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嘴鳥、大嘴鳥、大嘴大嘴大嘴大嘴大~嘴~鳥」,這句歌詞有沒有讓你想起大嘴鳥這一部卡通呢?
地球上真的有大嘴的鳥類 ➝ 鵜鶘(ㄊㄧˊㄏㄨˊ),也俗稱「塘鵝」,是一種大型水禽,擅長飛翔,體長大約150公分,雙翅展開可以超過兩公尺,分布在除了南極洲以外的世界各地,主要棲息在沿海的湖泊、河川、沼澤等地方,地球上現存八種鵜鶘,文章只會簡單介紹幾種
🐤 特徵、外觀
長長鳥喙 嘴巴的長度甚至可以超過鄉民的30公分,佔了體長快1/3的長度
咽喉袋 下顎的「喉囊」可以自由伸縮,無法吃完的食物,可以儲存在喉囊中
➝ 大嘴配喉囊來獵捕魚類,魚是鵜鶘最喜歡的食物
(可憐的鳥)
➝ 饑餓難耐的鵜鶘,有時候也會吞下非魚類的食物
➝ 鵜鶘的喉囊袋大到連同類都可以進去一探究竟,其實這是哺育幼鳥的一種行為(文章後面會解釋)
🐤 食性 主要吃魚類,不過貪吃的鵜鶘,看到東西都喜歡用大嘴去夾一夾,不管對方的體積有多大,鳥類、兔子、狗、牛、羊、甚至人類都可能是牠們的目標
➝ 大嘴夾到的野兔,吞下去可能會噎到!?
➝ 鵜鶘想要吞下狗狗,結果當然吞不下去
➝ 鵜鶘這次真是不自量力
來看看鵜鶘真的可以吃下去的食物
➝ 在水面上發現魚的時候,鵜鶘會張開大嘴兜水前進,將魚跟水一起吞入喉囊中,閉上嘴巴喉囊收縮把水擠出來,將獵物留在嘴中,擺動頭部和喉囊,一點一點的吞下獵物,如果暫時無法進食,就先儲存在喉囊中
成群的鵜鶘會合作,一但在水中發現魚群,鵜鶘們會依次排列成半圓形進行包抄的動作,用翅膀拍擊水面把魚群趕到淺水處,然後張開大嘴撈取大量的魚群,再慢慢吞食下肚
(褐鵜鶘會潛水捉魚)
➝ 飛行中的褐鵜鶘一旦發現水中的魚,會快速俯衝像火箭一樣潛入水中,張開大嘴捕魚
🐤 繁殖
築巢 鵜鶘是候鳥,每年的繁殖季節會集體繁殖,將鳥巢營建在高大的樹上,如果在沒有天敵的區域也會營建在地面上,主要用小樹枝、水草等材料築巢,雄雌鵜鶘會一起築巢、一起孵蛋
(地面上築巢的鵜鶘)
(集體在樹上築巢的鵜鶘)
孵蛋、哺育 一窩產下3-4枚的蛋,孵卵的時候就算有敵害,鵜鶘也會死守保護著蛋,當雛鳥破殼後,母鵜鶘會將寶寶藏在腹部底下保護著,這時候雛鳥全身裸露,十天過後才會長出白色的絨毛
傳說 鵜鶘在食物缺乏時,會啄開胸部用自己的鮮血哺育幼鳥,鵜鶘因而是母愛的象徵;實際上雌鳥會用身體的某塊區域來孵蛋(孵卵斑),讓蛋保持一定的體溫,所以雌鳥身上會有一塊褪毛後留下的皮膚,才有了鵜鶘「啄血餵親」的誤會
(鵜鶘一家人)
(餵養幼鳥中的鵜鶘)
➝ 餵食幼鳥的方式很特別,吐出半消化的食物儲存在喉囊內,幼鳥連頭帶頸伸進去親鳥的大嘴內取食
🐤 種類
白鵜鶘 顧名思義全身幾乎是白色,只有翅膀羽毛的內側是黑色的
每年會有大約五萬隻的白鵜鶘過境以色列,為了避免當地的野生動物和養殖漁業被這些過客吃光光,政府會免費提供大量的魚產,先餵飽這群白鵜鶘,才不會有多餘的肚子去吃當地的生物
褐鵜鶘 體型最細小的鵜鶘,體長大約100-120公分
➝ 顧名思義體色是褐色的,和其他鵜鶘不一樣;褐鵜鶘可以從空中俯衝潛入水中捕魚
澳洲鵜鶘 分布在澳洲和新幾內亞,斐濟、印尼、紐西蘭也有少量分布,喜歡棲息在廣闊而沒有太多植被的水域,只要有足夠的食物來源,周圍環境並不重要,管它是森林、草原、沙漠、城市、海邊等可以
➝ 體色主要是白色,翅膀的主羽是黑色
卷羽鵜鶘 體型最大的鵜鶘,體長可以達到1.7米,展開翅膀可以超過三米,重量大約11-15公斤,卷羽鵜鶘是最重的飛行動物
➝ 乍看很像白鵜鶘,但是頸上羽毛是捲曲的
斑嘴鵜鶘
➝ 顧名思義鳥喙邊緣有藍黑色斑點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