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隻灰灰的大老鼠,很多人看到應該會退避三舍,不過,在台灣可是看不到牠的蹤跡(動物園是例外),而且牠跟深受大小朋友喜愛的袋鼠、無尾熊有相當密切的關係呦!
這隻大老鼠的學名是北美負鼠(possum),是唯一棲息在北美洲的「有袋類」哺乳動物,其他有袋類動物幾乎都分布在澳洲和周圍的島嶼
(北美負鼠的分布區域)
➝ 不少負鼠科的物種都棲息在中南美洲,北美負鼠分布的比較北邊
延伸閱讀大家熟悉的有袋類動物
🐾 前導知識
有袋類就是雌性擁有撫育幼獸的育兒袋,算是比較低等的哺乳動物,無法跟有胎盤類的哺乳動物競爭,導致大多數的有袋類分布在澳洲和附近島嶼,因為這裡極少胎盤哺乳動物的競爭者或天敵
生殖構造 雌獸有袋類通常有兩個子宮
(生殖構造示意圖)
➝ 有兩條共用開口的陰道(產道),連接兩個子宮
生殖特色 交配受精後,雌獸的子宮內會長出卵黃囊,負責提供胚胎營養,因為胎盤構造不完整,胚胎無法從母體得到養分,當胚胎發育大約4-5週,卵黃耗盡後就會被迫出生,造就有袋類的胎兒都是早產兒,早產兒們會用盡力氣爬進母親的育幼袋內,吸吮育兒袋內乳頭的乳汁,繼續的成長和發育
▶ 剛出生的幼獸,前肢會發育的比較完全,這是為了快速的爬到育幼袋內而演化出的結果
▶ 雖然早產兒在生存上有風險,不過媽媽不需要長時間懷著大型胎兒活動,可以減少懷孕時的風險
🐾 體型、外觀
北美負鼠就像ㄧ隻大灰鼠,體長大約有38-51公分(加上尾巴的30公分,幾乎快1公尺長了)、重達5公斤左右,是負鼠目動物中最大的物種;披著深灰褐色的皮毛,面部的毛色呈現白色,跟既定印象中的老鼠一樣,有一條長長沒有毛的尾巴,幫助北美負鼠攀爬在樹上
(仔細看北美負鼠的臉,長的有點像豬)
🐾 行為、習性
食性 雜食性動物,會吃各種動植物、堅果,生活在城市附近的負鼠,也會吃寵物飼料、垃圾、廚餘
行動力 雖然長的像老鼠,可是北美負鼠並不適合在地面上快速奔跑,因為牠們的走路方式是順拐(ㄧ側的前後肢同時前進,另一側的前後肢隨即跟上),不過,憑著長而捲曲的尾巴+靈活的利爪,北美負鼠非常會爬樹,牠們是一種樹棲動物,會把巢穴建構在樹洞中,白天時躲在巢穴內休息,清晨或夜晚時會跑出來活動、覓食,北美負鼠有良好的聽覺/嗅覺/觸鬚感官,方便感知周圍的環境
(擅長爬樹的北美負鼠)
(從樹洞巢穴探出頭來的北美負鼠)
禦敵 通常遇到敵害時,北美負鼠會極度反抗,會咆哮、會張牙舞爪,不過面對強烈危害時,會不自主的啟動裝死的開關,北美負鼠會昏睡,身體側躺、口/眼半張開、伸出舌頭,讓喜歡吃活體的掠食者失去興趣,也會讓其他動物覺得負鼠對其子女沒有威脅;就算遇到喜歡吃屍體的掠食者,裝死時從肛門排出的綠色液體,發出腐臭的味道,也會破壞用餐的興致
當敵人離開的幾分鐘後,確保危機解除後,裝死的負鼠會恢復正常,然後逃之夭夭
▶ 北美負鼠在昏睡模式時,心跳速率降低ㄧ半、呼吸速率減緩三成,大腦則一直保持清醒的狀態
▶ 美國俚語「playing possum=裝死」的意思,就是取自於北美負鼠的行為
(裝死的微妙微肖)
🐾 繁殖、哺育
北美負鼠的繁殖速度很快,每年能繁殖2-3次、每次產下6-15隻寶寶,懷孕時間大約兩週(很短),剛生出的早產兒非常脆弱,必須馬上爬進媽媽的育兒袋中繼續發育成長,長大到一定程度,爬出育兒袋的小負鼠,會被媽媽背在背上繼續成長,這是負鼠保護後代的方式
大約三個月後,這些小負鼠就會離開媽媽的背,開始獨自生活囉!
➝ 背著小孩的行為,得名為「負」鼠
🐾 益鼠(?) 雖然北美負鼠長的很像老鼠,可是對人類來說,牠或許被歸類為益獸
抗毒素 北美負鼠可以抵抗許多毒素(例如響尾蛇毒素),人類可以從北美負鼠的血液中,提取出抵抗蛇毒的物質
截斷傳播鏈
▶ 北美負鼠很愛乾淨,會反覆梳理自己的毛髮,順便吃掉一種寄生蟲「蜱」,可以降低萊姆病的傳播
▶ 體溫偏低,不會傳播狂犬病毒
如果多多觀察北美負鼠,會發現牠們跟飼養的倉鼠或天竺鼠一樣可愛,可惜牠們的壽命一樣不長,野生北美負鼠大約兩年,籠養的最多也只能活四年
留言列表