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到了,戶外活動和水上活動開始盛行,每天的紫外線指數動輒不是過量就是危險級,一定要做好防曬措施才可以玩的盡興;這篇文章不著墨介紹產品,而是提供理論告訴消費者要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防曬乳!
☀ 紫外線成份 到達地球表面的紫外線組成分別是 95% UVA、4% UVB、1% UVC
UVA 波長為 320-400 nm,穿透力最強,到達地表的量是UVB的100倍
▶ 可以穿透到皮膚的真皮層,造成曬黑發紅、皺紋、老化鬆弛(傷害皮膚纖維和纖維母細胞)、黑色素沉澱、黑斑、皮膚癌 ➝ UVA 主要造成皮膚老化
▶ 只要有日光,UVA都會存在,UVA可以通過臭氧、雲層、玻璃窗,就算是陰天或是陽光透入的室內,都要做好防曬
UVB 波長為 280-320 nm,致癌性最強,曬紅曬傷的作用是UVA的1000倍
▶ 影響皮膚的表皮層,造成曬紅、曬傷、膚色暗沉
▶ 主要存在於中午12點到下午4點的尖峰時段
UVC 波長為 200-280 nm,大多數會被臭氧阻隔
☀ 防曬係數定義 UVA ➝ PA、PPD值 / UVB ➝ SPF值
UVA 防曬乳針對UVA的保護效果,不像UVB有國際公認標準(SPF),不同國家有不同的表示方法,因為UVA對皮膚的傷害可以到達真皮層,是慢性累進的傷害,很難建立國際公認量測標準
PA protection grades of UVA (日規防曬係數):將數值簡化成+號表示,PA+表示可以延緩2-4倍曬黑的時間,PA++表示可以延緩4-8倍曬黑的時間,PA+++表示可以延緩8-16倍曬黑的時間,PA++++表示可以延緩16倍以上曬黑的時間
PPD Persistent Pigment Darkening(歐洲防曬係數):「使用防曬乳,光線照射後皮膚變黑所需要的時間,和不擦防曬乳皮膚變黑時間的比值」 ➝ PPD 2-4輕度防護,PPD 4-6中度防護,PPD 6-8高度防護
星星符號 如果產品包裝上沒有標示PA、PPD,只有出現一堆星星,產品可能採用FDA頒布的UVA防護標示(美規)
UVB SPF=Sun Protection Factor,數字大小表示可以延長皮膚被曬紅(非曬黑)的時間,並非阻擋紫外線效果的效數,SPF15、SPF30 產品的防護效果,並不是差二倍
▶ 人體測試:通常會用背部皮膚做測試,一邊有擦防曬產品,另一邊沒有擦任何東西當對照組,看看曬多久皮膚會開始出現曬紅;假設沒擦的背部 10 分鐘就曬紅了,有擦的背部經過100分鐘才會曬紅,SPF為100/10=10,SPF10 的產品表示曬紅的時間「延長10倍」
▶ 因人而異:甲沒有塗抹防曬用品前,在陽光曝曬下10分鐘就會曬紅,使用了SFP15的防曬用品後,在陽光下曝曬可以延長15倍的時間,也就是150分鐘才曬紅;乙在陽光曝曬5分鐘就會曬紅,使用同樣的防曬用品後,在陽光下曝曬75分鐘就會曬紅了
☀ 物理性、化學性防曬
物理性防曬
原理 在皮膚上形成一層薄膜,將紫外線阻擋在外或是反射出去
成份 二氧化鈦(titanium dioxide) 、氧化鋅(zinc oxide)
優點 溫和,適合敏感肌膚使用(分子顆粒大,塗抹後顆粒大多卡在毛孔,不會滲入皮膚內),醫美術後或是敏感性肌膚,建議選擇物理性防曬乳
缺點 質地比較油膩,擦完後皮膚會比較泛白
化學性防曬
原理 化學防曬劑會吸收紫外線,轉化成熱量再釋放出來,而達到防曬的效果
優點 質地比較細緻、清爽,適合容易出油的膚質
缺點
▶ 對皮膚的刺激比較大,有些產品甚至會引起皮膚過敏
▶ 傳統化學性防曬乳需要被皮膚吸收,出門前要提前塗抹,適時補擦才能持續防曬;不過新一代的化學性防曬乳改良了這個缺點,不需要特別提早塗抹
❏ 選擇哪一種防曬比較適合呢?
目前市面上的產品大多都是物理和化學防曬劑的混合產品,除非是嚴重的敏感肌,才建議購買純物理性防曬乳
❏ 怎麼知道防曬產品的品質好不好呢?
▶ 在臉上試擦一點防曬乳,如果感到刺痛,代表成分會滲入肌膚,不建議選擇這個產品
▶ 將防曬乳抹在手上等待十分鐘後用水輕噴,如果呈現圓滾水珠狀,表示防曬乳有抗滲入、抗汗的效果;如果噴水後呈現白濁狀,甚至隨著水而流走,表示無法抗汗、化學藥劑也會滲入皮膚,不建議選擇這個產品
☀ 如何選擇防曬乳
👉 讀懂防曬乳
waterproof 防水,雖然標榜防水,不過水上活動結束時,還是要將身體擦乾、補擦防曬乳,才能做到真正的防曬
water-resistence 抗水,在水中維持防曬的效果比較短暫,比較適合使用在玩玩水而非游泳的活動
sweat-proof 抗汗性,適合用在大量流汗的情況,建議大量流汗後將汗水擦乾,再補擦防曬乳,才能做到真正的防曬
👉 膚質客制化
▶ 一般膚質:挑選混合型防曬
▶ 中性偏乾、乾性膚質:選擇質地比較滋潤,添加保濕成分的混和型防曬
▶ 油性膚質:不建議使用物理性防曬,容易堵塞毛孔 ➝ 油性肌膚建議選擇化學性防曬乳(清爽)
▶ 痘痘型膚質:選擇有控油成份的防曬產品 ➝ 痘痘症狀輕微時,可以先擦控痘的護膚產品,後上的防曬乳也要輕薄為主;不過痘痘情況嚴重時,暫時不塗抹防曬乳,改用物理方法防曬(陽傘、帽子、長袖衣物)
▶ 膚質:選擇針對敏感性肌膚的產品,或是說明書中有寫到「通過敏感性測試」、「通過皮膚科醫師對嬰幼兒測試」、「通過眼科測試」、「不含香料、防腐劑』等 ➝ 選擇物理性防曬產品
👉 標示清楚 成份、製造日期、有效期限等資訊都要透明化
👉 多重防禦 UVA、UVB 都要防護
▶ 如果有添加抗氧化劑,也會幫助減少陽光對皮膚的傷害
👉 不會造成皮膚過敏 可以先塗微量的試用品在皮膚上,觀察皮膚會不會發癢或是紅腫
👉 防水 防水的防曬乳不會因為流汗或是碰到水就馬上被沖掉,可以塗微量的試用品在皮膚上,等一段時間後噴灑水在皮膚上,觀察防曬乳有沒有流失
☀ 塗抹方式
如何擦防曬乳
▶ 曝露處都要擦到:特別是手、腳背、耳朵後、脖子後面
▶ 塗抹均勻:建議塗抹兩層防曬乳,可以比較均勻
▶ 臉部塗法:額頭、鼻子、兩頰、顴骨、下巴,分別點上一點(每一點的量大約1-2顆米粒的大小)就可以達到效果
(紅圈是點防曬乳的部位)
塗抹頻率 視流汗程度決定
防曬乳使用後會隨著和汗水接觸而慢慢流失,是不是要補擦要看有沒有流汗,如果處在有中央空調、陽光照不到的環境,每3-5小時補擦一次就可以了;如果在室外而且容易流汗的狀況下,每1-2小時建議補擦一次
補擦防曬乳前,要先清洗乾淨,擦乾後再塗抹防曬產品才會擦的均勻
☀ 平日防曬工作 美國皮膚科醫學會建議做到ABC三點
Avoid 避免紫外線照射:早上十點到下午三點是紫外線最強的時段,儘量不要照到陽光
Block 阻斷紫外線照射:塗抹防曬乳
防曬乳除了考量防曬係數,也要同時阻斷 UVA、UVB,再添加適當的外用抗氧化劑(左旋維他命C、維他命E、硒、鋅、大豆異黃酮、茶多酚等),可以減少陽光造成的皮膚傷害
Cover 遮蔽:外出活動時可以使用陽傘、帽子、長袖衣物來遮蔽皮膚
➯ 正確防曬觀念是減少任何不必要的日曬為先,其次使用衣物或帽子遮蔽,或是加裝防紫外線玻璃窗,最後才是使用防曬產品(A➝C➝B)
❏ 利用撐傘躲避紫外線,傘面的布料上要注意什麼? 選擇有抗UV材質的深色傘
買傘時可以打開傘面對著日光燈看,看看會不會透光,會透光的就不要買
❏ 車內防曬細節?
手部可以戴手套或是袖套;身體可以穿薄長袖外套、臉部可以戴太陽眼鏡或是口罩
☀ 常見錯誤觀念
❏ 防曬係數愈高愈好? 有需要才選擇防曬係數高的產品
SPF40 和 SPF60 相比防禦能力也只相差0.8%而已,就算使用SPF100的防曬乳也只能阻隔99%的UVB,不需要迷戀高係數防曬產品,而且防曬系數越高的產品質地越黏稠,擦起來不舒服、價格也比較貴、對皮膚有一定的刺激作用,為了增加一點點的防曬效果,要忍受這麼多的缺點值得嗎?
有特殊需求,才建議使用高防曬係數的產品
▶ 醫療行為、疾病:例如服用藥物有光敏性副作用、換膚手術後、光敏性肌膚等…
▶ 前往高海拔地區旅遊:因為空氣稀薄,少了高密度空氣保護,紫外線會比低海拔地區更強烈
▶ 前往雪地旅遊:陽光反射強烈
❏ 陰天沒什麼太陽光,不需要防曬? 錯
UVA可以穿過雲層到達地表,陰天甚至下雪天,也要記得防曬
❏ 防曬乳要在出門前20分鐘就擦,否則沒有效果? 不見得
防曬有擦就有效,會有這個觀念是因為早期產品比較濃稠,需要時間去均勻分佈,隨著劑型不斷改良,不少防曬品呈現液狀或是噴霧狀,就算出門前擦也可以迅速附著在皮膚上
建議容易流汗的人還是提早擦比較好,免得出門就滿身大汗,把剛擦上去還來不及附著在皮膚上的防曬乳先洗掉了
❏ 每隔1-2小時就要補擦防曬乳,才能保護皮膚? 錯,視流汗程度決定
如非必要不用一直補擦,降低對皮膚的負擔,除非防曬產品隨著汗液流失掉,才需要1-2小時補擦一次;如果一直待在室內,沒有大量流汗的情況,大約3-5小時補擦一次就好
❏ 使用兩種防曬乳,效果會加乘? 不會
臉上的防曬係數並不是用加法來計算的,而是取最高數值,例如同時塗抹SPF30、SPF40兩種產品,防護效果為阻隔97.5%的UVB(SPF40)
❏ 擦了隔離霜就不用再擦防曬產品?
隔離霜跟防曬乳的功能是不同的,要取決於使用的隔離霜是否有防曬的效果,如果有,當然不需要多此一舉囉!
❏ 去年買的防曬產品今年就沒效了,一定要丟掉? 如果還在有效期限內,產品仍然可以用!
單純的防曬產品在有效期限內使用,防曬效果不會打折扣,也不會變質;雖然放置一段時間後,部份防曬乳可能有乳化分層、油水分離的現象,只要味道不變,搖晃後還是可以使用
❏ 擦了防曬乳需要卸妝嗎?
不是所有防曬乳都需要卸妝,除非使用防水性或是高防曬係數的產品,使用一般洗面乳清洗後仍然有油膩感,就要建議卸妝;如果使用低防曬係數的產品,用一般洗面乳清洗過就可以了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