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1.jpg

異位性皮膚炎=異位性濕疹(atopic dermatitisAD),是一種反覆發作的慢性皮膚病,各種年紀都可能會發生,不過嬰兒期、兒童期會比較常見,特別好發在異位性體質族群(過敏性鼻炎、氣喘、過敏性結膜炎),這種體質大多有家族史,患者常常伴隨血清中E型免疫球蛋白升高IgE

 

👤 致病因  不是單一原因而是多種因素造成的

 

基因(體質)  異位性體質,患者的免疫系統對過敏原和刺激物,會產生比正常人更強烈的反應

皮膚屏障缺失   保護力下降,容易讓刺激物和過敏原穿透入皮膚產生過敏反應

環境  外在微生物(細菌、黴菌)、溫度、灰塵、塵蟎、清潔劑、花粉等刺激物或是過敏物質…

▶ 國外研究指出將近30-40%的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炎患者,自覺有因為食物而引發疹子的情形,通常在嬰幼兒時期比較容易會有這種現象;除非確實觀察到皮膚每次都因為吃某種食物而惡化,才避免攝取該食物,否則過度限制飲食會造成發育不良

▶ 金黃色葡萄球菌是誘發、惡化異位性皮膚炎的重要因素之一

 

➪ 傳統觀念認為異位性皮膚炎是「由內而外」,因為免疫異常引發的皮膚炎;現在加入「由外而內」的觀念,因為皮膚屏障異常,許多過敏原容易從皮膚進入,進而引起皮膚發炎

 

👤 診斷標準

 

主要特徵

 皮膚搔癢

▶ 典型皮疹的型態與分布

- 嬰幼兒:臉上伸展側(外側)出現濕疹

 成人:彎屈側(內側)形成苔蘚化的濕疹

▶ 皮膚炎會慢性、反覆發作

▶ 異位性體質:個人或家族有過敏性鼻炎、過敏性結膜炎、氣喘、異位性皮膚炎等病史

 

臨床症狀  因人而異,不過有好發的型態

急慢性

急性  發炎、發紅、有時候會產生水泡、病灶潮濕、搔抓傷口等…

慢性  皮膚乾燥、脫屑、皮膚變厚、皮膚紋理增加,呈現苔蘚化

 

未命名.png

(苔蘚化的皮膚,跟急性發炎發紅的皮膚有所區別)

 

年紀區分

嬰兒期  病灶廣泛分佈,除了尿布包裹的範圍,幾乎全身都有症狀

幼童、學齡前小孩  病灶變的比較局部、比較厚,因為搔抓力道變大所以傷口變多,大多分布在臉部、脖子、關節的伸外側(手腕、手肘、腳踝、膝蓋),會陰部偶爾也會有病灶

▶ 隨著年紀漸大,病灶逐漸往關節曲側(內側)移動

學生時期  這個階段病情通常會逐漸改善,病灶分佈位置逐漸轉向曲側,例如肘窩、膝窩等…

成人  呈現多元的樣貌,造成診斷困難

 

👤 誘發因子

 

刺激物質   肥皂、清潔劑、羊毛衣物、香水、化妝品、灰塵等…

感染   金黃色葡萄球菌、某些酵母菌、病毒等…

過敏物質   灰塵、塵蟎

▶ 注意地毯、棉被、枕頭、布娃娃的清潔,這些東西最容易蓄積塵蟎和灰塵

▶ 室內濕度避免過高,避免塵螨大量繁殖

壓力、情緒不穩  只要讓身體或心靈不舒服的情境都可能會誘發

氣候  冬天和乾燥的天氣容易誘發、高溫濕熱的環境也會誘發

食物  對異位性皮膚炎影響不大,只有少數病例才需要考慮飲食限制

 

👤 疾病正確觀念

▶ 異味性皮膚炎是常見的遺傳體質,不是父母親直接造成的,不要太自責或責怪任何一方,更不是小孩的錯

▶ 異位性皮膚炎不會傳染

▶ 皮膚發炎時可能會有很多皮屑,長久下來皮膚可能會有色素沉著,看起來好像有點黑黑髒髒的,但是患者其實很乾淨

 

👤 治療指引

 

遠離危險因子  例如壓力、刺激物質、感染、太乾太濕太熱太冷的環境、灰塵、塵螨等

 

抗發炎藥物

類固醇藥膏   間歇使用,如果按照指示用藥,不需要太擔心副作用

▶ 塗抹在四肢或是病情比較嚴重時,可以先擦比較強效的類固醇,病情改善或是塗抹在皮膚細緻區(臉、脖子、腋下),可以使用比較弱效的類固醇

► 使用軟膏劑型ointment,因為比較油,保濕性就比較好

口服、注射類固醇  後線用藥,病情很嚴重或是塗藥治療效果差時再短期使用

prednisolonedexamethasone,不建議使用超過七天

 

免疫抑制藥物  後線,局部塗抹免疫抑制藥膏 ➝ tacrolimus(普特皮)、pimecrolimus(醫立妥)

tacrolimus  protopic ointment 0.1%0.03%,普特皮軟膏 5 g/tube

適應症   二線使用在>2的孩童、青少年、成人,因為潛在危險不適合使用傳統治療(類固醇)、或是傳統治療效果差、或是無法耐受副作用的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炎患者,當作短期或是間歇性長期治療

劑量  0.03%0.1% 都可以用在成人;0.03% 只能用在2-15歲的兒童

使用方法  患部早晚薄薄塗抹一層軟膏,一次療程為三個月,如果需要進行第二個療程,必須間隔九個月 ➝ 一年只能進行一次療程

▶ 塗抹藥膏一個月後,如果症狀沒有改善,就要更換另一種藥物

副作用   皮膚會有灼熱、刺痛、搔癢感,建議先小面積塗抹

注意事項

▶ 只能塗抹在患部,如果手不是患部,塗完軟膏後必須洗手

▶ 塗抹軟膏期間,病灶記得要防曬

 

症狀治療

抗組織胺藥物  止癢

選擇一代抗組織胺(chlorpheniraminecyproheptadinediphenhydramine)效果會比較好,因為有嗜睡副作用,建議睡前給予

抗生素  避免傷口細菌感染

可以選用 fusidic aciderythromycinbacitracin 等藥膏,避免使用刺激性比較大的 neomycin 藥膏
 

修復皮膚屏障  皮膚乾燥會讓表皮障壁功能變差,容易受到外來物質影響而加重皮膚炎;當皮膚發炎的很厲害時,單純擦乳液沒有治療效果,必須同時使用抗發炎藥物

保濕劑

▶ 最好的潤滑劑是凡士林,很油不容易乾掉,幾乎不會引起過敏;缺點是不透氣,感覺皮膚無法呼吸,夏天時不受青睞,有些人甚至會有阻塞性毛囊炎

▶ 尿素(urea具有保濕的功能,也可以去角質促進其他藥膏吸收

▶ 不建議使用一般乳液,內容物可能含有香精或是防腐劑,反而會使皮膚過敏 ➝ 選用不含香精或防腐劑的乳液

▶ 塗抹保濕產品,注重頻率而不是塗抹的量

 

如何選擇產品

避免選擇可能會造成皮膚過敏和刺激,例如含有羊毛脂、香精、防腐劑的保濕產品,可以選擇內容物中含有滋潤成份的雪亞脂、凡士林、尿素如果保濕產品經過『專業大型皮膚科測試』、『皮膚科醫師推薦』會更好!

 

保濕觀念

▶ 全年無休,依照天氣、季節、膚質狀況、年紀、部位等因素調整保濕策略

▶ 減少皮膚刺激:過度清潔反而會造成皮膚乾燥、泛紅、脫皮;盡量不要使用去角質、磨砂膏、果酸保養品

▶ 化妝水、礦泉噴霧水不能代替保濕

化妝水、礦泉噴霧都只是表面的保濕,無法深入肌膚深層,如果含有酒精成分,雖然暫時會降低表面溫度而感覺皮膚涼爽,不過沒有立即擦上含油性成分的保濕產品來鎖水,酒精揮發後反而會帶走更多的水分,皮膚變的更乾燥

▶ 油性物質(鎖水)才是最好的保濕成分,擦完絲瓜水、玫瑰水、玻尿酸等水性產品後,要塗抹油性產品來鎖住水分

▶ 保濕時機:洗完臉後,這個時候角質層水分最飽滿

▶ 面膜:用密封的方法加強保濕成分的滲透,面膜拿下後,記得要擦上油性產品鎖水;如果面膜含有防腐劑、酒精、香料、果酸等成分,會滲入皮膚造成過敏,建議選擇成分單純,且不含酒精、香料、酸性刺激成分的保濕面膜

 

➪ 理想的肌膚保溼:=補水(水性)+鎖水(油性)

 

(理想)保濕成分

▶ 濕潤劑:抓水和補水,後續需要搭配親油性物質鎖水 ➝ 玻尿酸、果酸、甘油、尿素、丙二醇(propylene glycol)、山梨醇(sorbitol)等…

▶ 密封劑:鎖水,防止水份蒸發 ➝ 凡士林、礦物油、羊毛脂(異位性皮膚炎不適合羊毛脂)等…

▶ 角質修復劑:角質層不健康,再怎麼補水抓水、鎖水,還是擋不住水分的流失 ➝ 維生素E、蘆薈、泛醇(維生素原B5)等…
    

保濕產品劑型   保濕效果通常隨著濃稠度遞增,不過太濃稠會造成黏膩感,建議從清爽劑型開始使用,漸漸調整濃稠度

▶ 凝膠(gel):很快乾掉而且不油膩,青春痘藥膏常用的劑型

▶ 乳液(lotion):油在水中的劑型

▶ 乳霜(cream):油在水中的劑型,不過比乳液濃稠,適合膚況比較乾燥、秋冬時期、高緯度國家、年長者使用

▶ 油膏(ointment):水在油中的劑型;雖然比較保濕,但是會有油膩感

▶ 粉劑(powder):適合使用在滲出液比較多的部位

▶ 慕絲(mousse):泡沫質地細緻,使用上比較清爽

 

塗抹順序  由清爽到厚重

例如液狀化妝水 ➝ 凝膠狀精華液 ➝ 乳液 ➝ 乳霜,如果白天使用,最後再塗上防曬產品或是隔離霜

 

👤 非藥物療法

 

益生菌   乳酸菌、少部份酵母菌

因為乳酸菌可以促進腸胃道健康、調整免疫機能,認為可以改善過敏;目前只有鼠李糖乳酸桿菌有文獻證實,不等於所有益生菌都有療效,而且實驗時服用的益生菌是膠囊劑型,濃度高達每顆100億單位,市售產品無可比擬

建議如果要選購益生菌,要注意安全性、菌種、療效、活菌數、服用劑量,能通過腸胃道存活下來在人體內生長作用的菌種才有效果

 

食物減敏療法   減少食物造成的過敏,因為寶寶腸胃和免疫系統尚未成熟,容易受到外來大分子蛋白的刺激而誘發過敏反應

 建議前六個月純餵母乳,之後選擇低過敏配方奶銜接母乳,餵副食品時要掌握多樣少量的原則,建立腸胃道對各種食物的免疫耐受性

 高過敏性物質(豆漿、牛奶、魚、堅果等),不要太早給寶寶吃

 母親在懷孕或是哺乳階段,盡量選擇低過敏性的食物

 

濕敷療法  wet wrap threrpy,近年來治療異位性皮膚炎的新寵兒,根據統計,>90%的患者接受濕敷療法後,有將近90-100%的改善,皮膚紅疹、搔癢感都會大幅降低

 

d1780116.jpg

(圖片取自於東森新聞)

➝ 濕敷療法要在醫師監督下操作,根據患者的皮膚狀況選擇合適的乳液和藥膏,次數和頻率也要客製化,等到膚況好轉後再調整

 

操作步驟   浸、塗、濕、乾

▶ 浸:洗澡,把身體洗乾淨

▶ 塗:根據皮膚嚴重度,塗抹不同比例的乳液和藥膏

▶ 濕:將特別訂製的醫用束縛帶稍微浸泡溫水後擰乾(微濕狀態),套在患者身上將藥膏包覆住

▶ 乾:最後用乾的束縛帶再包一層,四小時候再將兩層束縛帶取下  一天兩次,依照病人狀況調整治療天數

 

👤 日常保健

 降低皮膚傷害:洗澡時水溫不要太燙、選用中性溫和的沐浴乳或肥皂、不要用海綿或沐浴巾刷洗身體等

 保濕(文章內有詳細介紹)

 

👤 相關問題 

 

❏ 異位性皮膚炎可以泡湯嗎?  有傷口就不建議泡

 

看泉質  歐洲有些國家特定的中性泉質,因為含有硒、鋅、銅等微量元素,經醫學證實具有治療皮膚炎的療效;異位性皮膚炎患者如果有傷口,鹼性和酸性的溫泉泉質容易引起刺激,泡湯後如果泉水殘留在皮膚上,水分蒸發後非常容易腐蝕異位性皮膚炎的傷口,造成潰爛

水溫避免過熱 

泡湯原則

泡湯前

▶ 如果皮膚處於正在發炎的狀態,就不要泡湯

▶ 選擇中性或是弱酸性的溫泉

▶ (不管有沒有皮膚炎)皮膚去角質後,就不要泡湯了

泡湯中

▶ 泡湯時間不要太長,每15分鐘要休息一下,避免過度浸泡破壞皮脂膜

▶ 不要用手或毛巾搓洗皮膚,避免造成傷口

泡湯後

▶ 用大量清水沖洗身體,特別清洗皮膚皺折處,例如手肘、肚臍、腋下等,避免溫泉水殘留在上面

▶ 清洗後趁著皮膚微濕時塗抹保濕產品

▶ 如果症狀惡化,馬上就醫

 

arrow
arrow

    daddypopp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