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行很慢的昆蟲,腦海中閃過蝸牛的人一定占大多數,小時候常常在下雨過後看到大量的蝸牛爬到路中央,然後被車輾過 !!! 隨著都市發展、綠地減少,蝸牛已經很少看到了,讀者對蝸牛的了解有多少呢?這篇文章簡單的介紹一些蝸牛科普吧
蝸牛是一種生活在陸地上的軟體動物,背著一個螺旋狀的貝殼,頭上長有一對觸角,足部肥大適合爬行,內臟藏在殼裡面,在台灣俗稱「露螺」
🐌 習性
夜行性動物,喜歡在清晨露水還沒乾的時後出來覓食,特別喜歡潮濕、陰暗的環境,大多棲息在很多植物、樹木蔥鬱的土壤、落葉堆中;花園或花圃的角落也有機會發現蝸牛
當蝸牛遇到惡劣的環境時,會進行休眠行為,分泌黏液形成一層鈣質薄膜封閉蝸牛殼口,將全身藏在蝸牛殼中,等到氣溫和濕度合適的時後,才會跑出來
可以將蝸牛的生活環境,大致將蝸牛區分為地棲性和樹棲性兩種
地棲性 大部分喜歡在地面上活動,但是偶爾也會爬到樹上活動
樹棲性 一般生活在樹上和植物上
(樹棲性蝸牛正在「跨橋」)
➝ 腹足可以伸展很長,方便在樹葉與樹葉間跨越
🐌 食性 雜食性昆蟲
幼蟲主要吃腐敗的植物,成蟲喜歡吃植物的葉子和嫩芽,甚至也會吃廢紙或是動物的糞便,這一類蝸牛是農業和園藝業的害蟲;另外也有肉食性的蝸牛,專門吃其他種類的蝸牛
▶ 蝸牛嘴裡有一條齒舌,這是軟體動物特有的構造,幫助用來進食
(齒舌)
➝ 舌齒最多有135排,每一排大概有105顆,總數可以達到一萬顆以上
🐌 交配 蝸牛喜歡在潮濕溫暖的季節交配,每年5-11月都是蝸牛的繁殖期
大部分的蝸牛是雌雄同體、異體受精,兩個個體交配,將生殖器伸入對方的生殖孔,互相交換精子,這樣的生殖方式有很大的優勢,只要兩個蝸牛相遇,就可以互相交配,提高繁殖的機率
▶ 隨機抓兩隻蝸牛進行配對,通常不會交配,因為蝸牛是很敏感的生物,一受到驚擾就不會進行交配,人為配對的方式當然不適合囉!
(交配中的蝸牛)
➝ 交配時兩隻蝸牛的腹足會黏在一起,持續將近一天的時間,身體一動也不動,這時候是蝸牛最危險的時候,很容易被天敵攻擊,所以蝸牛交配後,精子不會馬上被用來與卵子受精,而是等到蝸牛找到適合的環境時,再把精子分批取出來使用,可以避免因為交配時間長,容易受到傷害的風險
(蝸牛產卵的瞬間)
➝ 蝸牛會把卵產在潮濕的泥土或是植物茂盛的根系中,大約過了2-4週,孵化出的小蝸牛就會破土而出
🐌 天敵 蝸牛的天敵很多,禽鳥類、兩棲爬蟲類、老鼠、螢火蟲幼蟲、人類等都是蝸牛的天敵
▶ 高蛋白、低脂肪,肉質豐腴爽口,蝸牛被視為一道美食,最著名的佳餚是法國蝸牛,一般當作法國料理的開胃菜
- 可以食用的蝸牛:羅馬蝸牛(法國蝸牛)、散大蝸牛等
- 烹調:先讓蝸牛禁食排出所有殘餘食物後,再將蝸牛的消化系統切除,才可以準備烹調食用,如果是蝸牛農場專門培養的烹調蝸牛,因為飼料都是研磨過的穀物,老饕可以安心食用
▶ 非生物天敵:鹽巴,鹽巴如果灑在蝸牛身上,會滲進蝸牛的體表上吸取水分,蝸牛可能會脫水而死,不過因為蝸牛有殼保護著,還是有活命的機會
🐌 寄生蟲 開門見山先看看這篇新聞,金蘭醬油家族因為蝸牛差點滅門
大家在路上看到可愛的蝸牛在爬,曾經有想要把牠抓起來移到車潮稀少的地方吧,有悲天憫人的精神很好,可是事後記得要洗手,免得寄生蟲找上門,跟蝸牛最有淵源的寄生蟲就是廣東住血線蟲,全世界第一個感染案例就出現在台灣
傳染途徑
▶ 通常都是偶然的情況下被感染,吃到沒有完全煮熟的螺類,螺類身上又帶有寄生蟲
▶ 生食沒有洗乾淨的蔬果,剛好蔬果上又有殘留蝸牛的分泌物
症狀 廣東住血線蟲會侵入腦部、脊髓、神經根造成各種神經方面的症狀,常見症狀包括腦膜炎、急性劇烈頭痛、發燒、噁心、嘔吐、頸部疼痛僵硬,如果侵犯到眼球可能會造成視力受損、眼球疼痛、角膜炎等,嚴重者甚至會昏睡、死亡
▶ 如果只吃入了少量寄生蟲,症狀可能比較輕微還有機會可以自行痊癒,如果吃下去的寄生蟲數量比較多的話,就會危及生命
▶ 因為廣東住血線蟲跑入腦部時,會在裡面亂竄,病人就算沒有死亡,腦細胞被寄生蟲破壞後也會受到永久傷害,甚至變成植物人
預防
▶ 蝸牛跟螺肉可以吃,但是要完全煮熟,絕對不能生吃
- 煮軟體或是甲殼類動物時,至少要煮沸3-5分鐘以上才可以吃 ➝ 蝸牛、蛞蝓、淡水明蝦、淡水蟹等
- 將食材冰凍於-15℃的環境下超過一天,也可以殺死寄生蟲的幼蟲
▶ 如果要生吃蔬果,記得把表皮洗乾淨,避免螺類爬過留下的分泌物殘留在上面
▶ 教導孩童不要亂抓亂碰蝸牛、蛞蝓等生物,減少被寄生蟲感染的機會
🐌 非洲大蝸牛
日治時期為了要食用蝸牛,將非洲大蝸牛引進台灣,因為缺乏管理計畫,加上繁殖力過強,現在台灣各處都可以看到它的蹤跡。因為擠壓到本土蝸牛的生存空間、傳播寄生蟲、喜愛啃食本土農作物和園藝花卉,被列為世界百大外來入侵種
➝ 體型偏大的蝸牛,一般體長(加上殼)大約為7-8公分,最大可以長到超過20公分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