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參,又稱為「海鼠、海黃瓜」,生物分類學上和海星或海膽一樣,屬於棘皮動物門,種類有數百種,分布在印度洋和西北太平洋水溫偏低的地區...
這種動物身體表面長滿肉刺,看上去沒有好看的外表、沒有高超的游泳技巧,只能在海底緩慢的爬行和移動,看似平凡無奇的小生物,卻有許多獨一無二的特性!
🍂 外型和特徵
骨片 海參沒有骨頭,大部分海參體內有的只是骨片,骨片形狀不一、數量不一,如果骨片數量比較多的海參,摸起來會比較粗糙、骨片數量少的海參,摸起來會比較光滑
► 因為沒有骨頭,海參可以順利的進出石縫礁隙
消化系統 海參的消化道在體內迴轉兩次,利用腸繫膜連接著體壁,腸子末端擴大為泄殖腔
► 泄殖腔是位於動物的背後,作為腸道、尿道、生殖道的共同出口
🍂 食性 主要吃海底的泥沙,被稱為「海底的清道夫」,這些沉積在海底的泥沙含有大量微小的動植物屍體、碎屑、小型藻類、微生物等,這些營養素對海參來說是非常足夠的!
🍂 片利共生 如果在海底好好觀察海參,可能會發現有幾條小魚從海參的肛門口時而鑽進、時而鑽出;這些小魚是隱魚(又稱潛魚),像鰻魚般細長的身體,體表光滑,白天時隱蔽在海參的肛門內,可以躲避危險,夜晚的時後再鑽出來捕捉一些小生物來吃
(隱魚鑽進海參肛門的畫面)
🍂 獨特性
夏眠(夏蟄)
許多動物像蛇、青蛙、熊、蝸牛都會選擇在冬季的時候,躲藏在土層下、洞穴、樹穴中冬眠,透過夏秋兩季攝食的熱量轉換成脂肪,不吃不喝不活動,靠著儲存的脂肪度過寒冬
海參卻選擇在夏天進行夏眠,夏天來臨前,海水溫度不斷升高,海參才剛剛經歷繁殖期,體質虛弱,需要好好的休養一番;而且浮游生物在夏天時都浮到海面上繁殖了,底層的食物也減少了,海參不得已只好開始尋找一個安全又安靜的地方,可能是石縫,也可能是石板下,潛進去後海參的身體縮小,一動也不動的進入昏睡狀態,等到醒來的時候已經是秋天了 ➝ 夏天比較難捕獲到海參,因為常常找不到牠們,都躲起來夏眠了
排髒 海參游泳的速度不快,也沒有可以攻擊的武器,不過如果海參遇到危險的時候有一個大絕 ➝ 排髒,將體內的五臟六腑全部的透過洩殖腔排出體外,嚇阻敵人以求自保;海參沒有內臟並不會死掉,經過幾個月後的休養生息,又可以重新長出完整無缺的內臟來
► 排髒時機:敵害侵擾、受到環境劇烈刺激(海水汙染、海水溫度和鹽度劇變等...)
(吐出內臟求自保的海參)
(吐出內臟求自保的海參)
超強再生能力
動物界許多的生物都有再生能力,海膽、螃蟹、墨魚等海洋生物如果肢體受到部分損傷,可以漸漸長出新的肢體來;蜥蜴受到威脅時也會斷尾求生,不過論再生能力,牠們跟海參比起來簡直小巫見大巫!
曾經有科學家研究過,將海參切成三段,再放回海水中試驗,半年過後每一段都變成一個有完整內臟的海參個體,當初沒有頭的長出新的頭部跟口器、當初沒有尾部的長出新的尾部和肛門
天敵攻擊海參,咬掉落下的另一半「缺體」,半年過後又會再生出一個完整的海參
自溶現象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剛捕撈上來的海參,不會腐敗也不會變臭,但是隨著時間過去,海參的身體漸漸縮小,最後化成一灘汁水
其實是海參離開海水時,遇到陽光時會分泌一種脢,海參身體內含有大量的蛋白質,脢會漸漸溶解蛋白質,幾個小時之後就會化成一灘水而自體消失;當氣溫特別高或是有油汙的時後,自體分解速度會更快
► 捕撈到海參後要馬上避光,進行後續的加工處理,剖開海參的腹部、除去內臟、鹽漬製作成乾貨,方便保存和長途的運輸
🍂 營養價值
► 海參中的膽固醇和脂肪含量相對低,而蛋白質和膠質的含量高
⊙ 中國人的四大「海味」之一:鮑(鮑魚)、參(海參)、翅(魚翅)、肚(花膠=魚肚)
► 海參含有硫酸軟骨素,有延緩肌肉衰老、增強免疫力、維持軟骨功能的功效
► 海參中可以萃取出海參素,海參素在動物實驗可以抑制某一些肉瘤或癌細胞的生長
🍂 特別品種-梅花參
長度最大可以超過一公尺,重達十公斤,有海參之王的稱呼;背部的肉刺很大,大約每3~11個肉刺的基部相連呈現花瓣狀,這就是「梅花參」的由來,也因為體形像鳳梨,所以也有人稱作「鳳梨參」
雖然海參是雌雄異體的生物,不過外型上很難區別,通常體色偏向褐黑或褐紅色,顏色比較黯淡的的是雄性、偏向橙紅色,顏色比較絢麗的是雌性
(我是雄海蔘,我看起來比較黯淡)
(我是雌海蔘,我顏色比較絢麗喲!)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