移動到陸地的瞬間

根據統計,颱風在白天、夜晚登陸的次數差不多,會有颱風都在夜間登陸的錯覺,可能是因為當狂風暴雨在夜間襲來時,容易加深恐懼、害怕的印象

 

❏ 颱風每年都會侵襲台灣嗎?  不一定,這是機率

20189月底前,大約有20多個颱風形成,可是台灣好像被金鐘罩鐵布山壟罩一樣,當颱風接近台灣的時候,不是轉向就是輕輕擦過,完全沒有登陸,也沒有對台灣的陸地造成災害

氣象局有統計1911-2017年,每年侵襲台灣的颱風數量,結果台灣歷史上只有19411964這兩年,完全沒有颱風侵襲台灣

颱風侵襲定義  颱風中心登陸、或是颱風沒登陸而是從近海通過,卻對陸地造成災情

 

cats.jpg

(這兩年台灣完全躲開颱風)

 

其實這不是什麼特殊的現象,因為在太平洋生成的颱風,行進方向主要受太平洋副熱帶高氣壓影響,生成後的颱風會以偏西的路徑移動,當颱風來到菲律賓或是台灣附近的海域時,太平洋高壓的位置就會影響颱風未來的方向

如果太平洋高壓很強,範圍西伸到亞洲大陸,台灣這時候被壟罩在太平洋高壓內,颱風會延著高壓南緣持續偏西的方向前進,穿過菲律賓進入到南海,往中南半島的方向移動 ➝ 台灣躲過

如果太平洋高壓很弱,範圍無法西伸到台灣附近,颱風會延著太平洋高壓邊緣移動,在台灣東部的海域順著氣流往西北、北北西、轉北甚至東北的方向移動,這時候颱風就可能會侵襲日本 ➝ 台灣躲過

如果太平洋高壓的範圍剛好西伸到台灣附近,颱風侵襲台灣的機會就會增加

 

未命名.png

➝ 每年大約有3-4個颱風侵襲台灣,不過不代表當年一定會有颱風侵襲,這是長時間的平均數值,或許今年沒有颱風侵襲,可能明年一次來七、八個颱風

 

❏ 颱風跟西南氣流有什麼關係?

颱風遠離後,氣象局常常會有「颱風引進西南氣流,將對某些地區帶來局部性豪雨,請注意防範」的警告;當颱風通過台灣時,南方吹的是西南風,颱風剛好是逆時針旋轉,颱風會把西南風帶進環流中,相互配合下常常引進強盛的西南氣流,暖濕的氣流受到中央山脈阻擋,抬升到適當高度後容易造成降雨,中南部地區常常會有豪雨發生的機會

西南氣流帶來的強降雨,有時候會比颱風本身造成的傷害還嚴重,例如小林村事件

著名的八八水災,就是莫拉克颱風引進的西南氣流所造成

 

50923467.jpg

(被颱風引進的西南氣流)

 

❏ 為什麼局部地區在颱風來的時候,會非常乾熱!?  焚風造成

焚風就是台灣俗稱的火燒風,常常發生在台東、台中一帶,因為風的溫度很高,會比附近地區高出大約67度,不只熱還很乾燥,常常造成農作物枯萎、野火燃燒等災害

焚風吹壞台東釋迦

當暖溼的空氣受到山脈阻擋,被迫上升而冷卻(每上升100公尺、氣溫下降0.65℃,水氣凝結成雲雨,降雨在迎風面地區,等空氣越過山脈後,水氣減少變成乾燥的空氣,翻山後高度逐漸下降,空氣溫度逐漸升高(每下降100公尺、氣溫上升1℃空氣會明顯高於鄰近空氣的溫度,這就是焚風

當颱風通過臺灣北部時,逆時針環流的西風遇到中央山脈阻擋,被迫上升再下降,會在臺東一帶發生焚風;當颱風通過臺灣南部時,逆時針環流的東風遇到中央山脈阻擋,被迫上升再下降,會在臺中一帶發生焚風

 

❏ 天氣俗諺「一雷破九颱」,表示只要打雷,颱風就不會來嗎?  錯誤

夏天時,台灣受到熱帶海洋性氣團的籠罩,上升氣流旺盛,午後容易發生午後雷陣雨;當颱風接近時,台灣地區因為受到颱風外圍下沉氣流影響,對流發展不易,午後發生雷雨的機率很低很低,這句俗諺可能就是這樣來的,當你聽到雷聲,表示沒有颱風接近,對流系統不受颱風外圍下沉氣流影響,可以旺盛發展

但是!如果颱風開始侵襲台灣,暴風圈內範的上升氣流旺盛,還是會發生雷雨,只是雷聲被強烈的風雨聲掩蓋罷了!

正確觀念應該是,如果經常發生午後雷陣雨,近期不會有颱風接近,當連續性的雷雨突然停止,表示颱風有可能接近台灣,當颱風侵襲時,雷雨還是會發生,只是我們不容易聽到

 

❏ 中央山脈真的是台灣的護國神山? 許多人認為颱風遇到高聳的中央山脈時,強度都會打折扣,因此賦予「護國神山」的美稱,不過這是錯誤的觀念!

▶ 狹隘的地域觀念,難道東部地區的民眾就不是台灣人嗎? ➝ 沒護到台灣東部

▶ 因為高山地勢的關係,颱風常常在迎風面創下降雨紀錄,例如賀伯颱風在兩天內,位於迎風面的阿里山下了2000毫米的雨量;莫拉克颱風在迎風面的南台灣降下2600多毫米的降雨量,造成小林村滅村 ➝ 沒有高山地形,無法降下龐大的雨量

▶ 如果遇到氣場夠大的颱風(例如梅姬),風雨還是會直接灌入西半部地區 ➝ 無法擋住氣場大的颱風

 

🌀 颱風專業名詞

 

藤原效應  又稱為雙颱效應,指兩個颱風,或是一個颱風一個熱帶性低氣壓,在相當的距離時互相影響,產生相互旋轉、牽引的作用,通常相距1000公里左右時才會發生藤原效應,不過還是要看當時大氣狀況來決定

▶ 如果兩個氣旋強弱差距大,弱的氣旋會跟著強氣旋的外圍環流做逆時針方向(北半球)旋轉,直到兩者合併、或是轉到有效距離外而分離

 

未命名.png

➝ 原本寶發颱風預估會走類似紅線的路徑,跟強度比較強的桑美颱風發生藤原效應後,順著桑美颱風外圍的氣流做逆時針轉動,開始走橘線,偏西南西的方向移動,進入南海的寶發颱風強度減弱,環流大幅減弱,兩者距離越來越遠,直到不再有藤原效應

 

▶ 如果兩個氣旋強度差不多,會以兩者連線的中心為圓心,共同繞著這個圓心作逆時針方向旋轉(北半球),直到有其他天氣系統影響,或是其中一方減弱為止

 

未命名.png

➝ 哈吉貝颱風跟米塔颱風強度差不多,發生藤原效應時,兩者速度都減慢甚至呈現原地滯留、徘徊不動的狀況

 

共伴效應  熱帶氣旋挾帶的氣流,遇上季風時產生低空輻合,形成降雨的現象,白話文就是熱帶氣旋氣流,遇上季風本身的濕空氣,1+1>2,產生強烈降雨的現象

▶ 季風有秋冬東北季風、夏天的西南季風

 

東北季風共伴效應  秋冬季節時東北風南下,如果碰上熱帶氣旋挾帶的東南風,會產生共伴效應,替台灣北部、東北部地區帶來豐沛的降雨

 

未命名.png

2010年的颱風梅姬)

➝ 風暴圈內的主要環流雨帶雖然沒有直接影響台灣,不過外圍環流和東北季風有明顯輻合的現象,在台灣北部、東北部產生共伴效應,宜蘭地區因為地形影響,降下龐大的雨量

 

西南季風共伴效應  夏天時南方的西南季風會往北吹,如果碰到熱帶氣旋挾帶的西北風,容易產生共伴效應,替台灣中南部地區帶來豐沛的雨量

 

西北颱  狹義上指颱風從台灣東方海面向西或是西北的方向前進,颱風中心穿過基隆和彭佳嶼間的海域,繼續向西或是西北前進而不登陸的颱風,在這段期間,台灣中北部地區吹起強勁的西北風,受到地形影響,中北部的雨勢會特別大,加上風向幾乎跟海岸線垂直,水不容易宣洩,容易引起海水倒灌,北台灣容易淹水!

廣義上只要是路徑擦過北臺灣沿海且不登陸,引進的西北風造成災害的颱風,就稱為西北颱

▶ 西北颱因為避開中央山脈的阻擋和破壞,颱風保有大部分的威力,容易造成台灣、大陸沿海嚴重的災情

 

未命名.png

2004年的艾利颱風)

➝ 路徑通過基隆跟彭佳嶼間的海域,而且沒有登陸

 

🌀 颱風警報發布標準  有興趣的讀者可以看一下

 

海上颱風警報  預測颱風的七級風暴風範圍可能侵襲臺灣本島或是澎湖、金門、馬祖100公里以內海域時的24小時,要發布各該海域的海上颱風警報,以後每隔3小時發布一次,必要時可以加發

▶ 海上颱風警報發布時,當預測颱風的七級風暴風範圍可能侵襲綠島、蘭嶼陸上時,要將綠島和蘭嶼列入警戒區域

陸上颱風警報  預測颱風的七級風暴風範圍可能會侵襲臺灣本島或是澎湖、金門、馬祖陸上的18小時,要發布各該地區陸上颱風警報,以後每隔3小時發布一次,必要時可以加發

解除颱風警報  颱風的七級風暴風範圍離開臺灣本島、澎湖、金門、馬祖陸上時,解除陸上颱風警報;七級風暴風範圍離開臺灣、金門、馬祖近海時,解除海上颱風警報;當颱風轉向或是消散時,直接解除颱風警報

特殊狀況  當颱風生成在台灣本島、澎湖、金門、馬祖近海,或是颱風的暴風範圍、移動速度、方向發生特殊變化時,必須要馬上發布海上或是陸上颱風警報,必要時可以同時發布海上及陸上颱風警報

 

看完這篇文章,應該算是踏入颱風系的大門了,當然離專業的氣象學知識還有一大步距離,不過從現在開始,至少知道颱風強度怎麼區分、藤原效應是什麼、颱風命名等氣象常識囉!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daddypoppy 的頭像
    daddypoppy

    daddy-poppy's 藥學跟動物世界

    daddypopp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