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氣是老祖宗留下來的智慧結晶,雖然隨著氣候變遷和地理位置差異,節氣代表的意義可能跟現實有點落差,不過仍然有脈絡可循,還是有參考的價值,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2016年時甚至將「二十四節氣」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跟著文章一起進入古人智慧的殿堂吧!
📅 節氣由來 古代中國利用日晷計算一年的時間,將日影最長的日子訂為日長至(冬至)、日影最短的日子訂為日短至(夏至),春秋兩季各有一天的晝夜時間相等,分別訂為春分和秋分 ➝ 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是最早出現的四個節氣
到了秦漢時期,已經出現了二十四節氣,在西元前104年,漢朝制定的太初曆正式將二十四節氣訂於曆法中;中國人把黃道平均分成二十四等份,分別配上二十四節氣,因為是反映地球繞太陽一周的時間,二十四節氣跟陽曆(非農曆)是相對應的,每年各個節氣的日期都不會相差太多
▶ 黃道:地球上看到太陽一年的移動路徑
📅 節氣意義 古代中國將節氣和農時相對應,將二十四節氣運用在農業生產中,創造出許多農諺;二十四節氣也反映了四季變化(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天氣現象(雨水、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氣溫變化(小暑、大暑、小寒、大寒)等資訊
📅 閏月跟節氣 閏月是為了減少農曆的誤差,協調農曆年和陽曆年的對應關係而設置的
陽曆是以地球圍繞太陽公轉一圈為一個回歸年而制定的曆法,一個回歸年相當於365.2422天,農曆是以月亮的圓缺盈虧變化而制定的曆法,一個月約29.53天、一年就是354.4天,農曆年比陽曆年少10.9天左右,如果累積時間長了,誤差就會很明顯,就會對依賴農立農耕的農夫產生誤導
閏月的設置可以修正誤差,採取在19個回歸年插入7個閏月的方法設置閏月,兩個曆法基本上就平衡了
陽曆:19*365.2422=6939.6018
農曆:[12(沒閏月)* 354.4]+[7(有閏月)*(354.4+29.53)]=4252.8+2687.51=6940.31
❏ 七個閏月要插在什麼地方呢?
每個月第一個碰到的二十四節氣稱為節氣(立春、驚蟄、清明、立夏、芒種、小暑、立秋、白露、霜降、立冬、大雪、小寒)、第二個碰到的二十四節氣稱為中氣(雨水、春分、穀雨、小滿、夏至、大暑、處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
正常的農曆月份裡,每個月應該都會有一個節氣和中氣,如果沒有中氣的農曆月份就會定為閏月,例如2017年的農曆六月只有節氣立秋,中氣處暑落在下個月,所以當年農曆就有了正六月和閏六月
📅 節氣介紹
立春 二十四節氣的第一個節氣,表示春天開始,萬物開始欣欣向榮,是開始耕作的季節,立春對農夫是很重要的日子
日期 陽曆的2/4左右
農諺、俗語
「春天後母面」:入春以後,天氣變化無常,並不是想像中鳥語花香的溫暖時期,反而天氣還是寒冷的,而且變化無常
「春霧曝死鬼,夏霧做大水」:春天出現霧代表會放晴,夏天出現霧表示會下雨成災
「雷不打春,今年一定好年冬」、「立春打雷,十處豬欄九處空」:立春時不打雷,今年一定是豐收的好季節,但是只要打雷,就會六畜不安
雨水 表示雨水開始增加,氣溫漸漸回升,農民可以開始翻土耕種了
▶ 台灣中南部因為地理環境因素,對雨水的感受性沒有北部那麼強烈,受到東北季風影響,北台灣下雨的機會比較多
日期 陽曆2/19左右
農諺、俗語
「春無三日晴」:春天多雨的寫照
「雨水連綿是豐年,農夫不用力耕田」:雨水如果有下雨,表示今年大豐收
「春寒雨若泉,冬寒雨四散」:春天氣溫低時、雨就會比較多,冬天氣溫低時、雨反而會比較少
▶ 「雨打元宵燈,日曝清明前」:元宵節當天如果下雨,清明前就會缺雨
驚蟄 部份動物和昆蟲在寒冬時會開始冬眠,進入不吃不喝的狀態,稱為「蟄」,立春後氣溫漸漸回暖,來自南方的暖空氣逐漸增強,跟籠罩在台灣上方的冷空氣產生旺盛的對流,引起打雷閃電的現象,這就是春雷,春雷響起時會驚醒冬眠中的萬物,萬物逐漸甦醒,恢復活動和生機 ➝ 春雷喚醒冬眠中的萬物,就是驚蟄
日期 陽曆3/6左右
農諺、俗語
「未驚蟄打雷,會四十九日烏」:春雷如果在驚蟄前響起,表示當年的雨水會很多,甚至可能會發生水災;過了驚蟄春雷卻還沒響起,就有可能會鬧旱災囉!
「驚蟄聞雷米似泥」:驚蟄時打雷,表示節氣沒有錯誤,是風調雨順的一年,稻穀豐收、米價便宜(跟泥巴一樣)
春分 太陽直射赤道的日子,全球各地幾乎晝夜等長,過了春分後太陽直射點會繼續往北回歸線移動,北半球各地的白天會漸漸變長,南半球各地的夜晚會漸漸變長
▶ 春分後天氣會逐漸回暖,西洋人習慣將春分作為春天的開始
▶ 春分也稱為升分,因為春分當天太陽直射赤道,之後太陽直射點會往北回歸線移動
日期 陽曆3/21左右
農諺、俗語
「春分,日暝對分」:春分當天的白天夜晚各佔十二小時
「春分落雨落到清明」:表示春分是一個多雨的節氣
文化
氣象節 國際氣象節訂在2/10;台灣以農立國,因此將3/21(春分前後的日子)訂為氣象節
春分の日 日本的春分是國定假日,稱為「春分の日」,是日本人向所有生命表現熱愛之情的一天,同時也是日本人掃墓、祭祖的好時機
▶ 春分前三天到後三天的這一個禮拜,稱為春之彼岸
清明 天氣漸漸暖和、雨量也逐漸增多,大地呈現一片欣欣向榮、清新明亮的感覺,就是所謂的清明
▶ 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
日期 陽曆4/5左右
農諺、俗語
「清明風若從南起,預報田禾大有收」:清明如果吹南風,表示是豐收的一年;如果清明吹北風(表示天氣還沒回暖),可能是歉收的一年
「清明晴魚上高坪,清明雨魚埤下死」:清明當天放晴,日後就會常下雨;清明當天下雨,之後反而會有旱災
文化
清明節 清明節是根據節氣而訂的節日,跟春節、端午節、中秋節並稱中國四大節日,是華人傳統會跟家人團聚在一起的日子
▶ 背景:清明時的氣候宜人,大自然呈現生機蓬勃的景象,適合人們出外郊遊踏青,這就是「春遊」、「踏青」的習俗,古人會趁著春遊踏青的時候,到祖先的墳墓前祭祀、打掃環境,後來漸漸演變成掃墓的習慣
▶ 國定假日:政府在1972年時將「民族掃墓節」改訂為國定假日,放假一天;1975/4/5蔣中正過世,將蔣中正逝世紀念日併在這天舉行;後來越來越多人依照習俗+配合工作的假期,選在清明節這天團聚祭祀,清明節掃墓逐漸變成台灣重要且普遍的文化習俗之一
⊙ 因為不同的族群或祖籍,並不是所有人都會在清明節當天掃墓,例如客家人春節時就會掃墓、漳州人選擇在小清明掃墓、現代人因為工作關係,都會自行調整掃墓時間,在清明或小清明的前後半個月內掃墓,都是常見的情況
寒食節 清明前一天的節日,現在很少人在過了,稗官野史記載是古代為了紀念介之推,規定當天不能生火,只能吃冷食;實際上是源自於古人因為季節不同,要用不同的樹木鑽火,這就是改季改火的風俗,每次改火後就要換取新火,當新火還沒來時,要禁止人們生火
穀雨 穀雨是春天的最後一個節氣,此時天氣暖和、雨水明顯增多,豐沛的雨水剛好可以提供江南地區的水稻秧苗的生長,對穀類的生長發育幫助很大 ➝ 將時令、農事、物候(生物週期現象)緊密對應的節氣
日期 陽曆4/20左右
農諺、俗語
「清明斷雪,穀雨斷霜」:穀雨的到來表示寒潮的天氣已經結束了,開始適合穀類農作物的生長;「穀雨寒死虎母」表示這個時期偶爾還是會有低溫冷鋒過境,會讓人冷到發抖
「穀雨,鳥隻做母」:鳥類會在這個時候大量的交配、繁殖
「穀雨前三日無茶挽,穀雨後三日挽不及」:穀雨前後是茶農忙著摘採新芽、烘焙、製作春茶的時節,茶農必須要把握時機,摘採、烘焙出品質最好的春茶,如果太晚採收的茶葉品質不佳,穀雨可以說是茶農最忙碌的日子
立夏 表示夏天的到來,植物要進入生長、開花結果的旺季囉!
日期 陽曆5/6左右
農諺、俗語
「立夏不下,犁耙高掛;立下無雨,碓頭無米」:如果這時候沒有雨水的灌溉滋潤,農作物就會歉收;「立夏的雨水潺潺,米粟刈到無處置」:立夏如果雨水充沛,五穀就會豐收
「立夏,稻仔做老父」:中南部地區的一期稻作,立夏時已經含苞即將吐穗了
小滿 春天漸漸遠離,夏天已經來到,這個時期的稻穗逐漸飽滿,不過尚未成熟,所以叫作小滿
▶ 隨著太陽直射點的北移,日照時數逐漸變長,梅雨跟地形雨帶來的雨水,除了調解氣溫,豐富的雨水促使農作物生長快速!
日期 陽曆5/21左右
農諺、俗語
「小滿雨水相趕」:說明台灣正進入梅雨季節
「小滿櫃,芒種穗」:台灣北部地區的水稻在小滿前後會開始做櫃,到了芒種節氣附近時才會吐穗開花 ➝ 櫃=含苞、穗=吐穗開花
「小滿梅雨在本島,種植花木接成寶」:梅雨季的雨水可以滋潤大地,適合種植、造林等工作
芒種 稻子已經結成「種」,吐穗結實的稻子穀粒上會長出細芒,這就是「芒種」的由來
▶ 芒種是種植農作物的分界點,華南地區的梅雨季節即將要結束,轉變成午後雷陣雨的降雨型態,而且天氣會逐漸轉為乾熱,已經不適合栽種農作物;長江中下游、日本南部這時候才開始進入梅雨季
▶ 芒種前後、漁獲豐富:台灣基隆、澎湖、臺南外海會有大量的小卷漁獲;高雄外海、巴士海峽會出現鰹魚群;小琉球、蘇澳外海可以捕獲飛魚囉
日期 陽曆6/6左右
農諺、俗語
「芒種蝶仔討無食」:芒種時許多花種的花期已過,蝴蝶已經沒有大量花粉可以採食了
「芒種逢雷美亦然,端陽有雨是豐年」:芒種時如果出現大雷雨,就是豐收的預兆
夏至 夏至當天太陽幾乎直射北回歸線(北緯23.5度),當天北半球白天最長、夜晚最短,北極圈以北的地區,整天太陽不會落下,這就是「永晝」;夏至過後陽光直射點往南移動,北半球的白天逐漸縮短
▶ 雖然夏至的白天最長,卻不是最熱的時候,北半球要到小暑大暑時,才是最熱、氣溫最高的時候
➝ 夏至當天的中午,站在北回歸線上,幾乎是看不到自己的影子呦!
日期 陽曆6/21左右
農諺、俗語
「夏至,風颱就出世」:夏至後開始進入颱風季節;「夏至,禾頭空」,是因為北部地區的水稻正在結穗,如果颱風風雨太大會造成白穗的狀況,所以禾頭空
▶ 白穗是稻穗裡面沒有飽滿的米粒的情況,通常都是病蟲害、氣候因素所導致
「夏至,愛呷不愛去」、「芒種夏至天,有食嘛懶去」:夏至過後天氣漸漸變炎熱,人們也相對慵懶,變的沒有活動力
「西北雨,落不過田岸」:夏天的西北雨來的又急又快,降雨區域也很小,用田東放晴、田西下雨來說明這種情形
文化
仲夏節 北歐慶祝夏至來臨的重要節日,挪威、丹麥、芬蘭、瑞典將仲夏節設定為公眾假日,在冰島、英國、東歐、中歐等地區也會慶祝仲夏節
▶ 瑞典:仲夏節前夕將五朔柱(或仲夏柱)豎立在空曠的野地或是公園中,仲夏節當天人們環繞著花柱高歌狂舞;年輕人也會到野外摘採7-9種野花,將它們做成花束並且放在枕頭底下,祈求可以找到理想的伴侶
(五朔柱上會用花、絲帶等東西裝飾,通常各個村莊會互相較量,看誰的裝飾最漂亮)
▶ 英國:英國人認為仲夏節的夜晚,會有許多女巫和邪靈在外面遊蕩,家家戶戶將聖約翰草(St. John’s wort)放在家中,可以帶來好運、避免火災、避免小人等
(聖約翰草,中文翻譯成金絲桃)
小暑 小暑過後天氣漸漸炎熱,但是還沒有到最熱的時候,所以稱為小暑,不過人口密集的都市地區,常常會出現攝氏35度的高溫,尤其是台北市的盆地地形+都市熱島效應,甚至會出現攝氏37度的高溫
日期 陽曆7/7左右
農諺、俗語
「小暑過,一日熱三分」:小暑過後,天氣一天會比一天炎熱
「六月防初,七月防半」:六、七月是台灣的颱風旺季,通常六月上旬、七月中旬的颱風最強烈,民眾需要謹慎防範
「小暑吃芒果」:小暑盛產芒果,這時候個芒果最好吃
「六月六,仙草水米笞目」:仙草、米笞目是台灣夏天最佳的傳統消暑食品
「大暑小暑,有米懶煮」:天氣炎熱時胃口會不好,根本懶的下廚
大暑 一年中天氣最炎熱的時期
日期 陽曆7/23左右
農諺、俗語
「大暑有青穀無青米」:台北地區的一期稻作已經全部可以收割;「大暑滿田先」、「大暑不見青」表示一期稻作的榖物都應該成熟,而且收割完畢
「大暑大落大死,無落無死」:大暑時的雨水對農作物生長影響很大,這時候是二期水稻插秧的好時機,如果缺水農夫會被迫休耕,相反的如果颱風帶來過多雨水,也會造成農作物損害
稻作小常識 台灣的氣候氣溫較高、雨量充沛,一年中適合水稻生長季節長達十個月以上,每年可以種植兩期水稻
一期稻作在2-6月,二期稻作在7-11月,二期稻作的單位面積產量通常比一期稻作低20-50%,因為種植二期稻作時的溫度偏高,產量會比較低 ➝ 一般水稻適應的溫度為攝氏27度,溫度越高、水稻產量越低
「大暑熱不透,收成就不夠」:大暑不夠熱表示氣候不正常,農作物收成通常不會太好
「大暑吃鳳梨」:大暑是品嘗鳳梨的好時機
「大暑小暑,有米懶煮」:天氣炎熱時胃口會不好,根本懶的下廚
立秋 炎熱的夏天即將結束,秋天即將來臨,可是台灣這個時候還是常常艷陽高照,熱到讓人懶的動
▶ 梅雨季節結束、北方冷鋒也還沒南下,除了午後雷陣雨、颱風來臨,下大雨的機會不多
日期 陽曆8/8左右
農諺、俗語
「六月秋,快溜溜;七月秋,秋後油」:如果立秋在六月,漁業會比較早結束;如果立秋在七月,天氣偏穩定,漁業會比較晚結束,漁民收入會比較多
「立秋無雨最堪憂,萬物從來只半收」:立秋如果不下雨,二期稻作就會缺少雨水,收成不會太好
處暑 夏天雖然已經到了尾聲,但是台灣處於副熱帶氣候,這個時候天氣還是溫度偏高,尤其在太平洋副熱帶高氣壓的籠罩下,常常有秋老虎出現呢!
日期 陽曆8/23左右
農諺、俗語
「處暑,會曝死老鼠」、「處暑處暑,熱死老鼠」:形容這個時期的天氣依然酷熱
「秋老虎,毒過虎」:當台灣被副熱帶高壓壟罩時會有連日的穩定天氣型態,艷陽高照的秋老虎天氣型態,真的讓人吃不消
「七月半鴨不知死」:鴨子養到七月,長大後都會宰來普渡,用來比喻人不知死活 ➝ 通常中元普渡都在處暑
「此暑不可種」:台灣的二期稻作已經進入孕穗期,不是適合插秧的時期了
「處暑若逢天下雨,縱然結實亦難留」:如果遇到颱風帶來的大量雨水,農作物的災情就會慘重
白露 天氣漸漸轉涼,清晨時會發現地面和葉子上有許多露珠,這是因夜晚水氣遇冷凝結成露水,這就是白露的由來
日期 陽曆9/8左右
農諺、俗語
「處暑十八盆,白露勿露身」:處暑天氣還是很炎熱,每天必須用一盆水洗澡,過了十八天到了白露的時候,因為天氣漸涼,就不要打赤膊裸身體,避免著涼
「白露南十日九日溼」、「白露南,四工三工溼」:天氣逐漸轉涼的時候,如果刮南風(從海面上吹進陸地),會有雨水比較多的現象
「白露大落大白」:白露如果下大雨,二期稻作大部分都會白穗,農作物收成不好
「白露白迷迷,秋分稻秀齊」:白露前後如果出現露水,表示氣候正常,二期稻作的收成會不錯
秋分 太陽直射赤道的日子,全球各地幾乎晝夜等長,過了秋分後太陽直射點會繼續往南回歸線移動,南半球各地的白天會漸漸變長,北半球各地的夜晚會漸漸變長
▶ 秋分也稱為降分,秋分當天太陽直射赤道,之後太陽直射點會往南回歸線移動
▶ 秋分對農夫來說是一個豐收的季節,台灣各地區會舉行謝神的儀式,感謝神明對春播、夏耕、秋收的庇佑,才能有這一年豐碩的收成
日期 陽曆9/23左右
農諺、俗語
「早冬雨,晚冬露」:春天的一期稻作靠的是雨水、秋天的二期稻作靠的是露水,才能豐收
「八月半田頭看」:這個時候已經可以看出水稻收成的結果了!
「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一場秋雨一場寒,十場秋雨穿上棉」、「一天落雨一天涼」:秋分後天氣漸涼,每下一場雨,天氣就涼快一次
文化
中秋節 華人傳統四大節日之一,是烤肉、賞月、闔家團圓的節日
秋之の日 日本的秋分是國定假日,稱為「秋分の日」,這天是日本人用來敬拜祖先、追思亡人,日本人相信秋分去掃墓、祭祖,可以和死去的親人相見
▶ 秋分的前三天到後三天的這一個禮拜,稱為秋之彼岸
寒露 早晚氣溫越來越低,露水更多而且即將凝結成霜,寒意+露水 ➝ 寒露,寒露代表氣候時序進入深秋了,氣候會從涼爽逐漸轉為寒冷
日期 陽曆10/8左右
農諺、俗語
「九月九,風吹滿天哮」:因為農曆九月在東北季風吹拂下,是放風箏的好季節,每年這個時候都會舉辦國際風箏節,各種造型的風爭一齊飛翔,好不壯觀
「九月颱,無人知」:農曆九月已經不是典型的颱風季節,漸漸卸下防颱心態,再加上風本來就比較大,古人很難察覺是颱風接近,如果有颱風來常常會讓人措手不及
霜降 秋天的最後一個節氣,天氣漸漸寒冷,戶外開始出現結霜的現象
▶ 台灣處於亞熱帶氣候,在平地很少有結霜的情況
日期 陽曆10/23左右
農諺、俗語
「一年補透透,不如補霜降」:指「補秋」要比「補冬」更重要,秋末冬初時吃ㄧ些溫性的補品,滋養身體才好過冬
「霜降,風颱走去藏」:霜降後,颱風季節也跟著結束,實際上台灣到了國曆11月還是有颱風侵襲的紀錄
「霜降豆,寒露麥」:表示霜降時期,有些農夫會種植一些豆類植物(例如花生)
立冬 表示冬季開始,秋天的農作物都已經收割完畢、收藏入庫房,動物也準備要冬眠了
日期 陽曆11/7或11/8
農諺、俗語
「立冬過,稻仔一日黃三分,有青粟無青菜」:台灣中南部地區的二期稻作,在立冬時都可以收割了
「稻成熟,入冬田頭空」:稻米成熟收割了,田裡就會出現「剃光頭」的景象
「立冬收成期,雞鳥卡會啼」:放飼的雞和野生的鳥因為稻米豐收,想到有穀物可以吃,因而開心的啼叫呢!
「補冬補嘴空」:台灣人在立冬有進補的習俗,通常會選擇吃麻油雞、薑母鴨、羊肉爐、四物、八珍、十全等補品
「十月小陽春,無風暖融融」:雖然已經進入冬天,偶爾還是會出現大太陽,甚至有點暖熱的日子
小雪 氣溫開始下降,某些地區會開始降雪,這個節氣就稱為小雪;不過在台灣只有高山地區才可能有降雪的機會;不過受到東北季風影響,經常有強勁的風勢,像是新竹的九降風、恆春半島的落山風
日期 陽曆11/22左右
農諺、俗語
「小雪雪滿天,來年必豐年」:這裡有三層含意,如果小雪落雪,表示雨水均勻,不會有水災或旱災;下雪也可以凍死一些害蟲和病菌,減輕病蟲害的發生;積雪也有保暖作用,幫助有機物分解,增強土壤的肥沃度
「月內若陳(響)雷,豬牛飼不肥」:十月入冬應該不會打雷,打雷表示氣候不正常,畜產可能會有災害
「小雪小到、大雪大到」:立冬時台灣附近的海溫約攝氏22-24度,溫度越冷會吸引烏魚到來,烏魚群會在小雪和大雪時來到台灣海峽附近,這是漁民最高興的時候,因為烏魚可以賣個好價錢,而有黑金的美稱
大雪 受到冷空氣影響,會出現大規模的降雪,地面開始積雪;台灣地區因為地理位置偏南,雖然會出現低溫,平地很難看到降雪的情況,高山比較有機會降雪
▶ 冬天的雨水集中在北部、東部,冬季常常是中南部缺水的季節
日期 國曆12/7左右
農諺、俗語
「冬天雨,卡貴麻油」:中南部冬天的雨水非常珍貴
「小雪小到、大雪大到」:烏魚群在大雪時,大批的湧入台灣海峽附近
冬至 太陽直射南回歸線,冬至是北半球一年白天最短的一天,北極圈內呈現永夜的現象;冬至後陽光直射點開始往北移動,北半球的白天時數會漸漸變長、中午時的太陽高度也會漸漸升高
▶ 冬至雖然是北半球接受太陽熱量最少的一天,但是土地和海洋會慢慢釋放出熱量,最冷的時候不是冬至附近的日子,而是冬至後面的日子;根據中央氣象局統計最冷的月份順序為一月、二月、十二月
日期 國曆12/22左右
農諺、俗語
「冬節食烏正當時」:冬至前後是烏魚最佳的捕獲時間,這個時候烏魚卵比較大,是製作烏魚子的最好材料;漁民會忙著捕漁、製作烏魚子,是沿海漁民的重要收入
「冬至烏,過年酥」:冬至如果下雨,預估過年會放晴;「乾冬節,澹過年」: 冬至如果放晴,預估過年就會下雨
「吃了冬至丸,又大了一歲」、「冬至圓仔呷落加一歲」:說明冬至吃湯圓的習俗
文化
吃湯圓 二十四個節氣中最重要的節氣,家家戶戶都要做湯圓,吃下湯圓後表示增加一歲
澳門行政區 唯一一個設訂冬至為假日的地區
小寒 進入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台灣的高山(玉山、合歡山、太平山)到了小寒或大寒的季節,可以看到白雪覆蓋在山頭上
日期 國曆1/6左右
農諺、俗語
「小寒大冷人馬安」:小寒天氣應該要寒冷,氣侯才正常,人畜才不會災疫
「小寒不寒寒大寒」、「小寒天氣熱,大寒冷莫說」:如果小寒不冷,大寒一定要冷,堆積的冷空氣可以正常的釋放,才是正常的氣候
許多農諺會用小寒的天氣預測往後的氣候現象,例如「小寒大寒寒得透,來年春天天暖和」、「小寒寒,驚蟄暖」、「小寒雨濛濛,雨水驚蟄凍死秧」、「小寒暖,立春雪」、「小寒不寒,清明泥潭」、「小寒大寒不下雪,小暑大暑田開裂」、「小寒無雨,小暑必旱」等,雖然是古人長期觀察得到的智慧結晶,但次隨著氣候變遷,準不準就見仁見智了
大寒 二十四節氣中的最後一個,通常是一年中最冷的時期(少數地區小寒反而比較冷)
日期 國曆1/20左右
農諺、俗語
「大寒不寒,人馬不安」:最冷的大寒如果不冷,害蟲無法被抑制或凍死,來年的病蟲害猖獗,人畜必定有災害
「大寒不寒,春分不暖」:大寒如果不冷,後面的節氣就會亂了順序,無法以節氣規律來推算後面的天氣,春分可能就不會溫暖了
「小寒不如大寒寒,大寒之後天漸暖」、「大寒到頂點,日後天漸暖」:大寒是一年中最冷的時候,過了大寒後天氣會漸漸回暖
--- 文章只介紹冰山一角的農諺和俗語,有興趣的讀者可以上網估狗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