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s.jpg

水母(Jellyfish)是無脊椎動物中的刺絲胞動物門,這門生物包含水母、海葵、珊瑚、水螅等水母在六億五千萬年前(前寒武紀)就已經存在於地球上,分布在世界各地的水域裡,熱帶海洋、溫帶海洋、淺水區、深海區、甚至淡水區都有水母的蹤跡

► 唯一生活在淡水區的水母:桃花水母

 

🌿 身體構造

水母體內95%是水,3%是鹽,2%是蛋白質,大部分水母都有三個主要部位 ➝ (圓傘狀或鐘罩狀的)身體、觸手、口腕

 

未命名.png

(簡單示意圖)

 

身體   身體外層的基底肌肉可以擴張和收縮,控制海水的進出,透過排水推進的方法,讓水母可以往反方向游動;不過水母本身游動的能力不強,主要還是在浮游在海中,容易受到風向、風力、洋流、浪潮的影響,當自然因素讓水母往岸邊漂流的時候,泳客就容易被水母螫傷,反之水母受到自然因素飄向外海,岸邊就不容易看到水母了

身體的邊緣有感覺器官,可以分辨氣味、保持平衡、分辨明暗等

口腕  內傘的中央是嘴巴,嘴巴附近有口腕,可以將食物送入口中,不能消化的食物也會從口腕中排出 ➝ 口腕兼具進食、肛門的功能

觸手  水母是肉食性動物,觸手上的刺細胞含的毒素,可以麻痺和捕捉獵物,也可以抵禦敵人

► 觸手中的共振腔長著一個細柄,柄上有一顆小球,這就是水母的「耳朵」;小球上有一個聽石可以接受次聲波,會刺激球壁上的感受器官,就好像水母「聽」到了次聲波,水母接受到次聲波後,會盡量遠離海面往深處移動,以免遭受到後來的暴風巨浪摧殘

次聲波    當強風、海水、波浪磨擦時,會產生一種每秒振盪8-13赫茲的波,這種波在空氣中傳播速度1200km/hr、在海洋中是6000km/hr,速度比波浪或颱風還要快,不過因為頻率低於20赫茲,人類聽不到,不過水母就能聽到這種次聲波

科學家們對水母的聽覺器官做了深入的研究,設計了「水母耳」儀器 ➝ 風暴警報儀,儀器由喇叭接受次聲波的共振波,由壓電變換器轉變成電脈衝,再傳給指示表就可以看出風暴的強度,將儀器安裝在船的甲板上,喇叭進行360度的旋轉,如果接受到8-13赫茲的次聲波時停止旋轉,這時候喇叭的指向就是風暴的方向,因此可以提前對風暴發出預報

除了應用在天氣上,也可以在戰爭中利用次聲波定位大炮,過去常常利用光學、雷達等技術測定大砲位置,不過不能偵查山壁背後和坑道中的大砲,利用次聲波這些問題都解決了;因為大炮傳到各個次聲波儀器的距離不一樣,傳送時間也就不同,透過計算時間差就可以定位大炮的位置

其他構造 

► 水母沒有肺或是鰓,透過外層組織呼吸,整個外層組織都可以和海水進行氣體交換

► 鐘(傘)狀身體上的閃光白色線條是徑向水管,作用是輸送養分到水母身體各處

 

🌿 生殖方式   有性生殖、無性生殖交替繁殖

 

有性生殖  性成熟的雌水母和雄水母交配後,受精卵就會沉入海底,大部分附著在岩石上,受精卵會在水流和水溫的刺激下開始分裂,變成水螅體後進入無性生殖階段

► 繁殖和水質、水溫、水流息息相關,不過對水溫的要求比較寬,一般來說5-30℃都可以繁殖

 

無性生殖  水螅體會開始分裂,分裂成橫體,漸漸長成碟狀體,水母幼體最終會發育成水母,性成熟後邁入下一次的有性生殖

 

image001.jpg

水螅體 ➝ 橫裂體 ➝ 碟狀體 ➝ 水母幼體 ➝ 水母成體

 

🌿 獵物、天敵

水母都是肉食性動物,主要吃小魚、浮游生物;水母不太積極授獵,只會捕捉游到牠們附近的動物,很少會主動進攻,水母會使用觸手上的刺絲囊螫傷或是殺死獵物,將食物送入口器中,大部分的水母因為是透明的,在海洋中很難被發現,甚至有些種類的水母會發光,吸引獵物主動送上門

水母的天敵除了人類,還有玳瑁海龜曼波魚、鯊魚(比較少)、紫螺等

► 海龜:主要吃水母維生,除了眼睛,身體的其他部位都可以抵抗水母的毒性,海龜在吃水母的時候會閉上眼睛;因為海中飄浮的水母很像塑膠袋,大量的海洋垃圾,常常讓海龜誤食造成窒息死亡

綠蠵龜吃水母的畫面

 紫螺:分布在熱帶太平洋溫暖的水域,愛吃漂浮在水面的水母

20140821000011.jpg 

(紫螺會從腹部吐出黏液,形成泡泡後就可以漂浮在海面上,外觀就像吐泡泡的蝸牛)

 

🌿 螫傷和治療

水母的觸手上有無數個刺絲胞,當人體碰到這些刺絲胞時,裡頭的刺絲會彈射出來,將毒素注入人體;水母一般不會主動去螫人,除非水母感受到敵意或是不小心誤碰到牠的時候,人類的皮膚就會被螫傷

症狀輕微者會出現局部線條紅斑,俗稱「鞭傷」,會感到劇烈疼痛

 

1008-00423-001b4.jpg 

(水母螫傷的傷痕)

 

嚴重的人皮膚會出現瘀斑、表皮壞死、潰爛;如果螫傷面積太大、水母種類毒性比較強、或是體質敏感性比較高,容易引起全身性症狀,例如發冷、無力、肌肉痠痛、胸悶、心跳減慢、嘔吐、血壓下降等,嚴重者會有休克、血管性水腫、甚至死亡的情形,不可以掉以輕心

 

 如果被水母螫到了,要如何處置呢?

 

➬ 首要步驟

將傷者脫離水中,避免二度被水母螫到,並且維持生命跡象的穩定,注意患者是否有血管性水腫或是休克的狀況,觀察呼吸、心跳、血壓,如果有生命危險要馬上送醫急救,注射解毒劑,送醫途中可以用止血帶阻止血液回流,減少毒液擴散到全身

► 盡量避免觸碰或移動傷肢,免得刺激殘餘的刺絲胞,而釋放出更多的毒液

► 因為不同水母的毒性會有不同的對應方法,一般人要判別水母的種類是很困難的事情,可以小心收集殘餘在傷者身上的水母觸手,提供專家判斷

 

➬ 清洗傷口  

使用海水清洗傷口,因為海水的滲透壓跟刺絲胞相似;禁止用清水、酒精沖洗傷口,因為滲透壓不同,會加速刺細胞釋放出毒液

► 坊間傳言用尿液塗在傷口上,可以減少疼痛,但是尿液成份複雜,酸鹼值不一定,可能會促使刺絲胞釋放出更多毒素 ➝ 不建議使用尿液

 

(下面是小型研究的結果,不過缺乏強力的實證,讀者可以參考,最好還是使用海水清洗傷口)

箱型水母   使用食用醋酸、稀釋過後的醋酸(3-10%)噴灑在傷口,噴灑時間至少三十秒 【酸】

刺水母、僧帽水母  將小蘇打粉或是稀釋過的小蘇打水,噴灑在傷口上 【鹼】

 

➬ 移除殘留刺絲胞或是觸鬚

► 不要徒手進行,最好包裹浴巾或是毛巾來移除

► 肉眼可見的觸鬚或刺絲胞,可以使用小鑷子或小鉗子移除;如果刺細胞的數量太多或是肉眼不容易看到,可以先塗抹刮鬍膏(泡),再利用刮鬍刀、刀片、塑膠片(信用卡、健保卡等)刮除

 

➬ 後續處置   

口服類固醇、止痛藥、抗組織胺,塗抹外用藥膏,緩解皮膚癢或痛的症狀,如果有次發性細菌感染,可以口服(或外用)抗生素

 

 如果預防水母螫傷?

► 在有救生員或是急救設備的海灘進行水上活動

► 避免在水母多的海域戲水,尤其暴風雨過後,大量斷裂的觸手漂浮在海面上,容易誤觸到它

► 注意擱淺或是死在海灘上的水母,牠的刺絲胞可能還有活性

images.jpg 

(擱淺的水母可能還有毒性)

► 進行浮潛或是潛水時,穿著可以包覆全身的潛水衣、防寒衣,減少肌膚暴露於水中,就能減少被水母螫傷的機會

 

🌿 食用水母  水母的傘部和口腕部經過加工,可以製成海蜇皮、海蜇頭

 

下載.jpg 

(海蜇皮,就是用水母製成的菜餚)

 

 水母明明有毒性,涼拌吃這些食物為什麼不會中毒呢?

水母的毒素存在於刺絲胞內,不過每個刺絲胞毒素只能使用一次,當刺絲胞受到刺激彈出釋放出毒素後,刺絲就不能回到細胞內;當水母被捕撈或是搬運過程中,已經受到各種刺激,刺絲胞內的毒素大部分都釋放的差不多了,之後還會經過明礬和鹽水去除水分、洗淨、鹽漬等加工步驟,這個時候海哲製品基本上已經沒有毒性了,老饕可以安心食用

 

🌿 著名品種

 

獅鬃水母   又稱為北極巨水母

 

未命名.png

(因為口器周圍,橙黃色觸手像獅子鬃毛一樣在飄逸,稱為獅鬃水母)

 

特色  世界上體型最大的水母之一,傘形軀體可以長達兩米,觸手長度甚至可以達到35

分布    主要生活在比較冷的海域,包括北極海、北大西洋、北太平洋等海域,很少在低於北緯四十二度的海域看見牠

 

澳大利亞箱型水母  稱為「鐘型水母」,俗稱海黃蜂

 

2013-07-04-boxangel1.jpg

➝ 目前演化最高等的水母,可以透過光線亮度的差異,來感覺水中物體的存在

 

分布  澳大利亞北部、紐幾內亞北部、菲律賓、越南、泰國附近海域等地

 

未命名.png

(藍色區域是分布的海域)

 

外觀形態    淡藍色透明水母,形狀像一個箱子,有四個明顯的側面,每面大約20公分長,箱形水母有60條觸鬚,每條觸鬚上都布滿儲存毒液的刺絲胞

 

1qp700057427s300sn50.jpg  

(因為有四個明顯側面很像箱子,所以稱為箱型水母

 

毒性  毒性最強的海洋生物

美國世界野生動物雜誌曾經做過一個全世界最毒的十種動物排名,箱型水母是第一名,如果將箱型水母每一面的15條觸手都算進去,相當於有60條可以致命的觸手,等於在兩三分鐘內,一隻箱型水母就可以讓60個人喪命

觸手上的每一個刺細胞,裡面含的毒刺隨時都準備好要發射,一受到刺激就會立刻發射毒刺,刺入侵害者的身體;噴射速度非常快,要將過程放慢到真實速度的千分之一,才能看清楚整個過程;當毒刺刺入體內後會釋放出多種致命毒素,破壞身體內的組織、心臟、神經等器官

澳大利亞昆士蘭省沿海死於箱型水母之下的人已經有近百人,每年11月到隔年3月是箱型水母最活耀的時期,這段期間要避免下水,就算下水也要做好防護措施,可以穿上潛水衣、水母衣,防止箱型水母的螫傷

箱型水母螫傷遊客的新聞

 

僧帽水母  也稱為葡萄牙戰艦水母

 

0.jpg

➝ 雖然僧帽水母很像水母,其實是水螅體+水母體的群落,每個個體都高度專門化,緊緊相依,不能獨立生存


結構 

 

500189_1.jpg 

➝ 乍看很像一隻水母,不過上面的「帆船」是一個變異的水母體,每根觸手都是變異的水螅體,各司其職,有負責捕食的、消化的、繁殖的,彼此高度分化,緊緊相依

► 其中一種水螅體很像氣囊,裡面充滿一氧化碳、氧氣、氬氣,可以讓僧帽水母浮在水面上;如果遭受到鳥類攻擊,僧帽水母可以將氣體排出,沉下水面逃跑

 

毒性   僧帽水母的刺細胞可以癱瘓小型生物,就算是脫落的觸鬚,短時間內仍然有毒性,可以造成傷害;人類被僧帽水母螫傷後,會流下紅色鞭痕,產生劇烈疼痛,毒素也可能造成皮膚過敏反應,嚴重者甚至會發熱、休克、干擾心臟和肺部功能,有致命的可能

互利共生  僧帽水母可以和多種海魚一起生活,最著名的就是小丑魚,小丑魚可以隨意的來往僧帽水母的觸鬚間,可能是小丑魚的黏膜不會觸動刺細胞 

➝ 小丑魚被僧帽水母的觸手保護,顏色鮮豔的小丑魚會吸引其他小魚來作為僧帽水母的食物

分布  僧帽水母主要棲息在海平面,上半部像帆一樣飄浮在水面上,其餘部份在水底下,自己不會移動,會隨著風、水流、潮汐飄移,僧帽水母很少單獨出現,通常會因為海流或是強風將數千隻的僧帽水母帶到同一片海域、沙灘

 

069fa559828dea5f0176792150976ee8.jpg

(海灘出現一大群被沖上岸的僧帽水母)

 

藍瓶僧帽水母

 

MAIN201502250845000100216778204.jpg 

(藍瓶僧帽水母的體積比僧帽水母小一點,觸鬚比僧帽水母少,而且有一條比較長的觸鬚)

 

分布    主要分布在太平洋和印度洋海域,澳洲海岸看到的是藍瓶僧帽水母

 僧帽水母主要分布在大西洋

 

毒性  藍瓶僧帽水母有時後會被沖到沙灘,刺細胞在濕潤的情況下還可以維持幾個星期的毒性,澳洲每年就有還高達三萬起被藍瓶僧帽水母刺中的個案,不過並沒有造成死亡的案例,毒性弱於僧帽水母

 

下載 (1).jpg

(大量被沖上岸的藍瓶僧帽水母)

一大群被沖上岸的藍瓶僧帽水母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daddypoppy 的頭像
    daddypoppy

    daddy-poppy's 藥學跟動物世界

    daddypopp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