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隻可愛動物的組圖,大部分的讀者應該只認識無尾熊吧?其實牠們都有共同的地方 ➝ 分布在澳洲的有袋類動物
❏ 為什麼要強調澳洲呢?
地球上現存的有袋類動物,無尾熊、袋獾、蜜袋鼯、袋熊、袋鼠都是分布在澳洲和周邊島嶼;負鼠則是分布在南美洲,少部分棲息在中北美洲
🐨 有袋類特徵 顧名思義就是雌性有撫育幼獸的「育兒袋」,是比較低等的哺乳動物,無法跟有胎盤類的哺乳動物競爭,這就是為什麼大多數的有袋類分布在澳洲和附近島嶼,因為這裡很少有胎盤類的競爭者和天敵
特殊構造 雌獸有袋類通常有兩個子宮
(生殖構造示意圖)
➝ 有兩條共用開口的陰道(產道),連接兩個子宮
生殖特色 受精後雌獸在子宮內長出卵黃囊,提供胚胎營養,因為胎盤構造不完整,胎獸無法從母體獲得養分,當胚胎發育大約4-5週,卵黃耗盡後就會出生,有袋類的胎兒都是典型的早產兒,這些早產兒會奮力爬進母親的育幼袋內,吸吮育兒袋內乳頭的乳汁繼續成長和發育
▶ 剛出生的幼獸,前肢發育的比較完全,這是為了快速的爬到母親育幼袋內而演化出的結果
▶ 雖然早產兒在生存上有風險,但是媽媽不需要長時間懷著大型胎兒活動,可以減少懷孕時的風險
開口方向 有袋類的袋口方向和生活方式息息相關
▶ 袋鼠:大部分時間用兩隻後腿站立和行走,處於直立狀態,育兒袋開口要朝前,避免幼獸掉出來
▶ 袋熊:因為袋熊喜歡挖土挖洞,育幼袋開口朝後,可以避免挖出來的土跑進育幼袋內
▶ 無尾熊:育幼袋開口朝下,方便幼獸吃媽媽的糞便(?),吃屎這件事情等等會討論
🐨 物種介紹 礙於篇幅,文章只介紹組圖內的四種有袋類 ➝ 無尾熊、袋獾、袋熊、蜜袋鼯
▶ 袋鼠的名氣盛大,額外獨立出一篇文章介紹牠
🐾 無尾熊 中國大陸稱為「樹袋熊」、香港稱「樹熊」、英文音譯為考拉(koala),英文來自於澳洲原住民的方言,是「不喝水」的意思
其實台灣使用無尾熊這個名稱不太貼切,因為無尾熊既不是熊科動物、牠也長有尾巴(雖然很短),這樣的中文名稱容易讓人誤解,可惜已經約定俗成,大家都習慣稱之為無尾熊了!
外觀 體長大約70-80公分,成年體重大約8-15公斤,長有一身濃密的灰褐色短毛,胸腹部、四肢內側、內耳的皮毛偏白色,憨厚的體態很像泰迪熊,非常可愛!
(仔細觀察無尾熊的屁屁)
➝ 無尾熊其實有尾巴,不過只有3.5公分長,而且經過漫長的歲月,已經退化成一個坐墊,方便無尾熊長時間舒適的坐在樹幹上
手腳掌構造 無尾熊的手腳掌有鋒利的爪子和粗糙的肉墊,專門用來抓握樹枝的,當後爪緊緊抓住樹枝時,空出來的前爪就用來進食
(上圖是前爪、下圖是後爪)
(手腳掌構造示意圖)
➝ 前爪的一對指頭跟另外三根相對、後爪的一根大型無爪指頭跟其他指頭相對,後爪的二三根指頭融合在一起,變成內建的梳子
(正在用後爪的內建梳子整理皮毛)
分布區域 僅僅分布在澳洲東部的昆士蘭省、新南威爾斯、維多利亞地區;棲息在低海拔、不密集的尤佳利樹林中
(紅色區塊是無尾熊分布的區域)
生殖、哺育 跟其他有袋類動物一樣,出生的早產兒大約只有0.5 g,奮力爬進母親的育幼袋後,吸吮母親分泌的乳汁維生,喝半年的乳汁後會開始嘗試吃尤佳利葉,不過牙齒發育尚未完全,過渡時期會吃媽媽的糞便,攝取糞便裡面的養分
➝ 無尾熊一次生一胎,哺乳期長達一年
(育兒袋開口朝下)
➝ 朝下的育兒袋方便寶寶吃媽媽排泄的糞便,育兒袋口有類似拉繩的肌肉可以保護幼獸不掉出來
食性 無尾熊的食譜單一,只吃尤佳利樹葉和其嫩枝,澳洲有600多種尤佳利樹,無尾熊只偏好其中的30多種,是一種非常挑食的動物
➝ 無尾熊可以從尤加利樹葉中獲得足夠的水份,通常很少喝水,當地人稱牠們「克瓦勒,koala」,就是不喝水的意思
(尤加利樹樹葉的纖維很堅硬、營養少、含有毒物質)
➝ 無尾熊的「盲腸」,會藉由發酵作用分解樹葉中的纖維、龐大的消化道也會分泌酵素脢,分解葉片中的毒素、無尾熊每天平均要吃400 g的樹葉,咀嚼上百萬次才可以攝取到足夠的營養,也因為不斷的咀嚼,到了晚年時,牙齒耗損嚴重的無尾熊,往往會無法進食而餓死
睡眠行為 因為無尾熊低營養的飲食、緩慢的新陳代謝,每天可以睡上20個小時左右,醒來的時間大部分都在進食,很少用來進行社交行為(每天平均15分鐘)
➝ 無尾熊有彎曲的脊椎、墊有軟骨+厚重皮毛的短尾屁股,方便無尾熊長時間在樹上睡覺;當無尾熊進入睡眠狀態時,四肢肌肉反而會收縮,手腳掌也會進入抓握狀態,不容易從樹上掉下來
面臨的困境 野生數量曾經高達百萬隻的無尾熊,目前預估大約4-35w頭不等,屬於易危等級
因為森林的砍伐、森林野火(澳洲野火非常嚴重),造成棲息地快速減少,食物來源也跟著降低,有生存壓力的無尾熊容易染上疾病;天敵澳洲犬、野生貓狗、猛禽都威脅著無尾熊;人類過度開發道路,路殺的情形也比比皆是
澳洲政府目前正積極的保護無尾熊的家園、資助無尾熊醫院和疾病研究,希望種種努力,可以讓未來的子孫仍然可以看到這隻可愛的有袋動物
➝ 這場澳洲野火,預估奪走澳洲將近三成的無尾熊生命
🐾 袋熊 分布在澳洲東南部和塔斯馬尼亞州(澳洲東南方的島嶼)地區,棲息在森林、山地等地形
外觀 身體大約一米長、體重約20-35公斤(就像寵物般的大小);四肢短、尾巴也很短,看起來拙拙的
習性
食性 袋熊是草食性動物,主要吃草、樹皮、樹根,門齒長的像齧齒目動物,可以用來咬粗糙的樹皮
(袋熊大大的門齒間有很大的縱裂)
挖洞行為 袋熊利用強壯的牙齒和爪子來挖洞,挖洞技術和效率非常好,只要半個小時就能挖出一個可以容納自己的地洞,挖好的地洞就是袋熊的巢穴,一隻袋熊可以挖出長達一百公尺的地洞,經年累月經過好幾隻袋熊的鬼斧神工,挖出的地下通道可以非常壯觀
▶ 因為挖洞的特性,袋熊育幼袋的開口朝後,避免挖出的沙土灌到育幼袋中
(挖洞中的袋熊)
(袋熊在挖好的洞穴中休息)
(如果在澳洲野外看到這樣的地洞,很有可能就是袋熊的傑作)
(開口向後的育幼袋)
領土意識 袋熊看起來很溫馴,卻有很強的領地意識,對其他入侵的袋熊會有攻擊行為,不同種類的袋熊領域範圍相差很大,塔斯馬尼亞袋熊的領域可以達到23公頃,毛鼻袋熊的領域不會超過4公頃
▶ 袋熊很害羞,喜歡獨居生活
❏ 老虎、獅子、豹會用尿液或糞便標記自己的領土,那袋熊是用什麼方法呢? 方形糞便
袋熊每晚可以排泄出超過100塊的方形糞便,將自己的領土圈起來,警告其他袋熊不能靠近,靠著這道糞牆散發的氣味,可以嚇阻陌生的袋熊靠近,避免發生不必要的衝突
(袋熊的方形糞便有不易滾動的特性,利於圈地)
➝ 袋熊腸道的最後8%有不一致的彈性,可以將糞便塑造成特定的形狀
防禦能力
▶ 雖然袋熊平常行動很緩慢,看起來也很笨拙,不過遇到危險時,袋熊跑的也很快,速度可以達到40 km/h,並且維持這個速度90秒
▶ 袋熊的身體後半部主要由軟骨構成,可以抵抗咬傷和劃傷
▶ 短尾巴可以避免袋熊逃入地洞時,被掠食者攻擊尾部
袋獾、蜜袋鼯會在之後的文章介紹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