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要出門旅遊、進行戶外活動、拍婚紗的時候,最害怕就是天公不作美,惡劣的天氣把行程都打斷了,因此在活動前幾天會密切注意天氣預報,到底當天會不會下雨呢?降雨機率有多少呢?需要雨備方案嗎?
隨著中央氣象局網頁的持續升級,我們可以很清楚的知道未來的各種天氣資訊,不過如果沒有一點基本的氣象常識,看到「多雲時晴」、「晴時多雲」、「陰有雨」等名詞,還是會有一點不確定性,不知道具體的天氣型態會是如何,文章整理了入門的氣象預報資訊,讀者往後可以更清楚知道,氣象預報要帶給我們的資訊是什麼!
⛅ 天氣預報類別 依據發佈對象、時效長短、特殊用途,中央氣象局總共發佈了多種的天氣預報,讓民眾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選擇想要知道的天氣資訊
中央氣象局的網頁目前非常人性化,幾乎提供所有的氣象預報資訊,可以知道各地的即時天氣、明日預報、一週預報,提供了降雨機率、溫度預測、紫外線指數資訊等,甚至也可以查到日出日落時間、相對濕度、風速等資訊;還客制化提供了旅遊風景區、農漁業族群需要的天氣資訊;也對未來天氣做了展望預報;如果有颱風或劇烈天氣,就會有特殊時期提供的警報
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去中央氣象局的網站好好摸索
⛅ 天氣預報專有名詞 天氣預報中包含天空狀況、天氣現象兩部分,都會隨時間而改變
天空狀況 指天空的雲量、還有雲量變動的情形,將天空分成十等份,只要被雲遮蓋的部分就是雲量,濃厚的積雨雲或是透光的薄雲都會列入計算
► 晴:雲量佔全天空的0-4/10
► 多雲:雲量佔全天空的5/10-8/10
► 陰:雲量佔全天空9/10-10/10
(三種天空狀況,應該很容易分辨吧?)
單一名稱 如果天空狀況出現的時間佔了預報有效時間的75%以上時,使用晴天、多雲、陰天的單一名稱
台北地區明天的天氣預報「陰天」,表示台北明天一整天有3/4以上的時間都是陰天,不過是否下雨就要搭配降雨機率來看了
兩種名稱 如果天空狀況沒有達到預報有效時間的75%,但是有50%以上時,就會看到晴時多雲、多雲時晴、多雲時陰、陰時多雲等名稱,主要的天空狀況放在前面、其次的放在後面
桃園地區今天的天氣預報「多雲時晴」,表示今天天氣還不錯,雖然主要天氣多雲沒有達到預報時間的75%,但是至少有一半以上,次要天氣晴天就擺在後頭;這是多寡的概念,應該不會有人無聊去計算是否真的落在50%-75%之間吧?
天空狀況轉變 如果雲量出現明顯改變,由前者變為後者時就會用轉表示,例如晴轉陰、陰轉晴、多雲轉陰、陰轉多雲、晴轉多雲、多雲轉晴
天氣現象 指天空的降雨、霧、塵、雷電、虹霓等,著重介紹降雨的相關預報(有機會會再介紹各種天氣現象)
降雨型態 對於民眾來說,區分降雨型態的意義不大,反正橫豎都會下雨
► 雨:從層狀雲降落,降雨強度均勻緩和的連續或間歇性降雨
► 陣雨:從對流雲降落,降雨強度變化很大,忽強忽弱時而停止的降雨
► 雷陣雨:伴隨雷電發生的陣雨
降雨持續時間 這個是民眾比較需要知道的資訊
► 短暫:預報有效時間內降雨累積時間佔25%以下時
東北季風影響,基隆北海岸明天天氣預報為「陰時多雲短暫陣雨」,表示明天一半以上的天氣都陰陰的,但是降雨時間不會超過 25%,還是建議帶把傘備用
► 有(或是直接打出降雨型態): 預報有效時間內降雨累積時間佔25%以上時
梅雨鋒面來臨,高雄地區這幾天都是「陰有雨」,表示這幾天天氣幾乎都是陰陰的,而且降雨時間超過25%,傘是一定要帶的
--- 現學現賣
晴天、晴時多雲:天氣非常棒、非常好,建議出去走走,不過太陽出現的時間很長,記得要防曬、避免中暑
多雲時晴:天氣不錯,不要待在家裡了,出去進行戶外活動吧!
多雲時陰:小編覺得最適合出遊的天氣,沒有過度曝曬、也不太會下雨
陰時多雲:天空整天灰濛濛的,偶爾可能會有陽光露臉,比較涼爽的天氣,平地下雨機率低,但是山區就可能會起霧或小飄雨
多雲短暫陣雨、多雲時陰短暫陣雨:平地活動建議帶把傘備用,但是下雨時間不會太長,影響不大;山區就要看早上的天空狀況了,建議要帶傘
陰時多雲短暫陣雨、陰短暫陣雨:基本上會下雨,但是雨勢不定,而且下下停停的,外出記得帶把傘,用到的機率很大
陰時多雲陣雨:下雨時間比較長了,但是可能有短暫的空檔
陰陣雨:幾乎會下整天的雨,甚至有瞬間大雨的機會,不建議前往山區、濱海地區活動
陰陣雨或雷雨:除了一直下雨,還可能會出現打雷閃電,要注意雷擊
⛅ 降雨機率
氣象局對於降水機率定義是「預報區未來36小時內的三個時段內出現0.1毫米(或以上)的降水機會,跟降水時間、降雨面積是沒有關係的」,例如新竹的降雨機率為60%,表示新竹會有六成的機會降雨
如果知道降雨機率的概念之後,如果你非常討厭淋雨或是體虛不適合淋到雨,就算只有30%的降雨機率,可能都還是要攜帶雨具;如果覺得淋一點雨無所謂,也不喜歡出門帶大包小包,降雨機率高達70%時,也可以選擇不帶雨具
➝ 氣象局網站有提供未來三小時的降雨機率,方便民眾安排行程,例如當你下午才要出門,觀察到降雨機率逐漸變少,如果真的不喜歡帶傘,是可以賭一把的!
⛅ 天氣預報中的資訊 除了天氣狀況、天空狀況、降雨機率之外,天氣預報中還有什麼民眾需要知道的訊息呢?
體感溫度 人體感受到的冷暖程度,有時候可能跟氣象局預報的天氣溫度會有出入,體感溫度會受到氣溫、濕度、風速等因素影響,因此各國氣象單位發展出一些公式,計算出在特定的天氣狀況下,民眾感覺像是溫度幾度,這就是體感溫度;不過每個人對於冷熱的感受度有個體差異 ➝ 體感溫度可以參考,不要奉為圭臬!
酷熱指數 (美國)用來計算夏天的體感溫度,溫度跟濕度相關,如果同樣的溫度,環境濕度越高,酷熱指數也會越高
► 人體散熱主要靠體表水分蒸發,如果環境濕度越高、水分蒸發越慢、人體越不易散熱
► 酷熱指數指的是陰影下的溫度,如果曝曬在太陽下,體感溫度會飆高;酷熱指數也不考慮風速的影響,風會讓體感溫度降低(除非環境溫度大於身體溫度)
風寒指數 (北美、加拿大)主要用來計算冬天時的體感溫度,例如冷氣團、寒流來襲時,人體真正感受到的溫度,主要跟風速相關,濕度影響會比較小,因為溫度比較低時,空氣中飽和水蒸氣壓低,水氣多寡的變化範圍較窄
❏ 為什麼我們感覺濕冷比乾冷還要冷?濕度不是影響不大嗎?
因為台灣的濕冷天氣經常伴隨著霧或雨,液態空氣容易傳導熱量,當水滴附著在身體或衣服上時,可以帶走更多的熱量,如果加上風的吹拂,水分蒸發後會讓你覺得更寒冷
➪ 濕度越高、風速越小,體感溫度會比較高
紫外線指數 1997年7月開始,中央氣象局提供紫外線指數的報導,預報中午陽光最強的一個小時中(11:30-12:30),導致皮膚發紅的紫外線,到達地面時單位面積的輻射量數值(百焦耳/平方公尺),例如到達地面的輻射量是六百焦耳/平方公尺,紫外線指數就是6
► 紫外線指數跟太陽角度、臭氧含量、雲、懸浮微粒、地表反照率、高度有密切關係
民眾可以參考紫外線指數預報,預估待在戶外多久的時間會被曬傷(個人體質會影響時間長短),和該進行的的防曬措施
⛅ 雷達回波圖 小編每次出門前除了看降雨機率,還會搭配雷達回波圖來判斷所在區域的降雨強度
雷達回波是雷達發射的電磁波經由大氣中的降水粒子(雨、雪、冰雹等)反射回來的訊號,根據反射回來的訊號強度,利用不同的顏色顯示,製成雷達回波圖
回波強度跟降水粒子大小、形狀、形態、單位體積內粒子數量相關,一般反射回來的訊號越強、降水強度越強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